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173: 那么快,那么慢迟早更新

Episode 173: 那么快,那么慢

84分钟 ·
播放数14500
·
评论数135

我们怕慢,我们怕快,我们怕「怕」,我们怕「我们」。

今日(只有一样的)「两样」:

Show Notes:

主播:任宁
嘉宾:梁文道


「迟早更新」是一档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混沌关系的播客节目,也是风险基金 ONES Ventures 关于热情、趣味和好奇心的音频记录。我们希望通过这档播客,能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让新鲜的事物变得熟悉。

官网:podcast.weareones.com
微博:weibo.com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反馈,欢迎发电子邮件至 embrace@weareones.com

展开Show Notes
Lorrzz
Lorrzz
2021.8.25
妈呀,竟然在迟早更新听到道长
范米索
范米索
2021.8.26
1:21:27 我觉得有个点真的太触动我了,末尾梁文道叹口气说:“我可以推荐很多这样的信息源头,但是关于大家对世界的无感(真的是长叹了一口气) 我不知道我能推荐什么,这是心理问题。”很多时候大众对于新闻热点事件真的只在乎“我看到”而不是真的想去「投入」,很喜欢道长的比喻——骂蒋方舟是汉奸和看郭德纲相声哈哈大笑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们关心的不是真相,而是自己参与了。
MTTBK
MTTBK
2021.8.25
哈哈,这期标题不及格,居然不把流量明星写在标题
任宁
:
标题与节目内容轻微脱节是《迟早更新》的传统😺
Ppvvyy:许知远的节目是那么远,那么近 好像。哈哈哈期待下一期那么系列
明明请梁文道做嘉宾了,却十分低调,标题看不出,shownotes中也需要拉到最下面才能看到。

在长长的、严谨的相关资料扩展链接下,和主播介绍放在一起,看起来平平淡淡。

对于近段时间逐渐被“名”这朵云遮蔽双眼的我,《迟早更新》的做法太令我欣赏和尊敬,也让我开始反省“我到底在做什么”。

主播任宁和嘉宾梁文道在“交流”,在“聊天”。两位把很多知识和想法已经嚼碎到肚子里沉淀出“底子”的人的谈话,很平常很平淡,但却充满了力量。

西洛
西洛
2021.8.25
44:14 听到打火机声就知道道长渐入佳境了!搬好板凳,准备听课!
康里士多德:31:01 好像这个时间前后就有齿轮碰撞💥打火石的声音
叶梓涛
叶梓涛
2021.8.25
虽然关注点偏了,但超喜欢Bret Victor,我看过他的 The Ladder of Abstraction,而他对于电子媒介的表达和潜能的信仰(Don‘t Draw the Dead Fish),以及他所影响的诸如Nicky Case,都给我对电子游戏、系统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任宁
:
《迟早更新》受 Victor 影响挺大🤠
hilbert-
hilbert-
2021.8.25
03:36 梦幻联动
很喜欢这期梦幻联动的内容,很多观点,任宁主播整理的文献干货也很细心!
八分是我听的第一个播客节目,18年就开始了,还在看理想公号。也读过道长的《常识》。遇到热点事件,道长往往会抛开那些夹杂着感性,立场的批判。理性分析,发现事件本真的面目。这些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多元,包容的观点看待问题。
网络是一个权责利不对等的世界,可以随便发表,批判,发泄,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只站立场,根本不需要考虑对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具体的个体。网络的普及进步会使大众有一种新的道德参与,正义参与方式。比如近几年出现大规模通过网络来参与道德审判甚至正义审判的事件。那种所谓的朴素的正义之心是高度压迫的,一部分是非正义的。道长的观点有,需要程序。程序中我们可能达到一种可见的正义,大家可能接受的有瑕疵的正义。

技术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能够让地球变得平起来,能够让乡村的孩子以极小的成本接触到世界上比较优质的思想内容,来提升他本人的眼界,拓展他的世界观等。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人的注意力的问题。
当海量的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时候,大量的用户的注意力可能会被一些低俗的东西所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也会被网络上的一些虚假信息所争夺。最后导致的问题,大家不是要用互联网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新奇。而是使用互联网去传播一些很无聊的娱乐八卦,反而抢夺了他们阅读真正的重要的精品内容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可能导致的恰恰是知识水平的下降和整个眼界的狭隘化。
网络带来好饱和度色彩丰富的世界,容易让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失去兴趣,对真实的世界没有探索的欲望。

