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历史想象中的现代性:屠龙少年如何不变成恶龙?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

18. 历史想象中的现代性:屠龙少年如何不变成恶龙?

68分钟 ·
播放数8526
·
评论数37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陈昶羽。昶羽是纽约大学东亚系的博士学生,研究兴趣包括后殖民理论、华语影视与文本、身份认同。

从流行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到时事新闻报道中的中国立场和态度,这些叙述中都或多或少暗含着一种对中国形象的描绘或者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想象?这种形象又怎样与中国历史、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相关?

虽然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历史事实构成,但因为我们终究不是历史中的人,只能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对历史的分析和对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也常常依赖于某种历史想象。我们作为“东方”试图去理解的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性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想象。为什么说这种历史想象是以线性史观作为支撑的?在线性史观下,后发现代性国家与先发现代性国家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超越先发现代性国家?如果不可能有真正的超越,我们又如何突破这种特殊的历史想象?

从对中国形象的叙述讲起,昶羽和我们在这期节目中聊到了他者、线性史观、现代性、替代性现代性、如何突破线性史观等话题。

本期嘉宾

陈昶羽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0:33 嘉宾自我介绍

01:27 民族主义和自我文化画像

两个辛丑年对比”

国学、汉服作为消费品”“中国特色版本,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

07:30 西方作为中国历史建构的“他者”

后发现代性国家把先发现代性国家作为他者”

论证自身的合法性是和先发现代性国家做比较,去超越”

冲击-反应模式作为文化想象“

13:30 历史事实vs历史想象

历史事实的虚构性”

”用以想象中国的现代化“

柯文(Paul A. Cohen) 《在中国发现历史》

王德威 《被压抑的现代性》

二分法会把西方和东方分开,比如科技看西方,文化看东方”

18:00 民族主义的不在场对象(西方)对自我建构的影响

后发者对于先发者的表面反对之下,在深层次继承了先发者的思维框架”

“对线性时间、现代性的想象”

21:55 日本的历史经验

津田左右吉 《什么是东洋文化》

竹内好 《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

沟口雄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

“在同一条线上比先后,西方永远是一个参照”

“我们能不能既不落后也不先进”

“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独特性是什么”

28:40 科技与经济发展合理化线性时间

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幸福度越高,思想更加自由,所以经济发展好的国家更加先进“

31:20 我们为什么要突破这种现代性想象?

因为它成为了殖民的理由”

如果后发现代性国家接受这种想象,是削足适履“

36:00 普遍vs特殊

“当前的现代性想象是把特殊经验普遍化了”

38:00 alternative modernity替代性现代性

日本“现代的超克”overcoming:“以西方的方式超越西方”

“其实是走向了帝国主义”

43:45 后发现代性国家如何理解自己的位置?

同质与纯粹vs异质与杂糅:奇迈可(Michael Keevak)《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东方显得越来越落后,科学种族论出现““黄种人是被建构的概念”

51:26 本质vs过程: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把民族国家的形成比作抢椅子的游戏”

民族国家形成的那一刻就是坐下来的那一刻”

民族边界的划分有高度的历史偶然性”

但这种划分常常会被本质化”

Helen Siu “study China as a process”

56:50 为什么关注过程可以突破线性史观?

一个个体不是自我构成的,而是和与其他部分一起组成的

“打破的是普遍和特殊的唯二选项”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全球史的注脚”“都是全球史过程中的小过程”

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01:05:00 总结

不要把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当作西方的替代方案”

这不是有建设性的历史想象”

“Us with modernity”

参考资料

Cohen, P. A. (2010).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德威. (2006). 被压抑的现代性. 社会科学论坛, 2.

津田左右吉. 什么是东洋文化. 支那思想と日本 (1937年) (岩波新書).

