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信箱】从父辈的工厂到我们的大厂,人要逃向哪里?

【随机信箱】从父辈的工厂到我们的大厂,人要逃向哪里?

20分钟 ·
播放数38718
·
评论数219

本期信箱的缘起是最近引发热议的一系列拼多多新闻。随机波动的一位朋友在来信中说,“如果说普通人在读这些新闻和自述时体会到的是一种窒息和无语,那么对曾经在大厂上过工的我来说,我读到的是无声的呐喊,是愤怒,是对曾经卑躬屈膝的自己的蔑视,和对这个世界的沮丧。”她开始思考工作如何改变了自己,也深知抵抗和心理复健远非辞职离开那么简单。

这两天我们收到了许多来信,有对专业毫无兴趣、感到前路渺茫的在读大学生,有感到自己正在日益透明化的大厂劳动者,也有在压力和清闲之间难以做出选择的辞职者。还有人写到了自己的父亲,那些在地方工厂或工地上的爸爸们,皮包骨头、瘦骨嶙峋,常年的苦累让他们的体检报告箭头密布,在三四十岁已显露出了六旬的老态,他们不知向何处呐喊,于是默默忍耐。

人有逃离的机会吗?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呢?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我们听到的疑问,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的疑问。

本期信箱的插画作者鲁潇长期关注身体在日常生活琐碎中的生存样态,从去年开始创作“we work” 和“填表格”绘画系列。前者以身体姿态与办公用具之间的重组,呈现出在标准化空间中身体的工具化、被动、服从、过度使用的机械性状态;在后一个系列里,她回收废表格和空表格,用简单的线条填满它们,以呈现“填”这一无限重复动作,及其所代表的无意义却巨大的工作量。

【写信人】随机波友们

【读信人】适野、建国、之琪

【配乐】
“Main Title: Modern Times” by Charlie Chaplin, from Modern Times
“Elegy for the Arctic ” by Floraleda Sacchi/Ludovico Einaud, from Elegy for the Arctic
“Seven Days Walking/Day 1: Ascent” by Ludovico Einaudi, from Seven Days Walking
“Like Sunday, Like Rain” by Ed Harcout, from Like Sunday, Like Rain
”菜埔的苦衷” by 林生祥,from 《大佛普拉斯》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展开Show Notes
Ponty
Ponty
2021.1.17
06:49 “human resource 根本不在乎human,只在乎resource”
七个梦
七个梦
2021.1.17
13:28三位姐姐好,

看到拼多多的新闻,想到的其实是我爸爸。

爸爸也在大厂上班,不过此大厂非彼大厂,是传统的轻工业大厂,是国企,也是我们当地的支柱型企业。我的印象中他好像总是在睡觉,小的时候妈妈做好晚饭,让我叫他起床吃饭,他也只知道睡觉,有时候生气嫌我烦,会一脚把我踹下床,那个时候觉得很委屈。后来才知道,他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都是那样,睡眠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应该是最最宝贵也最最渴望的事情了吧。

我读学前班的时候,学校搞合唱比赛,老师让我去当指挥,那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集体活动中充当与众不同的角色,妈妈专门给我买了一条粉色的新裙子登台,不过那天妈妈要上班,所以是爸爸去看我的表演,上台之前我特意在观众席里找爸爸的位置,但是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表演结束之后,还是没找到他,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回家敲门,也没有人给我开门,我当时猜他应该是被叫回厂里加班了,所以一个人走到他们单位去找他,去了单位,也没有找到他,最后才知道,他那天实在太困了,所以跑回家睡着了,于是错过了我的演出,也没有听到敲门声。

我有时候在想,我跟爸爸的关系后来渐行渐远,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从第一次被他踹下床,让我不要吵到他睡觉,从他第一次缺席我认为的重要时刻开始。

但我也知道,一天只有24个小时,大厂每天拿走了他一半多的时间,他要做一个好工人才能挣钱养活这个家,那他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做一个好爸爸了。

也是小的时候,因为他们都要上班,没有人送我上学接我放学,所以读小学的第一天,爸爸教我怎么坐公交车去学校以后,之后都是我一个人上学放学。妈妈会在早上出门的时候给我上午坐公交往返的车费,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再给我下午的车费,但妈妈常常被临时叫到厂里去加班,那个时候手机并不普及,她有时候匆匆忙忙从家里赶到厂里,来不及告诉在学校的我,于是我中午到家一直敲门也没有人应,只好又背着书包走回学校,饿着肚子上一下午的课,然后放学再走回家,那段不到3公里的路,小的时候觉得真的好长好长啊,感觉走了很久很久还是走不到家。

我长大以后和他们聊起这些事情,嘲讽他们居然也不担心我在路上会被人贩子拐走或者是被车撞到,他们跟我说:“担心呀,咋不担心喃?哎呀,妹妹(四川对女儿的昵称)你不懂,要挣钱的嘛,没得办法。”