本期主体,快与慢,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木心的那首《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希望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还能有机会像庄子那样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听友
听友
2021.8.30
聊到快与慢的话题,道长说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模式反而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快了,任宁补充说快或慢还要看工作的推进情况,疫情期间很多工作无法推进,实际上还是变慢了。我在疫情居家期间的感受是,“变快”体现在即便是在闲暇时或工作无法推进时,依旧无法慢下来。项目无法推进时,公司会用召开视频会议、编写新的工作计划等方式把空闲时间填满;而在我个人层面,如果项目无法推进,就会反复查看已经写好的材料或思考新的工作计划,如果是在闲暇时或在通勤的路上,就会反复思考之前的工作流程有没有出现问题,这样做会让我获得一种虚假的充实感,但,我之前又真的没太意识到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直以来身处的环境让我把这种生活节奏默认为了是正常的,反而会觉得一些慢节奏工作生活的人才不正常。在习惯了这种节奏的人眼中,世界没有变快,只是总有一部分人懒散。

这一期还提到了之前蒋方舟老师被说是汉奸的事,我参加过几次她的线下分享会,可能是由于她的年纪和读者相近,出席公开活动的经验也比较足,现场气氛在同类型的活动中算很好的,偶尔有人提出无理取闹的问题,其他人也会以笑声表达他们的不赞同。在她的微博评论区情况恰好相反,在线上素质较差的人声音更大,但同时,我又注意到表示支持她的留言虽然数量极少,但这些留言下的点赞数却并不少,甚至比大多数骂她汉奸的留言下的点赞数还要多,我的理解是这些为支持她的留言点赞的人,和线下活动时那些以笑声表达对无理取闹的问题不认可的人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会用相对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在线上,他们的“笑声”被消了音,变成了沉默的点赞,由此多数人因为音量的微弱被当成了少数人,而大声叫骂的少数人(这里面还有不少是没有头像、没有记录的水号,所以人数占比就更少了)却被错当成了多数,并成了网友意见与网民素质的代表。

对于作为事件当事人的蒋方舟来说,感受可能就更差了,因为在新增点赞数量过多时,大多数人都不会逐一去确认究竟是自己微博下的哪一条留言被点赞了,所以以点赞的方式表达支持的声音会被忽略;但对于新增留言,我们则会大致快速浏览一下,在留言中辱骂居多的情况下,当事人会产生网上大部分人都在辱骂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而对继续在网上发声失去信心。

蒋方舟在这次事件后就没有在网上发过言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但这次事件坚定了我平时多为自己珍视的东西发声的决心,自己不说,其他人就会成为大多数,只是做点赞和转发这种中立的动作是不够的,但当我想这么做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就是我与自己珍视的东西之间关系的产生,高度依赖微博等平台。拿蒋方舟举例子,一旦她因为对网络环境失望而脱离微博,我就没有任何渠道表达自己的支持,当然支持她的人依旧可以在微博上表达,但因为她脱离了微博,这些表达没有办法传递给她并对她产生影响,而且她脱离微博的时间越久,特意发微博对她表示支持的人就会越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一个好的声音可能就消失了,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又如何去做?

不知如何挽回失去的声音,也不知遇事时怎样做才是有效的,还是拿蒋方舟的事举例,这件事起初的“证据”就只是一张没有前言没有后语、没有网站地址、且翻译混乱的截图,仅仅在这样一张图中圈出几个敏感词,就成功引爆了那么多人廉价的怒火,难道在社交网络上理智的声音注定是无力的?

