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年轻人逃离大城市,但用经济学角度看一下呢?

#222 年轻人逃离大城市,但用经济学角度看一下呢?

60分钟 ·
播放数60087
·
评论数321

是时候离开大城市了吗?

个人的选择通常被裹挟在更多要素之中。当一些人选择离开城市时,数字显示,更多人无法抵挡住城市的魅与惑。

这样的选择背后有其规律。本期嘉宾,经济学者陆铭,解释了这种在世界各地都出现的趋势:城市事实上越长越大,人群的聚集效应也没有停止的迹象,甚至技术带来的远程工作方式也没有让这样的趋势减缓。

反直觉的是,越长越大的城市并不必然对城市居民不友好;限制人口流入、降低人口密度,也并不一定会让城市更宜居。而这正是我们这期节目想要讨论的:在大城市的治理中,管理者如何可以有更多智慧和巧思。

本期人物
徐涛,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主要话题
01:28 留在大城市,仍是大势所趋
03:21 规模经济与「人力资本外部性」
13:25 没有早高峰,不一定是最优状态
20:14 电商对乡村有好处,但可能对城市的好处更大
24:18 互联网技术事实上加剧了人群的聚集
30:59 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下,小城市为何抢不到人?
33:25 城市如何「宜居」?城市如何对年轻人「友好」?
40:44 人多不是城市问题的根本所在
52:48 如何看待美国人从硅谷逃到德州

延伸阅读

相关节目

使用音乐

  • Book Bag-E's Jammy Jams

幕后制作
运营:Yao
设计:饭团
监制:达达
后期:可特
实习编辑:Venus

关于节目
Bigger Than Us,渴望多元视角,用发问来探索世界。

关于我们
声动活泼的宗旨是「用声音碰撞世界」,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考养料。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声东击西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反潮流俱乐部泡腾 VC商业WHY酱跳进兔子洞
欢迎在即刻、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与我们互动,搜索 声动活泼 即可找到我们
期待你给我们写邮件,邮箱地址是:ting@sheng.fm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 打赏 支持或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一两位朋友

欢迎加入声动胡同小社区!
也许你知道「声动活泼」办公室在北京二环内的胡同里,事实上我们也有一个线上的「声动胡同小社区」。成为社区会员,你可以收到一周不少于三次的来自「声动小邮筒」的邮件,同时还可以参加我们各种各样的线上和线下活动,或者是一些有趣的游戏。

点击这里即可了解社区氛围。我们期待你加入这个虚拟胡同社区来支持我们,并和我们一起亲近交流,和有趣的人进行「碰撞」,收获新知、友谊并看见更大的世界。

国内用户(年付):加入声动胡同小社区
海外用户(月付):加入声动胡同小社区
期待你的加入!

Special Guest: 陆铭.

