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发生让线下的工作和生活不再便利,而一切“线上化”让工作和生活愈发难以区隔,这似乎加剧了“过劳”的状况。
本期节目,跳岛FM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在豆瓣的马凌(@malingcat)和白天去公司上班、夜晚写作的野生作家赵松。我们从前段时间的居家办公经历出发,围绕彼得·汉德克的《试论疲劳》和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一起聊了聊当代社会人无止境的疲劳,以及我们从文学的“疲劳”书写中可能获得的启发。
生产效率越提高,人们却变得越忙碌?身体的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来恢复,那么精神上的疲劳该怎么办?为什么悠闲的生活才能产生智慧和艺术?疲倦在文学中又有着怎样的隐喻?身处过劳时代,我们能否停止自我剥削,重拾闲适感与感受力?
希望本期节目能够为你提供解答以上问题的一种思路。
🔈点击链接,在中信书院收听《倦怠社会》精选版好书快听。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时间轴】
03:15 远程办公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界线
07:17 汉德克把疲倦视为起点,而不是终点
09:50 从被剥削到自我剥削
15:23 乌托邦的6小时工作制
16:55 身体的疲倦vs精神的疲倦
18:22 中国的“倦怠社会”比西方更复杂
19:33 倦怠感也是一种暴力,摧毁一切亲密关系
20:48《浮士德》代表一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的资本主义精神
26:36 人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后,就想要成为更强有力的消费者
28:06 “三角欲望”:我们欲望着他人的欲望
34:52 强刺激带来麻木和疲倦,却只能以更强的刺激来应对
39:57 患有失眠症的普鲁斯特:倦怠可能是抵达艺术的跳板
41:25 韩炳哲把抑郁症、注意力缺陷、疲劳综合症称为“过度的肯定性”
42:20 日本重回“下流社会”,我们可不可以不往上走?
42:35 疫情给中国社会按下了“暂停键”
42:32 没达到一定的文明状态,就不能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
44:55 本雅明:“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47:09 90后比80后厌倦得早,00后比90厌倦得还要早
51:21 重压之下,只能学会自我解压
【节目中提到的书】
《试论疲倦》[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倦怠社会》[德] 韩炳哲
【本期分享图书】
《逝物录》[德] 尤迪特·沙朗斯基
《比利时的哀愁》[比利时]雨果·克劳斯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