写得很混乱,但无力感是真的。

感谢一直以来的陪伴!
任宁
:
谢谢留言和邮件。请发您的收件信息至 embrace@weareones.com 我们给您寄道长签名题字的《常识》一本。
听友:已发送邮件,谢谢!!
小鹿酱
小鹿酱
2021.8.30
最近看到一句话说,高考之后的人生都像是在过暑假。听的时候思考,觉得高考是一个游戏的闯关版本,有人鞭策你,驱动你前往目标(目标单一,每日加上很多间歇如通勤,其实也有很多喘息机会,是一种轻盈的“快”)。高考后进入一个开放式游戏,没有人驱动,但实际有一个更大的驱动力(道长说的“慢”—实际上是一个更高能量的产物)这个更大驱动力,包括更多社会与个人的隐形压力(年轻人压力种种),不像高考,更直接,高考阶段你只需要在这个时间干一件事,但是高考后,一段时间你可能有无数事情要干(或者说在这个开放式游戏里你有无数事“可以”干)—类比道长说的,疫情在家开会随时开,非疫情需要通勤喘息。而现在社会的“高速度”也从而导致了这种隐性压力的增多(及一种更大的隐形能量,既是驱动又是压制)
LilGrey:任宁,快把书给他。
任宁
:
王周鹏
王周鹏
2021.8.26
聊事、物的快与慢,于我作为一个听众而言,再度“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运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而速度是运动的特性,太常见,容易被忽视。
聊速度,我觉得应该有参考系——相对于什么而言是快的或慢的。比如,我的出行习惯是,十公里以内尽可能徒步,十来公里、二十来公里尽可能骑车(昨晚我从圆明园骑到了和平里,大前天晚上从宋庄小堡骑到了和平里),再远的尽可能选择地面交通,而非地铁或者飞机——这种出行偏好看起来是太慢了,但我徒步时,一般都是快走或者小跑,相对于别的路人,看起来又是快的、匆忙的。那,我的出行方式到底是快还是慢?
聊对“快慢”的感知,我觉得还得先确定是对谁而言,我快步行走,被我超过的路人可能觉得我快,但到达目的地后,要见的人听了我的到达方式和消耗的时间,又觉得我慢。但其实,于我自己而言,一般无关快慢,快步对我是健身方式,选择地面交通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私人空间,我进行选择时不怎么考虑快慢,只要预留充裕的时间即可。以及,“出行”本身于我不是纯粹为了“抵达”这个目的,“出行”本身就是我的目的之一,我喜欢那些体力的消耗,和充裕的私人空间里安静地听点东西。所以,同一个行为、一个事物,于这三组人,快慢的判定各不同。
最后,聊“快慢”,我觉得不把过程作为手段,“快慢”就不是一个重要的属性,“完成”也不是唯一重要的目的,例子可以挪用上一段。
但听你们聊“快慢”,确实使我“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了,这个“事物”就是我,让我猜想到我在别人的眼光里,很可能不仅是不同的,也更可能是无关于我的本意的。
Zayr
Zayr
2021.8.26
这一期竟然有道长! 你们的标题太低调啦!
Wayway
Wayway
2021.8.26
很多有趣的观点。就是看到shownotes有一种信息过度的焦虑😢
jdpxPodcast
jdpxPodcast
2021.8.25
最后一本鱼翅与花椒,开卷八分钟聊过
https://youtu.be/l0DfLrQpkug
https://youtu.be/MroOg1-kmm4
褚自航
褚自航
2021.9.09
快慢之间,关键是个体能否掌握自己的内心,也就回到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识你自己。心态的平和,来源于自知与自足,可快可慢,自由无惧
_Nico
_Nico
2021.8.26
08:07 之前有听过梁文道的节目,还是需要这样理性的声音。
RainaRaina
RainaRaina
2021.9.06
听第三遍的时候才听出味道来。开始在路上随便听听,觉得貌似都是谈了太多遍的问题,后来听着听着发现有点跟不上两位主播来往的进度。最近一遍听才沉迷于交谈的逻辑,和两位举出的恰到好处的例子。
关于现代网络交流渴望及时性又缺少面对面交流的丰富性上,解答了异地恋交往的一个小小疑惑(算不算杀鸡用牛刀┐(´-`)┌)。任宁枪枪考不考虑出一期现代世界恋爱指南,如果没有及时回复,没有早晚请安,没有各种节日,(对于异地恋)还剩下什么?
任宁
:
我俩感情经历不太丰富,没啥资格给人指南😮
HD1038198e
HD1038198e
2021.9.02
任宁是不是有点点紧张?😆
BrightLin:感觉他一直都这样🤣
咸咸Brenda
咸咸Brenda
2021.8.26
最近一直在思考大家对于“信息茧房”的反对,似乎觉得只有不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获取才是最好的。但想想过去的人不都是因着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点,在极有限的资源中去检索知识,更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创新么。反观面对现在这么多的无效信息和垃圾知识,退回自己的“信息茧房”(我定义为自己真正有热爱愿意去钻研的领域),好像没什么不好。
我不跑调
我不跑调
2021.8.25
趁热这么快,关心那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