我……懂呀,就像你抽不完的烟、睡不完的觉,都是为了让自己工作的时候可以更清醒,不然一不留神被机器绞掉手臂的人、掉进窖池再也没能爬出来的人、在午夜骑着自行车下班路上被大货车撞死的人,就会是你,而不仅仅是你那些倒霉的同事们了。

我后来读《回归故里》,里面写道:“工业生产系统无耻地将他们消耗殆尽后便抛弃了他们。”于是首先想到的是爸爸——是皮包骨头、瘦骨嶙峋的他,是体检化验单上密密麻麻的箭头,显示多项器官机能均不健康的他,是30几岁的时候出门就被人家调侃说像60几岁糟老头子的他。

我有时候很狭隘地想,996的员工尚且还能发声,还会引起关注。那他们呢?我那些在工厂、在工地8107的父辈们呢?在那些大厂的生产效益与地方政府GDP政绩紧紧联系的中西部地区,那些日复一日在工厂里超长待机的他们,在夏天超过40℃的厂房里,仰头饮尽一瓶又一瓶的藿香正气液只求不要在流水线上倒下的他们,被领导回以“干得了就干,干不下去就滚”的他们,他们感到绝望、感到痛苦、感到愤怒之时,该怎么办呢?

要呐喊吗?他们似乎都不知道应该向何处呐喊,他们甚至也不相信呐喊会有意义,唯有忍耐,唯有宽慰自己: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没办法。

可是,真的……没有办法么?
ZWan-:这个太扎心了,想起来在美国七年,中国人太有钱和中国人太可怜这两种认知一直交错。官富二代开着法拉利在纽约街头爱国嘲笑香港人穷,低人权优势的代价们每个家庭都有着每个家庭的不幸。
七个梦:PS:这是这段的原文内容,为了方便边听边看,并非本人。
12条回复
06:07 “我竟然一边读着马尔库塞,一边把自己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超级同感。
蕊蕊蕊蕊儿:我读大学的时候喜欢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HD284214k:谁还不是个晚期资本主义的景观盆栽呢😂
七个梦
七个梦
2021.1.17
01:45随机主播们好,

在拼多多第三次上热搜的那一天,我不再想看到这些新闻了。《时尚先生》的稿件,我没有读完。如果说普通人在读这些新闻和自述时体会到的是一种“窒息”和“无语”,那么对曾经在“大厂”上过工的我来说,我读到的是无声的呐喊,是愤怒,是对曾经“卑躬屈膝”的自己的蔑视,和对这个世界的沮丧。

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真实地发生在几乎每一座互联网巨头工厂里,也因为我曾经就生活在这些稿件里,我就是媒体笔下那些“拿命拼的年轻人”。人在逃离⻓期的PUA后,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心理复健,你需要不断告诉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也需要反复提醒自己不再拿着那一套畸形的价值观体系绑架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重新体会一遍“地狱”并非明智之举。

我并不是很想具体描述我都经历过些什么,因为对比生活在拼多多里的年轻人,我的生活并不会更可怕。但当我开始回忆过去的生活,我惊讶地发现,这几年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个“断片”——苍白到几乎没有任何人和事值得回忆。我每天工作13个小时,上班打卡,下班睡觉,梦里还会为了永远难以达到的kpi和时刻下放压力的主管而感到焦虑。我⻓期睡眠不足,周末需要花超过1天的时间睡觉。我不再看美剧和文艺片,因为我无法在屈指可数的休息时间里再花更多时间替剧里的⻆色感受人间苍茫。我的朋友们不再能约得到我,或者当我赴约时他们已经吃完一轮。我健身是为了保命,休息是为了能继续工作——就像一台在逐渐老化的机器,我不仅需要自己去找机油保持运转,还要转得比年轻一代更快,因为我怕被工厂淘汰。

回忆这段生活,我感觉自己身处一间四面是墙的密室里,头顶是白花花的日光灯,面前是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一台电脑,我坐在椅子上拼命工作,睡在电脑上,醒来接着工作。命令是从墙上的喇叭里传出来的,喇叭代表一个“组织”,我看不⻅那背后的是一个人、一群人还是一台机器,我接受指令,永不停歇。

我在这间密室里的时候,其时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自己作为“机器”的价值,也很明白,看似不菲的薪水,是拿着4个人的薪水,雇3个人做5个人的工作,我们面对资本毫无胜算可言。我们比富士康的工人多的只是一个LV的包。

但我还是忍住了。我之所以忍了好几年的时间,因为我并不知道出路在哪,每一家公司似乎都不在996,就在通往996的路上。资本家们越来越甚嚣尘上,无耻到公开发表“⻄方国家的周日是一周的开始,所以我们要从礼拜天开始上班”这种既没有常识,也没有逻辑,也不合法的言论。如果到处都是牢狱,何不找一个自己已经熟悉的、相比之下没那么难熬的牢狱待着呢?

