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老薛、老李、中李、邦子、小嘬儿剪辑:老李美术:外宾文案:邦子血雨腥风即将到来!继上期的激烈讨论后,本期节目中我们又对电影的本质问题产生了更大的分歧和争论。拍摄一部电影的门槛究竟在哪里?各种先进拍摄设备的出现,是否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望而却步?好片、烂片是不是都能给观影者带来启发?迪吧到底能不能作电影节目,又该如何做?拔刀薛与嘴炮李最终鹿死谁手呢?观战的同时,我们也认为争论的价值不在于站队,希望娱乐之余可以提供给各位听众不同的思考方向。欢迎大家收听《我的观影态度(下)》。封面原图取自电影《师父》宣传海报,如侵删。
我的观影态度(下)-优斯迪吧 vol.211
73分钟 ·
2666
·23
杨德昌合作多年的制片人(找钱的)余为彦就在采访中说:拍电影就是要有guts!我就是有一个信念要拍成。
同一组采访中,作为杨德昌曾经的副导演,如今的导演魏德圣,也谈到因资金问题而项目搁置的问题,《牯岭街》中间停过一个月,魏德圣自己的《赛德克巴莱》也停过,所以资金真的是问题,但,感人的是这些人还真有种!想想杨德昌的《牯岭街》开机那天整个剧组也就五六个人拍过电影,想想他们怎么完成的,《牯岭街》达到的成就,想想魏德圣的电影,想想过去那些人的热情和毅力,可别忘了台湾新电影成长的背景台湾还没有解严……
有志气就去干吧,失败了起码也不留过多悔恨。
就算最后电影没拍成,也比空谈者有出息。
同一组采访中,作为杨德昌曾经的副导演,如今的导演魏德圣,也谈到因资金问题而项目搁置的问题,《牯岭街》中间停过一个月,魏德圣自己的《赛德克巴莱》也停过,所以资金真的是问题,但,感人的是这些人还真有种!想想杨德昌的《牯岭街》开机那天整个剧组也就五六个人拍过电影,想想他们怎么完成的,《牯岭街》达到的成就,想想魏德圣的电影,想想过去那些人的热情和毅力,可别忘了台湾新电影成长的背景台湾还没有解严……
有志气就去干吧,失败了起码也不留过多悔恨。
就算最后电影没拍成,也比空谈者有出息。
其实感觉李厚辰他俩想表达的是我要用手上的媒介、资源拍出这个媒介能表达的最巧妙的内容,它不应该受社会条件比如说物质金钱,人脉等等规训,打比方说你用手机拍短视频,用这个形式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这个时代的使命,你说拍出来的内容算电影吗?另一方辩论认为不是,它没有电影感,而我觉得它不重要。
我依稀记得庵野秀明那帮人在搞飞跃颠峰的时候最后那里tm连钱都没有了,直接用黑白画面补上,但是表现出的效果反而更好。如果您承认飞跃巅峰在最后那里是杰作的话,那我想问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有那么重要嘛,难道不是内容更让人深思吗?中李他们理想的状态可能是这个媒介要完成自己的责任,你叫他手机电影也好,或者就叫它短视频也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已经从内容的丰饶上吸取了养分。
另一辩方我也认可,胶片,相机,服化道这些电影的物质基石也是困难,它们就是会实打实影响你拍出来的电影,你选择用电影这个媒介走下去,你就一定要翻跃这些困难,但这绝对是正统的电影,可能中李他们觉得这中间有一部分不是电影,说他们没有创造热情,被资本操纵之类的,我觉得两方tm谈了几个小时,一直在原地打转,都在说电影要考虑这个要考虑那个,才能拍出他们各自理想中的作品,我觉得电影不是这样捣鼓的,即使完全按照这个方法论,这样的物质基础去拍摄,我估计在拿给别人交流时,也是千人千面的,阴差阳错的,我不是说要摒弃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虚无性,而是说内容自诞生后,它就是复杂的,丰富的,好的作品表现出的力量是创作的最开始难以预料的。