竹内好. (1948). 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

沟口雄三. 孙军悦(译). (2011) 作为方法的中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Keevak, M. (2011). 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elen Siu, campuspress.yale.edu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fm,小宇宙APP和Spotify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或是微博(@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等各大平台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展开Show Notes
矛门
矛门
2021.4.01
你们shownotes 做的好认真呀,听的时候想继续了解一下搜索很方便,辛苦啦
HD867149i
HD867149i
2021.3.31
这期男嘉宾是不是有点紧张😂感觉说话有点没条理
Shirleyi:我觉得害挺好的呀 可能只是人家平时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深 不那么容易follow🤣
兵气销为日月光:同感,很多赘词,有点影响思维的理解难度。
3条回复
_张绮佳
_张绮佳
2021.4.02
超棒!学到了一种历史的后视镜视角~
我是Lucia
:
喜欢后视镜这个词~
Fionanana
Fionanana
2021.4.02
后排推荐一下《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研究线性历史观和中国/东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本
我是Lucia
:
哇谢谢推荐!在多重时间、中国历史变革、现代性 话题上 我也来推荐一本 汪晖《世纪的诞生》
烤芬
烤芬
2021.3.31
喜欢这期!!
我是Lucia
:
❤️❤️我也觉得你会喜欢哈哈!
HD31802j
HD31802j
2021.4.02
这期知识性超强!从媒体叙事分析、文化画像到后发国家超越先发国家的分析,收益匪浅,喜欢!
wingo
wingo
2021.4.01
这期很好 反思自己的史观之中~
雅阳
雅阳
2021.4.22
前面听到他者的部分有点不太认同,可能是我本身做美国历史研究,对“他者”的想象也是美国历史上的国家身份认同构建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白衣客
白衣客
2021.3.31
基本就是一个大杂烩的文献综述,也就聊聊"学术上"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性。这和历史发展中体现的,各个国家政治表述上的,现在国际关系上的,都没啥关系。纯书斋里的叙述罢了。
我是Lucia
:
所谓学术理论与研究确实归根结底只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却可能是有说服力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偏学术化的讨论的好处在于,它常常在论述之外试图展现一种思维框架与逻辑,也因此能够帮助、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或批判,建立自己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做这期节目的初衷。
TenerifeSea:?输出观点可以看论文,这是向公众科普的播客,想知道嘉宾的成果可以检索
paradududu
paradududu
2021.5.06
42:25吐槽日本帝国主义这里真的刻薄但欢乐
听了这期确实了解到很多,但是这期讲的是不是有点儿太理想了。有点像世界团结&世界和平那种理想化,但是现实里的国际政治还是长期充满了民族主义叙事和偏见的。(个人观点哈
包括前面说的中国文化里的现代性因素,在现代化早期的作用中是否作用大于西方的冲击,也是很想了解的一个问题
Yolkyolk
Yolkyolk
2021.4.04
10:08 熟悉的冲击反应模式hhh 某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论述题的题干
sereinzju
sereinzju
2024.8.22
好喜欢陈昶羽,但是全网只看到这一个资料,能不能再请他讲一次!
黑色九月
黑色九月
2024.7.05
1:07:53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说法,就是隐含了有一个普世的、共同的价值观念理念,要不然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命运,弱者只能遵循强者的命运。
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各国可以不同,但是现代化的目的或者内涵应该是要统一的,否则我可以说:在我们村,这种狗就叫“虎”,“虎的定义不能只有一个”,这种相对主义给了某些人肆意扭曲的巨大空间,通过在概念前加各种形容词来曲解概念本身。
1:07:01 这一点好不错… 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点出来了
59:09 去意识形态的描述,是还原过程总结经验的过程。而总结经验的过程,就像是拆解一本书、还原一本书,而书绝非再是书,所有的观点都会成为历史的自我陈述。
冰冰君
冰冰君
2022.1.06
这个题目的涵义虽有影射,但它所指还是比较模糊的,如果代入日本还好,但是中国显然不是屠龙少年,中国更像是那条巨龙。

讲述者的回答也非常专业,正因为如此,个人主观性比较强。所谓现代性的普遍与特殊的问题,无论是只站一边,还是选择不站队,我认为都没有脱离国家主义。当然,这是在今天不可避免的。

讲述者给我的感觉很像一位持“文化相对论”的人类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全球化”学家。这两个身份存在一定冲突,其实是难以调和的。

我虽不认为现代性的道路是唯一的,但西方的道路确实是最早开始有的。这意味着,强调现代性方案与西方方案的背道而驰,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意味着,自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分辨自我与他者没有名义上那么容易与理所当然。

因此,比起打破,我更喜欢的是接受。但这接受要加个前缀“清醒的”。打破,强调的是自我至上,它少了一股谦逊。这与“他者至上”是一母同胞。而接受,则含有一种历史的谦逊,在承认曾经的“他者至上”的前提下,要迎头赶上。这样既看到他者的优势,也不失自身的风度。我们现在恰恰就是过于强硬了。
超越火丁
超越火丁
2021.12.31
没有大清,何来五四。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
无新事
无新事
2021.5.21
38:48现代的超克,还有前面一堆国政领域的东西,太专业了太专业了!需要更多大白话
4rancis
4rancis
2021.5.05
18:24 在一直有一个他者(西方)存在的前提下,它对我们的自我建构会产生什么影响?后发者对于先发者在表面去反对时同时也继承了先发者的思维框架。“在你的游戏里面赢过你。我继承了你的游戏规则。我对于世界游戏的想象其实是你的想象。”

“对线性时间的想象。”前现代社会对于时间的想象是自我独立的,而自我的时间永恒且唯一的,在一个彼此独立的环境中。而现代社会的时间变成全球性的时间,只有一条从先进到落后的同一时间轴。无所谓事实可言,在这种想象里把空间(进化)时间化。而东亚继承了这一想象。

如何突破这一想象?“基体论”有自己发展的要素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