让我转变的是《艾米丽在巴黎》这部美剧(国庆看的,平时没时间)。虽然这剧不怎么样,但其中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Emily的巴黎同事对她说:You Americans live to work, here we work to live。

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钱真的能代表自由吗?你有足够的钱,但你必须向你根本不认可的价值观跪拜,这是自由吗?这不是,这是妥协,是认输。我读大学的时候喜欢法兰克福学派,我竟然一边读着⻢尔库塞,一边把自己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选的是一条捷径,虽然看起来很苦。

所以我辞职了。

辞职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些令我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hr上一秒还在苦口婆心劝我不要走,仿佛我的离开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损失,给我个人带来多少前途自毁,下一秒当我说出我要休养身体生孩子之后(一个100%有效的借口),对方愣了足足十秒,尴尬地笑着对我说,那只能送你去祸害下家了。

Human Resource根本不在乎human,只在乎resource。

辞职以后,我从未回忆过过去的生活。坦白说,也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但偶尔想起那些日日夜夜焦虑害怕、被裹挟的日子,仍然想痛哭一场。

后来我看到了拼多多女孩猝死的新闻,我想:终于出事了。但我没想到没几天的时间,会有这么多接二连三的悲剧发生。悲剧只在拼多多吗?不是。悲剧甚至不只发生在互联网企业。985毕业的孩子并不比富士康的工人更尊贵。劳动者的权益一天得不到合理的重视,“中国速度”只要一直成为⺠族自豪感的来源,悲剧就一天不会停止发生。

我们都只是“人”而已。我们仅仅不想被当成“工具”。

而如果经过了这么多悲剧和声讨,这样的职场环境仍然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改变,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我们随机波动的时候,会被设定好波动的程序和算法吗?
我不跑调:辛苦
lfkdsk:哭了
4条回复
rueruerue
rueruerue
2021.1.17
听哭了,三位的来信都好痛
07:35 中国速度只要一直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那么这样的职场环境不会得到一丝一毫的改变
七个梦
七个梦
2021.1.17
07:59zhiqi,适野,建国:

三位主播好。

拼多多系列事件所带给我的震惊与恶心感,肯定远不及那些真正经历过大厂压榨与夺舍的人们。但每次想起那篇被疯狂转发的特稿,那些鲜活的或者曾经鲜活的人,又在以一种怎样的面目为时代这只巨兽献祭。

年末岁初是跳柄转岗高峰,作为普通人的我,每年的某些时刻都会因为经受社会毒打而产生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自我膨胀。但当我打开各大招聘网站幻想着独自超市大采购的快感从天而降时我才意识到,我的价值远不及超市临保货物来得有吸引力。至少,它们还能被有需要的人带回家,而我,只配已阅。

每每这种时候,我就会想起五年前的那次离职。一名毕业季的学生,一则急聘的公告。干柴烈火,一拍即合。当年单纯的我以为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意气风发,可等待我的却是长达一年的梦魇。和来信的波友一样,那片我小心避让努力隔绝的禁区其实已经被车轮碾碎嵌在每一寸肉眼可见的皮肤上。甚至时隔五年当我在路上听到和那个主管同音的名字,我仍然会不自主的吞咽口水,大脑空白一个波断后才艰难得拔起右腿再假装自如地轻轻落下。还有每次健身教练总要提醒我做动作时要抬头,要向前看的时候,我多想告诉教练,我怕在面前的镜子里看到曾经那个卑微而倔强的自己。“公司在千万人中选中了你,你就应该感恩戴德!”,”外面的草都干成什么样子了?你是不是不想干了啊!“这几句如今看来毫无逻辑可言的话却被当时具极诱惑性的薪资包装成为一次次戳破我底线的银样镴枪头,所以live to work还是work to live的问题,仿佛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我们憧憬未来,而现在的我们只想在床上躺平;曾经的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如今的我们在前浪与后浪的夹缝中来回横跳。就像我现在还在迷惑,财务工作与绿植维护的关联性何在?地主选家奴的戏码如何从舞台唱到现实?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试着思考了可能的答案:前者大概是红配绿、赛狗屁的传统审美文化,后者也许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终将回归生活的铁律。

这个时代的打工人在经历各色各样的被pua后,无论选择离职还是继续忍受,都还有漫长的自我否定需要对抗。“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高看自己贬低他人。有时是以拒绝来高看有时是以合作来高看。”说这话的罗翔老师遭受过网络恶意攻击,他肯定也产生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相信,“本质来说每个舞台都有自己的价值,你需要做好这个舞台赋予你的你想要做的事情。有一天别人说,下去。那你下去就好了。所以我不能弃演。”不能提前缴械,是我们对抗这个无处不竞争大环境的盔甲。

