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相信我们都在持续关注河南暴雨。我们目睹水迅速漫过人的小腿、膝盖、腰部,我们目睹水切断交通系统、电力系统和互联网通信,我们目睹不断攀升的受灾人数、不断扩大的受灾范围、不断增加的求助信息。我们震惊于水的力量之强大,也惊讶于一座城市的脆弱。我们感叹于个体生命的易逝,也感动于民间救援力量的迅速反应。在这期节目中,适野、之琪和建国分工合作、分头行动,试图从亲历者、社区救援、城市规划、气候变化四个尺度,切入这场暴雨,探讨它给我们带来的警示、思考和启发。
当我们把各自的采访所得汇集在一起,我们惊喜又沉重地发现,四位嘉宾在不同时空中的话语和意见发生了奇妙的交叉,这无疑是惊喜所在;而沉重之处在于,这些交叉点如果早就可以成为大多数机构和个体的意识、知识及共识,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类极端天气事件中免于如此大的损失、如此多的伤痛?
嘉宾舒萌和金静都提到了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与身边的人互助的问题。我们或许无法在这样的灾难中依赖物业和公权力机构处理每一个个体迫近的困难,那我们该如何自救,如何从社区获得帮助并去帮助他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去关注防灾知识、关注社区邻里、关注气候变化?
舒萌和李菁的观点交汇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上。当我们谈“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改变原来对于城市变大变强的单一想象,探索生态更加可持续、更加自然友好的城市发展方式。这既是李菁这种城市规划师在做的工作,也是更大的国家层面、城市层面以及更小的社区层面可以尝试的事情。
四位嘉宾的终极交汇点是气候变化问题。即便气候变化的政治化程度已经极深,似乎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但不能忘记的是,它也是我们每个个体要承担的风险、后果以及责任。谈了这么多年气候变化,其后果好像不是那么有形、具体和直接,那么在这次极端天气之后,我们还能如此确定吗?气候变化真的距离我们很遥远吗?
重思环境保护,当下无疑是一个很残酷的契机,救援工作还在继续,我们就要去谈气候变化这么宏大的事情了吗?但如果我们今天不谈,那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来谈呢?我们又要如何向更小的孩子和他们的未来做出交代呢?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李舒萌,郑州市民,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金静,东京都立大学城市规划与社区营造方向博士
李菁,清华同衡生态城市研究所,生态规划师
陈卫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博士,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03:18 个人亲历:暴雨后的省察
郑州市民舒萌在停电后经历了什么?
暴雨发生后小区业主和物业工作人员的张力
暴雨后的反思:当极端天气“常态化”,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
26:28 社区救援:把附近性当日常去经营
停水停电断网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做什么?
灾难发生时,要通过多元的渠道求救和自救
灾难让我们重新思考附近的意义
日本的社区防灾实践给我们哪些启发?
孩子可以在社区里扮演怎样的角色?
53:32 城市规划:东京的排水系统不适合郑州
此次暴雨超出了“海绵城市”的应对范畴
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
城市规划的落实需要各方协调,是个复杂工程
01:15:31 极端天气:当气候变化来到我们眼前
极端天气是什么?和气候变化有关系吗?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气候议题的政治化有何意义?
城市和个人等更小的主体面对气候变化可以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主题插画】
黄雷蕾(新浪微博@黄雷蕾Linali)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顺序)】
“Thunders and Lightings”
“Rain,In Your Black Eyes”
“Snow,A Nocturne for Piano”
“Sunrise on a Clear Day”
all by Ezio Bosso/Giacomo Agazzini/Relja Lukic,from Music for Weather Elements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surplusval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