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马姐、张琳
vol.105|去你的精神内耗!
59分钟 ·
115904
·659
曹柠
2022.7.28
281
置顶
引一段鲁迅的话作结: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Susie2024:刚刚看到埃莱娜·费兰特在《偶然的创造》里提到的一句话:当我们开始自由创作时,我们没必要考虑读者看了是不是开心,我们只需要通过虚构的故事,让人们不带滤镜地看清人的处境。
HD910640u:你正在做自己不让别人做的事🚮
共8条回复我觉得可以理解有人从这个视频中获得感动和能量,但是这种“被笼罩”让我觉得厌烦。同时汉宝德先生的回忆录中的一句话,“看透了他们的心思,我拒绝受到感动。”
背后的动机极其恶劣。把一个窝囊的人生变成正能量。
自觉和嘉宾中的一个姐姐想法一样,可能我没有按照纪录片的角度去看这个片子,而是从创作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和配乐的配合都太好了,把二舅的淡然、坚韧塑造得很好。所以从观看的体验来讲,它在我这儿的主题是一个人的百转千回的人生,共情点是他映照着我们上一辈的人,而他们缺乏被书写的机会。我不认为这个片子在“消费苦难”的原因,是一个短篇能承载得东西实在有限,要让他既做到感动又做到反思和批判,不太可能,要要求作者在一个片子里把所有的事情讲完,都呈现出来,也很困难。当大家把对“苦难”讨论的所有面向都架在一个片子上,自然可以找出缺憾来。
是的是的,我也觉得,就和写作一样,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的解读,但文章只去展现一个方面而已,既然是展现人的坚韧,再把造成二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头分析再举个旗子属实跑题且没有必要,而且从二舅的角度来说,他也许根本没有把生活看成是苦难啊,整天活在苦难和怨毒中怎么能活成视频里的样子,二舅早都把苦啊痛啊看淡了,从这层看,我觉得二舅比好多自上而下俯视苦难又自以为了解苦难的人活的清醒明白多了
我又思考了下,可能故事剧情某种程度和比如 秋园 一定程度上类似,但是我为什么不怎么喜欢这个视频呢?因为他在标题里有很强的目的性,我看了视频并没有感觉到怎么治好了所谓的精神内耗,所以感官不怎么好。他有一种,我想给你输出我的价值观,并且太过直白,有一种“教育”的感觉(虽然它叫做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所以当我没有感受到的时候,我自然产生了否认感。而秋园不是,他没有那种预设感。
同意这个哈哈哈,在想《活着》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没有这些争议,好好讲故事的作品和有预设立场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也觉得视频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精神内耗有点怪怪的,二舅是个有过不幸遭遇的人,但是他的心态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能力给他带来的满足感,他并不平凡且内心充满意义感。难道只因为他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功成名就治好了精神内耗?共10条回复
任何媒体的价值和目的都是“传播”或者用你的话来说——“煽动”。没有不“煽动”的媒体。只有不符合你预设立场的媒体。观察者网的观众和李厚辰的听众都没有觉得自己在看的内容是“在煽动”,而会觉得对方是。所以当你在说一个媒体在“煽动”时,你其实是在表达你的预设立场,并且拒绝任何交流。
很好奇,你说层主拒绝交流,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