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得意忘形》播客的第 54 期节目,我和简里里以及峰哥重聚,犹如梦回第一期节目的时候。一切都一样一切也都不再一样。
本期音乐:
* Come and Get Your Love - Redbone
* 开往春天的地铁 - 羽·泉
节目简介:
《得意忘形》是一个主张追求个体自由与探寻真理的实验计划。我们见证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极大推动与助益,但也意识到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消费文化、剥夺了个人价值、并窃取了大众时间。带着对生命的有限性与无目的性的敬畏,我们试图为读者与听众提供更全面的觉察自我与认知世界的工具,以不断重建当下的方式穿越时间、抵达生活的本质。
No.54:我们在逃避命运的路上遇到命运
149分钟 ·
81773
·305
Brynn_Cheng
2020.7.20
198
40:01当你有一个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最初念头时,可能不会立马去行动,可能会去一些理由去推脱或者拒绝;但是没有关系,在你拒绝之后,这个种子并不会消失,而是生根发芽,同时,外界的一些条件可能相比于最初有那个想法的时候更加齐全,当那个种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存在于你的内心时,你便自然而然会付诸行动.
02:06:20从心理学的一个角度分析爱情
相比于我们人格上健康的部分,我们内心的创伤对于我们来说更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在寻找伴侣的时候,更加倾向于那些能够弥补我们创伤或和我们创伤很相似的人群,而不是从人格健康的那部分出发.
相比于我们人格上健康的部分,我们内心的创伤对于我们来说更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在寻找伴侣的时候,更加倾向于那些能够弥补我们创伤或和我们创伤很相似的人群,而不是从人格健康的那部分出发.
1:19:08 1. 人类的常态状态可能就是保持紧张的,基于人类原始的生存环境是危险的,需要保持紧张才可能存活下去的。
2. 对于一个心理学理论的个人理解:人类对于期待某件事情本身所获得的快乐可能会比真正去做某件事情所获得的快乐更大。
2. 对于一个心理学理论的个人理解:人类对于期待某件事情本身所获得的快乐可能会比真正去做某件事情所获得的快乐更大。
在依恋理论中,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情绪存活(emotional survival),它指的是一个人自发的情绪反应首先唤起的是互动对象的近似状态,就好像你感受到了我的感受。同样的,又能体验到那个人没有迎合自己,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注:基于大量的婴儿观察和理论建构(Meltzoff、 Trevarthen、Stern等),这一点超越了kohut的初级自恋观念,以及Mahler的自闭-共生理论,婴儿的主体间体验甚至可以发生在刚刚诞生的20小时以内)
这意味着养育者既要成为孩子的镜像,又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听起来很复杂, 其实大部分养育者凭本能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比如孩子呈现出一张欢快的笑脸时,母亲在浮现出笑脸的同时常常包含着部分演绎色彩(这是必要的)。如高高上扬的眉毛,圆圆瞪大的眼睛,大大张合的嘴巴,拖长的声调,亲昵叠词的重复,躯体的晃动等。那些多出来的程度肯定了母亲在和自己共鸣时依然有余力做出不同反应。(试着想象一下那些在孩子哭泣中焦虑崩溃的母亲,那是失去了同频,也失去了独立性)
同样在孩子哭泣时,能快速安抚他的并不是一张温柔的笑脸,而是母亲那看似悲伤,又流露出诙谐的「愁容」。孩子愤怒时,妈妈最好的镜映就是假装恼怒的温柔。
对于成人来说,最痛苦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跃入这份痛苦的深沉陪伴,以及偶尔展现出来的可以跳出的力量。就像一人得了绝症的时候,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别人的健康积极,也不是另一个同类的绝望哀鸣,而是一个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正在某种程度上克服着这件事。
———摘自崔庆龙的微博
这意味着养育者既要成为孩子的镜像,又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听起来很复杂, 其实大部分养育者凭本能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比如孩子呈现出一张欢快的笑脸时,母亲在浮现出笑脸的同时常常包含着部分演绎色彩(这是必要的)。如高高上扬的眉毛,圆圆瞪大的眼睛,大大张合的嘴巴,拖长的声调,亲昵叠词的重复,躯体的晃动等。那些多出来的程度肯定了母亲在和自己共鸣时依然有余力做出不同反应。(试着想象一下那些在孩子哭泣中焦虑崩溃的母亲,那是失去了同频,也失去了独立性)
同样在孩子哭泣时,能快速安抚他的并不是一张温柔的笑脸,而是母亲那看似悲伤,又流露出诙谐的「愁容」。孩子愤怒时,妈妈最好的镜映就是假装恼怒的温柔。
对于成人来说,最痛苦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跃入这份痛苦的深沉陪伴,以及偶尔展现出来的可以跳出的力量。就像一人得了绝症的时候,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别人的健康积极,也不是另一个同类的绝望哀鸣,而是一个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正在某种程度上克服着这件事。
———摘自崔庆龙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