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06:作为集体记忆,疫情会影响艺术走向何方?撕票俱乐部

S.006:作为集体记忆,疫情会影响艺术走向何方?

60分钟 ·
播放数305
·
评论数0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

 

【本期嘉宾】

斐同学,自称艺术民工的艺术行业从业者

 

【本期话题】

艺术家也会有向往的生活。

- 绝大多数的艺术家都会表达对美好的向往。

- 越是艰难时,艺术家越会表达美好的事情,或是对黑暗的担忧。

- 大卫•霍克尼在自然中寻找美。

- 自然不同于田园,前者未加修饰,后者是生活方式,向往田园是一种思乡。

 

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就是对的生活方式吗?

- 每一次艺术运动都来源于对过去激烈的反思。

- 19世纪的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肺结核?

- 疫情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 二战带来的艺术层面的梦境思考。

 

除了二战,还有什么节点带来了艺术的集中表达?

- 二十世纪前半叶和冷战。

- 苏联时期的社会写实主义。

- 美国的文化和宣传监管——抽象表现主义。

- 基于社会观察的印象派艺术家:巴黎城市规划让他们处于“观察的阶段”。

- 被认为是后现代的极简主义。

- 当旧有价值观被瓦解时,艺术家们就会开始寻找新的艺术形式。

- 中国朝代的更迭,对文学艺术变化起到的作用,或许类似一战和二战。

- 艺术是时代的缩影。

 

作为集体记忆的疫情,将带领艺术走向何方?

- 近些年音乐剧作品由鸿篇巨制向描绘人性的变化趋势。

- 疫情带来的矛盾:是命运共同体,还是割裂的群体?

- 疫情让人们聚焦于“创作的意义”。

- 我们或许很难用艺术“惩恶”,但一定有“扬善”的能量。

- 日本的自然灾害带来当地艺术项目的兴起。

 

艺术如何“扬善”?

- 艺术对悲痛的刻画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

- 好的艺术让人群“被看见”,让人“看见”。

- 艺术家是个什么样的职业?是一直在思考的人。

- 观察、思考、表达,是艺术创作的全流程。

 

当发生危机,艺术家发现自己无话可说,是否说明艺术脱离了公众?

- 那哀悼的小号,吹奏着艺术的力量。

- 哪怕不完美,脱离了剧场的戏剧没有“死”。

- 王翀《等待戈多》:一场线上演绎的荒诞戏剧,一份艺术的勇气。

- 当疫情重现历史,触底反弹的情绪和阅读,让我们有了新的反思和感受。

- 我们知道电影的时长和书的页数,但身在其中时,就只有进行时。

- 艺术的赞歌,是希望和生命力的赞歌,是人类的赞歌。

 

【本期票根】

大卫•霍克尼为疫情创作的绘画:《春天来了》(《病毒不能取消春天》)

来源于911事件的音乐剧:《Come From Away》(《自远方来》)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和大地艺术季: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陈丹青:《局部》

王翀导演的线上戏剧:《等待戈多》

坂本龙一:UCCA线上音乐会

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

【本期音乐】

《What a Wonderful World》 - George David Weiss

乡间骑士:间奏曲 - 马斯卡尼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