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沈洋:社会建构中的母职和父职

08. 沈洋:社会建构中的母职和父职

89分钟 ·
播放数1271
·
评论数11

沈洋教授曾经是我在新华路区域的街坊。她从LSE性别研究博士毕业之后,和丈夫杨帆一直做着社会学研究。最近她的论文非常高产,比如上海的二胎生育决策研究,她自己还曾经在上海一家餐厅打工半年做服务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田野调查。一年多前,她成为妈妈,更加深入地研究女性在养育中的母职和家庭、社会问题。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以及对上海教育有亲身了解的教育专栏作者,我很有兴趣和沈洋教授聊聊最近热门的母职、父职问题。我们也谈到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对孩子教育路径的选择和迷思,以及比较理性的解决办法。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沈洋,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LSE性别研究博士

音频编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15岁)

展开Show Notes
关于女性需要明确提出要求,深有同感,我现在从要什么礼物到要他怎么带娃都直接跟老公说。然后觉得育儿是亲密关系的集中考验,包括后面提到的夫妻间的“邀功”的机制与关系,其实本质还是回到两人相处间的有效沟通吧
ChoochooChien
ChoochooChien
2020.11.05
听到了一位高知识分子正值新手妈妈的焦虑及强势⋯后来主持人像是反被采访的在解答好多上海教育问题😅说到cognitive labour(认知劳动)我认为同时存在父职和母职的劳动中,比方说先生想添购一台suv,购买之前的research包含着种种需求和考量也算是认知劳动;而在所谓母婴产品、时尚服饰的选择,男性相较于女性敏锐的程度和需求都相对少,某种程度能够自然的分配自己更在意的事不是挺好的吗?事实上女性并不是真的希望另一半能分担自己的认知劳动,而是另一半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和辛劳,若是因此换得能多睡半小时的早餐,这才是在隐形劳动的最佳犒赏
乐天
乐天
2020.11.26
27:04认知过劳,就是内卷啊
一哥:为什么
关于早餐的讨论,特别有意思。个人认为生活中的不满大多来自于期待与现实的差距,而有时候一些期待又太不切实际,然后又把这不满与期待转嫁到亲密关系中。所以也很同意嘉宾的论述,该屏蔽的就屏蔽掉,对自己对队友都好。因为有时候对于表象的追求会让人忘了本质,而生活的本身就是鸡毛蒜皮的,并且每个家庭的情况又都不一样。比如我和先生的工作时间有两小时时差,他早晨6点出门的时候我和孩子都还在睡,所以疫情前每周有两三天晚上,他会从幼托接孩子回来做晚饭。对家务的分担我们几乎是平等的,他不会工作日早上为我准备好早餐,但我就觉得他对我很好,因为分担了不少鸡毛蒜皮的家务。
BonBonus
BonBonus
2020.9.29
07:25关于什么是认知劳动
07:35认知劳动这个概念很新颖,学习了。直播带货中,选品的工作也像是这样。
(先标记下,待会来记笔记)
欧奇德
欧奇德
2020.9.20
点开播客之前我以为能听到博士爸妈比较新颖的育儿观念,没想到变成新手妈妈向资深父亲请教上海的读书问题,原来博士和普通人也有同款焦虑和困惑😂
李梓新
:
哈哈哈,互相交流。很多东西应该是过来人才能稍微总结。沈洋老师从学术高度进行了很好的思考和提供了👌的角度。比如“认知劳动”我原来也不知道的
Joye
Joye
2020.10.09
10:58 说得好,这就是一种认知劳动
欧奇德
欧奇德
2020.9.20
30:39 一边做饭一边听,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忍不住要先来留言。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从身边人的观察来看,目前社会太缺乏像梓新老师这样会尊重和认可女性在家庭关系中付出的男人了,才会导致沈老师说的认知劳动被忽视,同时因为孩子的降临让家庭重心严重偏斜,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就什么都可以不计较,这种不计较包括了夫妻和家庭其他成员的角色定位与关系,逐渐就发展成为女性觉得丈夫没用,男性又觉得你有意见怎么不说的委屈。我觉得所谓的“邀功”,不管有没有孩子,都应该合理地存在于亲密关系中,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和肯定,是“我为我们”付出的时间精力的正向循环,而不是一种理所应当,这可能和我们这个民族过去吝啬于表达爱是一个道理。另外,我倒是不认为父亲一定要像母亲一样投入“育儿”的角色里,但是男性应该给母亲支持和尊重,并且能够主动像梓新老师和沈老师的先生一样,分担家庭和妻儿的其他重任,各施所长的合作关系或许更为稳固与和谐。(继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