1918年梁济向25岁的儿子问出了经典的那句“这个世界会好吗?”,经历过魔幻史诗般2020的我们有答案了吗?我没有,但我有点好奇自己手中剧本的结局,也忍不住想咬破手指添上几笔注解。我要演到最后鞠躬,看着大幕落下,管它台下人声鼎沸还是一片漆黑。

写作期间经历无数次易稿,还是想尽可能以轻松的语气来探讨这个话题。教条的鸡汤说:真正的放下应当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波动。嗯,但那是工具,而我,是人。

这是我作为波友的第一次投搞,语言粗糙还请见谅。也希望这封信能像郑渊洁爷爷回复读者来信中说的那样:这封来信现在就住在我的家里,风雨无虞,请放心。谢谢三位主播。

2021.1.16 深夜脑电波动
所以随机波动的开头已经电影/纪录片化了🤔?
Ponty:越来越用心了
喝下藿香正气水那里太有感触了,我的爸爸也在无线小城市通过卖苦力挣钱。最近猝死事件频发,加上身边同事的家人也有不幸得大病的,给父母配置了保险。告知书里明确指出,建筑工地工人是高危职业。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这些年真的是在拿命换钱,而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abc_gIdE
abc_gIdE
2021.1.18
今年我也辞职了,我逃离的不是大厂,是体制内。996以及拼多多事件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看到豆瓣里讨论到最后,觉得目前性价比最高的职业是进体制内,对此我的感受很复杂。其实我很同意,体制内的工作尽管也加班,但不至于996。尽管也被工具化,但不至于丧失自我。但这仍然不够,还是不够有尊严、无法获得真正的自我成长,但一想到这可能是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所能得到的最优选,还是非常失望。
abc_gIdE:选择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使得一个人能做出真正的选择并感觉良好,需要的环境和土壤大概率是相同的。我想要说的就是,现实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不是个健全的社会,所以其实到最后大多数人是无处可逃的。逃到大厂还是体制内对我来说,本质上没有差别。
WindWin:我最近就是有点焦虑 以后到底要不要去体制内,因为现在在大厂实习,多少是有点累的。当然,什么选择是对的,因人而异,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
6条回复
厚哈
厚哈
2021.1.23
06:50 中国速度只要一直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悲剧就一天都不会停止发生
JoXu
JoXu
2021.1.18
14:28先生也是在大厂工作。元旦难得的休息,说好带着孩子一起去游乐场,但前一天晚上还是过了零点才回到家,先生说说要补补觉,让我们先去,中午来和我们汇合。但到了12点,依旧没有收到他的消息,午饭时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一直叫爸爸,就给他打了个电话。将近1分钟的响铃之后,等来的却是他的怒吼和质问,为什么要把他吵醒。我很心疼他,但也很急切的希望他能多陪陪年幼的孩子。但即使是这种最基本的希望,也很难找到时间交流。大厂的辛劳可能换来的是孩子的早教班兴趣班的学费,疏远的却是无法替换的亲情。
17:24 感觉之琪又要哭了(;へ:)
我好喜欢随机信箱啊,信件中的文字用语音的方式再现,好入人心(ಥ_ಥ)
imaginemoon
imaginemoon
2021.1.17
听到like sunday,like rain的时候哭了
王ii_
王ii_
2021.1.19
01:18“摩登时代”BGM开场,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了,佛系,极简消费,断舍离,不能开源,还不能节流吗?更惜命 savvy了 ,消费也是“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同一功能不超三件。我不想以前那么拼了,坏了身体,心情变焦虑,现在的我你可以define不上进了,PUA,但是人生这趟很短,我想从心而欲不逾矩
胖虎
胖虎
2021.1.17
11:04建国读信真好听
游向清澈
游向清澈
2021.1.17
17:31 听到之琪的那句懂啊 直接落泪..
vittlay
vittlay
2021.1.18
刚下班的我坐在班车上安静地流着眼泪听着这期。对第一位来信者感同身受,自从开始写代码几乎没看过剧,和朋友们也不再有共同话题,每天六点起床九点后到家,周末不加班的一天至少花半天补觉。唯一不同的是我工资还达不到平均水平却又对未来还保有些希望。
abc_gIdE
abc_gIdE
2021.1.18
来信中有位说到她转变的契机是电影《艾米丽在巴黎》,我想到我也有个类似的瞬间,也是跟电影有关。是上半年《海上钢琴师》重映的时候,看到其中有一幕,一个人在向另一个人描述大海,他说大海每天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你知道是什么吗。大海在告诉我们“生活是广阔无边的”。
aucu:生活是广阔无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