翻转问答VOL8 | 来吧,你们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亲密关系
59分钟 ·
6463·
89
今天的内容大概如下
- 亲密关系是一种纯粹关系
- 亲密关系失败为何对一个人是彻底的失败和否定
- 亲密关系为何脆弱
- 现代知识异化中对亲密关系的5中关键隐喻
- 必须保卫亲密关系
如果你要提问请将问题邮件发到 ask@flipradio.club 非常感谢提问!
芒芒
2020.2.14
40
来听18年的老节目,不知道能不能遇到其他人。
日月之迹:2022年😂
想吃怕胖:一年后打卡
共13条回复关于亲密关系的五种隐喻
1、健康、治疗等西医的观点:类似于完全健康的身体不存在,亲密关系也会有问题(但是我觉得无关紧要的小恙不需要治疗,亲密关系中的小问题也会不在某些量表中体现,心理医生也会说不用担心)心理治疗的介入使得亲密关系也被制度化,纯粹感情的本质遭到破坏。
2、经营等企业的观点:亲密关系的结果是不要分开,所以用现代企业思维“合理化过程/行为”是达到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也就是引入程序性和形式框架。也是会使得纯粹感情大打折扣。
3、镜像神经元等理想观点:镜像是一致,就是说要求二者对彼此完全了解、换位思考(甚至成为对方)由于这种要求本身过于理想,不能实现,会使得对亲密关系本身的可能性产生批判质疑。
4、心诚则灵等信仰的观点
神学:需要救赎(非现实性)
亲密关系:需要心想事成/经验(现实性)具有功利性,得不到就会失望
5、爱自己才会爱别人的观点:个人主义的扩张对亲密关系这个例外项的排除。“爱”是自我否定,表达“某物比我自己更重要”。极致的“爱自己”的情况就是不在意自我反思,全盘无原则接纳自己,会导致任性。连自我反思都不能接受,更接受不了亲密关系中的阻碍。(我觉得这里观点比较极端,普通语境下的爱自己是指不要因为单身就自弃,积极向好地对待自己这种中性表达)
1、健康、治疗等西医的观点:类似于完全健康的身体不存在,亲密关系也会有问题(但是我觉得无关紧要的小恙不需要治疗,亲密关系中的小问题也会不在某些量表中体现,心理医生也会说不用担心)心理治疗的介入使得亲密关系也被制度化,纯粹感情的本质遭到破坏。
2、经营等企业的观点:亲密关系的结果是不要分开,所以用现代企业思维“合理化过程/行为”是达到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也就是引入程序性和形式框架。也是会使得纯粹感情大打折扣。
3、镜像神经元等理想观点:镜像是一致,就是说要求二者对彼此完全了解、换位思考(甚至成为对方)由于这种要求本身过于理想,不能实现,会使得对亲密关系本身的可能性产生批判质疑。
4、心诚则灵等信仰的观点
神学:需要救赎(非现实性)
亲密关系:需要心想事成/经验(现实性)具有功利性,得不到就会失望
5、爱自己才会爱别人的观点:个人主义的扩张对亲密关系这个例外项的排除。“爱”是自我否定,表达“某物比我自己更重要”。极致的“爱自己”的情况就是不在意自我反思,全盘无原则接纳自己,会导致任性。连自我反思都不能接受,更接受不了亲密关系中的阻碍。(我觉得这里观点比较极端,普通语境下的爱自己是指不要因为单身就自弃,积极向好地对待自己这种中性表达)
课代表
51:44 心理学家罗洛·梅关于爱和自我关系的论述:
1、爱总是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另一个人的价值和美德,二是自己在与他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欢乐与幸福。
2、在我们社会中,其中有许多焦虑的、孤独的、空虚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依赖伪装成了爱。
3、当“爱”被用于排遣孤独这一目的,其目的的达成只能以双方空虚的增加为代价。
4、人们常常将爱与依赖相混淆:但事实上,只有与独立的能力成正比时,你才具有爱人的能力。
5、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真正的问题是爱的准备本身,即要变得能够爱。能够给予并接受成熟的爱是我们评价完善人格的一条合理标准。
6、人们普遍形成了这样一种偏见,即人越软弱,他们爱得就越多;而强者是不需要去爱的。难怪作为爱之酵母的温柔通常会受到轻蔑,而且常被排除在爱的体验之外。
7、人们忘记了一点,温柔与力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非常坚强有力时,他很可能是文雅的;否则温柔和文雅就是依附的幌子。
8、关于为什么我们缺少爱人的能力?在我们的社会中,使我们不能学会去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市场取向”。
9、孩子应该爱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作出了牺牲。但是牺牲可能仅仅是另一种讨价还价的形式,它可能在动机中与肯定他人的价值观与发展毫无关系。(而爱的其中一个要素便是肯定另一个人的价值与美德。)
自己的一点反思:
之前总是感觉只是经历了恋爱的形式,而没有经历真正的恋爱。
本质原因或许就在于自己没有爱人的能力吧,而该能力的缺乏是由精神自我不够独立造成的。
又恰恰是因为自我的虚无和空洞,所以总是寄希望于恋爱或者他人给予某种自我的确定感,但这种渴求往往得不到满足或者某种低质量的满足,又会导致更深重的孤独感。