展开Show Notes
my2xi
my2xi
2022.7.21
但是这次逃离,核心原因我个人觉得并不是疫情
石墨鱼:疫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sky初阳:更多的是外地打工人的心寒,阶层底端没有尊严
3条回复
“城市如果要抢人的话,应该用生活品质抢人”
有启发
丁乐Dyue-跑步电骀:工作如果要抢人的话,应该有工作品质抢人😃
48:10 多赢?似乎在这位经济学教授眼里人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农村的人角色定位就是“服务大城市的服务人员”,出生成长在大城市的人就是“购买服务的人”。大城市真的就像一位听友说的,大城市真的包容了这些底层劳动阶层了么?法律福利保障到位了么?清洁工、家政人员有五险一金社会保险了么?这些人提供劳动力服务的时候自我认同感高么?他们的待遇足够么?还只是因为人多供给充足导致的低价和激烈竞争?希望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在用冷静的数字和逻辑思考公共政策问题时也能多一些温度和关怀。
Holdontomyfr:几十分钟谈话,人基于专业讲客观情况,挺理性挺聚焦的,这也是徐涛节目的特点。 并不是教授把人定位为xxx吧,样本量达几千一万时,不用教授,你我也能指出类似的规律。
paperadio:经济学家就是负责冷静的数字和逻辑思考的,温度和关怀是内容创作者的事,应该找作家、导演、艺术家去要😂
19条回复
对于城市规模的上限,《规模》这本书用物理法则来解释也蛮有趣的,比如哺乳动物的身体扩大1倍,呼吸、心跳、微血管只会增加3/4幂方。这意着身形越大的动物,他的生理效能更大,心跳减速、行走较慢、生活节奏较慢、寿命较长。许多生理现象都会跟1/4幂方的倍数有关,而1/4这个数字又跟代谢的效率途径有关(总之是长宽高加上分形共四个维度)。不过若是成长1000倍的体积,尽管细胞与微血管只需要成长100倍就足够维持生命,确实也更有效率,但承重的腿面积也只有增加100倍,很难支撑1000倍的体重,这就是规模放大的极限(也是哥吉拉大小的极限)。
城市也是一样,包括城市人口与加油站、电线、水管的数量同样也呈1/4幂方的倍数相关,而产生的专利、创造力、经济增长也是类似的结果。不过限制城市成长的作者认为是能源产生的熵,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或是统计力学来解释。
只是忽然想到一个比陆教授巨观视角还要更巨观的理论😅。
徐涛丨声动活泼
:
感觉陆老师会想和你隔空击掌,因为他的新书中也提到了这本书和这个例子(完了把陆老师还没出版的新书给剧透了)
Sihoking:“心宽体胖”就是这么来的?
4条回复
经济学的逻辑是资本家和有钱人的逻辑,资本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把员工集聚到大城市,把人变成资本的工具。经济学的大视野下看不到普通人和底层人的挣扎和无助,而这种挣扎和无助可能才是很多人选择离开大城市的理由。如果年轻人只是顺从经济的逻辑而不思反抗,大城市只能越来越内卷,小城市只会越来越衰落,我们也更可能迷失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芝士堡:当你能“反抗”或改变一种资本现象的时候,就说明在“小城市”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政策等原因)聚集了一定的资本;如果小城市完全没有资本集聚,人也不会选择发展小城市了。
闲设叶集:说的很好。
Seeing1
Seeing1
2022.7.22
陆老师说的关于城市交通的观点,学交通专业的我还是比较认同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简单的多修路、修大马路能够解决的,因为道路资源多出来了,就会有更多需求,车就会越买越多,反而越来越堵,有效的措施还是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效率更高的公共交通,牺牲一些个人的私密空间和舒适度,用更少的资源提供更高效率的交通服务。
一个改变我认知的点是,城市应该用生活质量来吸引年轻人,而不是现行的关于钱和户口或者其他的人才政策。年轻人留在城市生活,吸引的地方恰恰是农村无法提供的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娱乐文化等服务,这些可以用生活质量来概括,我们追求高薪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求钱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
另外一个改变我认知的点是,不管是互联网或者其他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工作生活下去,我们依然需要人跟人之间面对面的相处,需要真实世界的情感连接,与人相处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情感需求之一。
大城市优势有很多,也属于老生常谈。一个是发展机会层面。中国是熟人社会,在小城市更依赖关系,而大城市凭借个人能力实现阶级流动概率更高;一个是文化娱乐生活层面。以节目中提到的画展、音乐会为例,任何地方只要拿到投资都能兴建相关场馆,但支撑它们持续发展的是内容,只有在大城市,或者更直接地说,只有一线、甚至超一线城市里才有人脉、资源、受众去维系这些产业;一个是教育层面。所谓知识改变命运,但在小城市,往往只有跻身头部一两间学校的孩子才有机会去过「独木桥」、去印证这句话是否属实,而大城市里显然是另一番景象,过桥机会更多,还有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做补充。
