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者方可成,资深公益人林红和我们在五四青年节聊了聊为什么要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以及青年行动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方可成 | 传媒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
林红 | 资深公益人,前银杏基金会理事长
【本期介绍】
在各种“节日”中,五四青年节是一个略微尴尬的节日。
它是为数不多还没有全面沦为“消费节”的节日之一,还是个有较强政治意味的节日。似乎对于年轻人来说,它和大家的关系并不大。但无论如何,在中文语境下,当我们去谈“究竟什么是青年”的时候,也很难绕过五四青年不谈。
如果说“青年”的概念在近代西方发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话,那么在近代中国,“青年”进入历史舞台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青年被寄予了国家救亡图存的社会角色期待。此后,青年群体又不止一次被寄予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期待。然而90年代后,青年的社会角色逐渐演变成为了消费的主体,退回到了私领域当中。
那么,在很多年轻人自视“社畜”的今天,面对“无人能逃离的系统”,青年行动还有哪些可能?
方可成的实践从专注于让更多人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到建立联结和共情,以及通过“解困式报道”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他分析了互联网变迁如何削弱而不是增强了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在今天关于“青年”的主流话语中值得警惕的地方。林红分享了十多年来在公益和社会创业领域中观察到的青年行动,分享了各种利他行动的形式,“比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
【收听指北】
04:14 当我们在做有意识的选择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无力和难受了。
11:03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变迁的角度理解人们的无力感,互联网并没有实现我们对它的美好设想。
13:25 互联网有个词叫newsfeed,这个词很形象,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确实在被“填喂”。
20:30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使大家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掩盖了一些中小型的可能性。
26:56 经常我们不想做一个事情,只是基于二手信息,而并不是亲身体验。我们需要获得“实感”,不要忽略参与的机会。
33:22 大家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更多维度的声音都放大出来,不要让维度都被单一的取向所淹没了。
37:00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关于“青年的话语”,一种是谄媚,一种是爹味,但核心是使青年的主体性丧失了。
40:36 年轻一辈缺失了对年长一辈人的尊重,导致双方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43:29 我们所说的“行动”,是面向公共的,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
44:56 “利他”的行为形式。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
47:37 那些“看不下去就自己干了”的年轻人。
52:35 是什么因素触发人们对和自己并不近的人群或社会问题产生关心?
55:51 今天媒体的选题往往也来自于热搜,来自底层的、更多领域的选题能见度是不够的。
59:46 从“新闻实验室”、“政见”到“放晴公园”,方可成作为行动者的思考。
01:02:00 解困式报道,让善意获得更高能见度。让大家获得一些抚慰的同时,激发日常的行动。
01:07:09 如何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相处
01:11:06 我们要更加主动寻找行动的机会。
【本期音乐】
Pastorale - Joel Cummins
Erik Satie - Gymnopedies 1
*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林红和方可成在播客中提到的青年行动:
放晴公园:围绕互联网生态建设,致力于成为“数字世界”里的光明磊落。
Vision for a Nation、“看见”运动:慈善家陈禹嘉希望帮助全世界有需要的人看见、看清。
指尖巡河:青赣人受疫情影响,将“线下巡河”转型为“线上巡河”,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公众可以更便利的了解身边的河流。
宝贝爱蓝天精准捐衣:关注废旧纺织品再生领域,通过精准捐衣平台推动8成新以上可再穿衣物捐赠的有效性。
徽澜图书馆:流动儿童身边的“活”图书馆,馆员志愿者每周或每两周到城市边缘的打工子女学校服务,与孩子交流与互动。
融爱融乐徒步: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定期的融合性娱乐文化体育活动。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