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好久不见,距离我们上次更新已经快一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大多数时间在照料孩子。我的孩子去年8月份出生,现在已经快11个月了。这期节目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几位做性别研究,或者说研究中有特别关注性别问题的学者,其中两位是学术妈妈。我们谈到一些结构性的话题,比如中国和英国、丹麦的育儿模式与社会政策,同时也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分(tu)享(cao)了我们自己关于育儿劳动分工,社会与社区支持,育儿假分配和商业化育儿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个人即政治。在被视作是私人领域的照料劳动与家庭再生产劳动方面促进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抱怨,揭示问题,将种种隐形的劳动形式纳入到公共视野当中,仅仅是一个开端。
【嘉宾】
Kailing Xie (Birmingham)
焦霖(北外)
Ting Guo (Liverpool)
【主播】Chenchen Zhang(@chenchenzh)
1:30 嘉宾自我介绍
5:00 为什么说“个人即政治”?
12:00 个人的身体与家庭领域作为权力管控的对象
19:20 有关育儿与性别的讨论和贬低照料劳动的发展观和增长观紧密相连
22:00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堕胎“自由”的有限性
29:20 “休”育儿“假”和产“假”这些表达的误导性
35:00 母职早期的失去自我感与孤立感。在保障父母共享育儿假的国家,仍然是母亲承担绝大多数的育儿假。
42:30 传统社会大家族式养育模式消亡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核心家庭与女性职业化带来的育儿挑战
46:20 商业化育儿服务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有购买能力的城市中产女性,但也带来了新的规训与焦虑
51:30 寻找和管理育儿嫂的工作仍然是母亲的职责
57:30 过度商业化和贩卖焦虑是否抹煞了"what really matters in parenting".
1:02:00 英国的社区支持
1:07:00 缺乏公共支持的情况下,母亲只能依赖私人化渠道解决“情绪问题”和获取权威的医疗知识
1:15:00 和育儿相关的性别不平等是全球性问题。北欧模式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北欧五国的比较。
1:24:00 对母职的浪漫化。个人“选择”往往是内化了社会权力结构和性别规范的后果
1:35:10 父职实践往往需要母亲大量的认知劳动(量子物理学家不会做辅食?)
1:44:00 北欧背景下职场文化对有育儿责任的人的支持
1:48:00 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
1:56:30 高校和科研基金机构可以对有育儿责任的研究者有哪些支持
2:03:00 未来也许不容乐观
【提到】
Xie, Kailing. Embodying middle class gender aspirations: Perspectives from China’s privileged young women. Springer Nature, 2021.
Rachel Cusk. A Life's Work: On Becoming a Mother. Picador, 2003. (成为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
Rostgaard, T., & Ejrnæs, A. (2021). How Different Parental Leave Schemes Create Different Take-Up Patterns: Denmark in Nordic Comparison. Social Inclusion, 9(2), 313-324.
Bünning, M. (2015). What happens after the ‘daddy months’?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id work, childcare, and housework after taking parental leave in Germany.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31(6), 738-748.
Tamm, M. (2019). Fathers’ parental leave-taking, childcare involvement and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Labour Economics, 59, 184-197.
Patnaik, A. (2019). Reserving time for daddy: The consequences of fathers’ quota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7(4), 1009-1059.
【音乐】
王菲 - 童
#14 育儿劳动,性别,社会政策 |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childcare, gender, social policy
125分钟 ·
10703
·93
Babaco
2022.7.07
40
关于产假名称,正好最近看到日本东京知事将“育休”(产假)”改为“育业”,从休息/假期到工作/事业语言意义上的改变,希望让更多人从词语开始就可以认识到生与育的复杂与辛苦。他们也是希望这个改变可以调动更多男性申请实行“育业”。 分享一下啦~
1:37:07 这种套路看过很多回,每次让男的做家务都是“不会”,或者做什么都要问女的,每次都这样最后女的烦了自己把家务都做了。这就是因为对方不上心啊,觉得不是自己的活儿,这种程度都治不了他毛病那平时得受多少委屈啊……老说社会社会,自己当一下小家庭里的“社会因素”行不行?作为高知阶层本身的氛围已经好很多了,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一人一杀”让自己成为推动好环境的一分子,而不是在更好的环境里对已经被大众说烂也给出无数解决方案的问题发牢骚,真的很浪费,浪费你这么好的背景、这么好的头脑、这么好的人生,也浪费听众的时间和感情。别再用更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给男的找借口了,你不在那种很难改的环境啊。
是的,真的很无语,次次问次次说,这几个都知道为啥,还一直惯着,次次说完烦了,烦了之后继续冷脸洗内裤?
一开始听到主播说“使用”育儿假的先后会形成某种意义的不平等,不由地想育儿这个劳动本身怎么样才可能是平等的?婴儿和母亲的连接是先天的,但似乎和父亲的连接是需要被构建的。育儿过程中似乎总是有无法被分担的工作,比如哺乳。如果哺乳意味着母亲一天总是有大部分时间要在家里待着,感觉育儿分工这件事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平衡点。
首先让我觉得不公平的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长短问题。至于哺乳造成的负担不对等,有这么几点:
1. 中国家庭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可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19年的调查是不到三成。也就是大多数家庭是配方或者混合喂养,也就不会面临只有母亲才能喂的问题。
2. 婴儿不是只有吃奶这件事的,即使是哺乳只能妈妈来做,还有很多很多别的照料活动爸爸可以负责。哺乳妈妈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泵奶和瓶喂的方法获得一些自由度。哺乳友好的公共场所也让母亲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外出而不是只能在家。
3. 养育孩子是长期事业,纯母乳喂养只是孩子前6个月的需求,6个月添加辅食之后孩子喝奶会越来越少。有些母亲需要回去上班,有些孩子需要上托育,这时可能会选择白天瓶喂只有早晚才哺乳。所以很多有父母育儿假的地方,母亲会实行前6个月的育儿假,在后面3-6个月的时间父亲可以做主要照料者。
可以有空就泵奶出来冻冰箱里,平时都让爸爸来喂共4条回复
一直在等你们!!
妈妈,我的年更播客终于更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