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梦茱莉的鼓手/打击乐手刘㔻的话来说,发梦茱莉其实不是一支乐队。
“我们的优势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现场,作为唱片(记录下来的音乐)而言,它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磨损。”刘㔻在与我们的播客里说到,“我们的作品其实还包括了一些‘去音乐性’的东西,专辑作品、采样作品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面向。”
发梦茱莉的三位多栖艺术家之所以要在乐队的框架下创作,不是“找到了一种表达的方式”,而是“艺术语言自然而然地膨胀了”——这也解释了用通俗的眼光来审视发梦茱莉,会觉得这支乐队难以理解——一个名字听起来很梦幻流行与小清新的乐队,背后其实是对“追名逐利”的怪讽;作品中充斥着的尖锐直接的采样拼贴,则是用戏谑与黑色幽默打破了人们对摇滚乐、独立音乐的“传统期待”。
无聊音乐播客短暂停更了一段时间,并不是我们放弃了这个项目,而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没有听到会让我们产生期待的声音。而新的一期播客,我们请到了发梦茱莉的三位老师,分别是:冯昊(吉他/采样/软件)、刘㔻(鼓/打击)与杨滔(贝斯),通过与他们的聊天,这支独特且隐秘的“非常规”乐队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感叹“原来如此”“竟然是这样”,甚至打断了我们预设的采访思路——在这期节目里,发梦茱莉才是主导者,而我们更像是他们舞台上头套橙色盒子的观演者。
听发梦茱莉的音乐最容易产生的疑问与兴趣是,作品里有着如此信息量丰富、准确击中痛点的采样材料,那到底是先有采样再以此为基础填上音乐,还是先有音乐再有采样填充——我想大多数听了发梦茱莉的人应该都会认为是前者,我们在与发梦茱莉聊起这个话题之前也认为是前者,结果我们都错了。
说到采样,更多的人想到的是Hip Hop,还有人会想到DJ Shadow,想到The Avalanches,而相比于他们作品中对采样的“精加工”,冯昊的采样方式更单纯与直接,就只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这也促使发梦茱莉在处理采样时得有更大的灵活度,刘㔻把他们与采样“打交道”的过程比作打扑克,手上的一副牌(音乐)可以有多种出法,决定自己要怎么出牌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对手(采样),根据采样来调整音乐,但音乐是先握在“手里”的。
当然,在播客节目里,发梦茱莉告诉我们的不止是他们音乐与采样的关系,还包括他们音乐想表达的主题,在音乐之外想表达的主题,发梦茱莉不只是一支乐队,发梦茱莉是一阵侵略性极强的艺术风暴。
你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le Podcast、爱发电收听到我们的这期节目,若在收听完节目以后对发梦茱莉这支队产生了兴趣与好奇,记得去看看他们的现场——声音只是发梦茱莉的一种表达媒介,只有在现场同时感受到他们的视觉与舞台设计,才算真正欣赏了发梦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