我依稀记得庵野秀明那帮人在搞飞跃颠峰的时候最后那里tm连钱都没有了,直接用黑白画面补上,但是表现出的效果反而更好。如果您承认飞跃巅峰在最后那里是杰作的话,那我想问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有那么重要嘛,难道不是内容更让人深思吗?中李他们理想的状态可能是这个媒介要完成自己的责任,你叫他手机电影也好,或者就叫它短视频也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已经从内容的丰饶上吸取了养分。
另一辩方我也认可,胶片,相机,服化道这些电影的物质基石也是困难,它们就是会实打实影响你拍出来的电影,你选择用电影这个媒介走下去,你就一定要翻跃这些困难,但这绝对是正统的电影,可能中李他们觉得这中间有一部分不是电影,说他们没有创造热情,被资本操纵之类的,我觉得两方tm谈了几个小时,一直在原地打转,都在说电影要考虑这个要考虑那个,才能拍出他们各自理想中的作品,我觉得电影不是这样捣鼓的,即使完全按照这个方法论,这样的物质基础去拍摄,我估计在拿给别人交流时,也是千人千面的,阴差阳错的,我不是说要摒弃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虚无性,而是说内容自诞生后,它就是复杂的,丰富的,好的作品表现出的力量是创作的最开始难以预料的。
低成本的电影,蔡明亮的好多片子都很低成本!蔡明亮的电影也是好电影!《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河流》《洞》《你那边几点》
你有建筑想法 没有钱可以不去建一个房子 可以做模型/画图/etc表达这个想法 但你不能叫自己architect
怎么能拿建筑来对比呢
实干者总是早早尝试了,最后拿出的是短片还是短视频,总归是拿出来了。光唠嗑肯定出不了东西…电影工业毕竟还是电影工业,小打小闹更像是学生作业,比不过大制作的,也总是有什么话要说,我觉得都ok的,几位主播各执己见,挺热闹,实干者也肯定时时刻刻琢磨着更实际的问题。
刚刚看局部,讲死亡的胜利,也是说西方绘画不避讳尸体,棺材和死亡,而中国就是妖,鬼。
推荐各位主播去看美剧《火线》《绝命毒师》《风骚律师》《广告狂人》(广告狂人可以和一本书《邻人之妻》一起看,相当有意思)
“video art”
另一个播客《电影聊养院》有一期采访了一个电视剧编剧,我从她口中才得知一些爱奇艺电视剧的制作中,编剧甚至无法见到导演,双方只用邮件或者微信交流,而且往往投资方或者高层一个傲慢的插手,原本还算通顺的剧情就要改,最后改得面目全非,创作者心力交瘁,投资者也只看数据…
悲观地想,恶俗在未来会越来越多,专业领域里有坚持的人需要越来越多的灵活身段和周旋能力,即便争取到了一些空间,也终究很少很少。
世界在下沉,投资者和消费者在狂欢,影迷愤世嫉俗,我们还能从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的故事中了解到过去的理想;或者,时过境迁,了解到杨德昌当年在台湾多么被轻视,惨淡到他自己要亲自做宣发后勤的工作……在他去世多年后,人们渐渐才知道他的价值,这公平吗?不公平,可又能怎样呢?
美剧《风骚律师》直至今年都没能拿上一座艾美奖奖杯,这公平吗?不,可想想想当年《火线》也没能拿上一座奖杯,而火线已经是公认的电视剧高峰了,作为影迷剧迷不免平息一些。有时候问身边年轻的朋友,连王家卫都没咋看过,又怎能告诉他们我为《悲情城市》哭过呢?怎能告诉他们我对那些真正会流传的东西无数次至今也还在牵动的心呢?
或许浮躁的社会十年后会在同代人身上消退(我95的),或许还要更久,好在我也不计较这些了,总有同好,同好之间有一种亲切,三言两语仿佛已经是老友了。
至于阅读经验只限于鸡汤,观影经验大多在爱奇艺网大的朋友,还是期待多看点好的吧,但我绝不会直接去说教,我珍惜时间和生命。
我目前就自己好好珍惜一些东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