对嘉宾部分观点不能苟同。1、远程工作不代表一直宅在家,或缺乏社交生活,拿疫情期间因公共政策限制出行来举例说服力有限,另外在小城市居住的人社交生活分分钟比大城市便利、充足,尤其是线下交流,更重要一点,人口密度越高仅代表交流机会越多,却不等于实际交流越多,关于城市人情冷漠的讨论比比皆是;2、徐涛提出技术促成远程工作,嘉宾回应时基本围绕电商来展开,有以偏概全之嫌。电商恰恰是远程工作的「特例」之一,它自身极度依托制造、仓储、物流等劳动密集行业,纯粹脑力劳动(研发、文字工作)远程问题不大,当然这些产业吸纳的人力资源远远比不上传统第三产业;3、上班族众多是因,早餐需求量大是果,用早餐柜起效反证城市人口集聚的合理性属于因果颠倒;4、大城市里「美食」众多,排队一两小时是基本修行,却不一定能吃到香喷喷的土猪肉、清甜的菜,星星、蝉鸣、蛙叫最爱和人捉迷藏。生活品质需要声色犬马,也需要鸟语花香。当对比内地大城市和香港的绿化覆盖率时,我真是感慨万千;4、中段嘉宾描述城市以廉租房为卖点吸引外来人才时,感觉在说这种做法有点式微,后面再议城市公共政策时廉租房似乎又成了不可或缺的手段。5、提到「多样性」,应该是让人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不单纯是大城市里面生活具有多样性,这么说当然比较理想主义,但我会觉得这里面有更大的探讨价值,这点某程度上也和节目结尾留下的疑问契合。
话说回来,户籍制度调整可以增强外来人员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包容度,极大降低非原籍人口的生活成本,这点非常实际。作为某一线城市「原住民」,我必须承认,就整体而言,外来人员自身推动力更强,展现出的拼搏精神,以及对城市发展的付出和贡献更高,理应获得更多尊重和回报。
狗达Gzda:👍
可以和随机游走这期一起收听 Ep11 陆铭:城市化和区域发展
桃夏夏:感谢
晴天的Clara:感谢
Jetp1ane
Jetp1ane
2022.7.22
很明白易懂的道理,讲的很好。就是这个节点大家都爱听那些回归田园的话,听不得这类科学的观点。
PonyM:回归田园这说法还是有点门槛而且太笼统了,更多的低欲望低消费根本不想跳出来直接躺了
陆铭老师!双厨狂喜。推荐《大国大城》
BrightLin
BrightLin
2022.7.21
48:05 大城市真的包容了劳动阶层的人吗
海海che: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14514513/这篇文章及《贫困与饥荒》或可解释
zheng_LwA2
zheng_LwA2
2022.7.22
个人在欧洲的直观感受,好像并没有出现无限的往一线城市聚集的现象,反倒是大家在二三线小城市里怡然自乐。想请问这个现状在统计学上是事实吗?
如果是的话,个人感觉一个原因在于欧洲相对阶层已经固化,普通人的上升空间其实不大。而与之相对在中国普通人的上升机会还很多所以很多人才对大城市趋之若鹜。
想听听其他人的想法😀
Allison_GH5k:个人感觉是对于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认知不一样。欧洲的很多人并不觉得生活在大城市才是体面的生活。而且欧洲很多小镇的各种生活也很丰富,各个维度的。
海海che:最近感受英国二三线城市的地区认同也很强,暂时对这部分中欧对比没什么想法💡
4条回复
雨荷HKSG
雨荷HKSG
2022.7.21
声东击西的内容话题真广!感谢几年来的陪伴
alibos
alibos
2022.7.21
30:34 感觉不太一样,封控在家是没办法去见人,如果居家办公常态化,那甚至可以跟朋友一起办公,人际交往不仅不受影响,可能还更方便了。只是交际的人群变了
狗达Gzda:确实,封城期间居家办公难受的是封城带来的焦虑与不便,而不是居家办公的部分
Living_alive:封控结束了,但不能堂食的时候,感觉到的是什么呢?
3条回复
boniver
boniver
2022.7.21
28:31 真是很喜欢陆教授啊,客观冷静地高处分析
大F呀
大F呀
2022.7.22
没有户口的北漂本人仍然决定在北京漂着,就是被北京的文化底蕴吸引的。逛不完的博物馆、展览,见不完的有意思的人,甚至在互联网都更容易碰到同频共振的朋友。
即使北京的绿化、交通,这种一目了然的硬性生活条件很差,但一旦能接受这个事实,就会发现海阔天空,就像是在北京修行了,精神世界很丰富。
BrightLin
BrightLin
2022.7.21
35:25 妙啊,路越宽,车越多
paperadio
paperadio
2022.7.25
这位学者非常专业!不过各位听众千万别听岔了:研究人员侧重关注宏观数据,研究结果为城市管理者所用;各位听众是个人,为自己负责,哈哈哈哈
16:00 人都挤在地铁列车和公交车里,地表当然显得不拥堵了,但是回到个体的体验,依然不是舒适的,你问从地铁公交出来的人拥堵吗?很有可能会得到人太多太拥挤了的回复。
Che_6bCD:想让你们别堵着他的车道罢了,年轻人不来大城市,我高级中产去剥削谁捏
57:50 我就是从一线回老家三线的小城青年,疫情后明显能感觉到,很多人开始回老家工作了。
加上这几年有政策,一些基建和交通也开始慢慢变好了,老家虽然不如一线便利,但也挺好的。
我晚上可以约上朋友去熟悉的大排档吃宵夜。没有高温警报,晚上有老人小孩搬上沙滩椅在家门口纳凉聊天。下班吃完饭,喊上邻居在家门口打打羽毛球。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