对孤独和空洞的逃避往往会引起精神的不安和不适,也就是焦虑。
所以,无论是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对象、还是总是在谈不满意的恋爱……恋爱不顺等诸多问题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最底层的问题,那就是精神自我独立能力的缺乏,因为这种缺乏,导致了虚假的伪装的恋爱、以及对他人的依赖,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结果也大多不会好。
当然,构建独立自我的路并不容易,但意识到自我独立才能积极给予爱,并收获健康、良性、扩张的爱,与之相伴的孤独、空虚、无聊等问题也会慢慢消解了。
最后,与其等待被人爱,不如主动去爱人。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理想状态。
1、爱总是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另一个人的价值和美德,二是自己在与他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欢乐与幸福。
2、在我们社会中,其中有许多焦虑的、孤独的、空虚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依赖伪装成了爱。
3、当“爱”被用于排遣孤独这一目的,其目的的达成只能以双方空虚的增加为代价。
4、人们常常将爱与依赖相混淆:但事实上,只有与独立的能力成正比时,你才具有爱人的能力。
5、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真正的问题是爱的准备本身,即要变得能够爱。能够给予并接受成熟的爱是我们评价完善人格的一条合理标准。
6、人们普遍形成了这样一种偏见,即人越软弱,他们爱得就越多;而强者是不需要去爱的。难怪作为爱之酵母的温柔通常会受到轻蔑,而且常被排除在爱的体验之外。
7、人们忘记了一点,温柔与力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非常坚强有力时,他很可能是文雅的;否则温柔和文雅就是依附的幌子。
8、关于为什么我们缺少爱人的能力?在我们的社会中,使我们不能学会去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市场取向”。
9、孩子应该爱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作出了牺牲。但是牺牲可能仅仅是另一种讨价还价的形式,它可能在动机中与肯定他人的价值观与发展毫无关系。(而爱的其中一个要素便是肯定另一个人的价值与美德。)
自己的一点反思:
之前总是感觉只是经历了恋爱的形式,而没有经历真正的恋爱。
本质原因或许就在于自己没有爱人的能力吧,而该能力的缺乏是由精神自我不够独立造成的。
又恰恰是因为自我的虚无和空洞,所以总是寄希望于恋爱或者他人给予某种自我的确定感,但这种渴求往往得不到满足或者某种低质量的满足,又会导致更深重的孤独感。
对孤独和空洞的逃避往往会引起精神的不安和不适,也就是焦虑。
所以,无论是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对象、还是总是在谈不满意的恋爱……恋爱不顺等诸多问题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最底层的问题,那就是精神自我独立能力的缺乏,因为这种缺乏,导致了虚假的伪装的恋爱、以及对他人的依赖,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结果也大多不会好。
当然,构建独立自我的路并不容易,但意识到自我独立才能积极给予爱,并收获健康、良性、扩张的爱,与之相伴的孤独、空虚、无聊等问题也会慢慢消解了。
最后,与其等待被人爱,不如主动去爱人。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理想状态。
展开
50:32 这里存疑哦。很多心理学家口中的“爱自己”的意义并非否定宾我,他们更主张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剔除借由他人实现自我确认的幻想,反对把他人当成缓解自我孤独存在等焦虑的客体。至于很多人会说爱自己是全面接纳自我,这种接纳似乎并不等于完全否定宾我,而是有选择的去辨析,剔除借由他人或者社会加之于个人的重重标准,完全获得自我掌控权。
没有什么“他人确认”的幻象,自我认识,就是通过他人的确认。不过是这个他人的确认,还是那个他人的确认,这群人的确认还是那群人的确认,进而成为“理解”,就是通过此种“公共价值”确认,或通过彼种。所谓“完全自我掌控”是最可怕的,就是不通过任何实际人的确认作为反馈,完全依靠自我想象中的抽象“公共价值”来完成。当“公共价值”没有了公共性,就成为个人画地为牢的产物。
听完还是有点困惑,先爱自己再爱别人不也可以理解成加深自我的认同感以抵御亲密关系失败后的伤害吗
可能是,这种自信很大部分可以来自亲密关系,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不是自己先就可以做到的,是在关系中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