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在奔四的路上豁然开朗

12. 在奔四的路上豁然开朗

51分钟 ·
播放数143
·
评论数4

主播:大丁、老Q

嘉宾:小佳

年纪渐长,我们也都无法阻挡的步入中年了,今天的两个朋友也都跟我认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朋友了,一个是我们的另一位主播老q,跟我一样是对设计失去热情的建筑从业人员,另一位也是我同学,最近刚转行医美行业。我们三人也都是走在奔四路上的老姐姐了,所以今天想聊聊当中年人的感受。

  • 是否介意暴露年龄?
  • 年纪增长带来的变化
  • 小时候的想象的未来生活
  • 中年危机还是中年觉醒
  • 年纪大了好的一面
  • 现阶段的美好愿望

提及影视书籍:《毫无意义的工作》《我的解放日至》《苍兰诀》

BGM: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灌篮高手》主题曲

展开Show Notes
小丁斯基
小丁斯基
2022.10.07
以下是一位编外热心听众的评论,他没有小宇宙,因为字数有限我分段贴在这里。 我们球队盛传着一则谣传,说是我把某年轻球员开除的故事,梗概如下:
有一次比赛完球队聚餐,我为装高雅,说自己最近在读一本叫<模式识别>的书,可难了.
结果有一个年轻队员说,不难啊,那是我们本科教材.
我带着不信的表情问他,你读什么学校.
对方报出一个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名,旁边另一队员补充说,还是XXX班的(该校精英班).
我听了以后面不改色,饭后老谋深算地把该队员开除了,理由是我队不能存在同时比我帅比我跑得快比我智商高的人物.
结果过了几年,我被球队开除了,因为队员们都已经成为了我帅比我跑得快比我智商高的人物.
...
这个故事自然是谣传,但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由于长期参加体育运动,我经常跟年轻人打交道.
同时,由于个人原因,我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很长,一直到他们去世.
因此,我可以学着特朗普的口气说:"[同龄人中]没人比我更懂衰老".

我十几年前就研究过一个问题:老年人的孤独感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经过一番不严谨的研究,我得出结论,应该是后天的.
生理固然起一部分作用,但后天的因素更关键,首先,如果你一直生活在家庭这个集体中,一旦晚年孤身一人,那必然是个冲击.其次,老年人毕竟时时刻刻需要照顾,依赖他人,如果身边没有人,难免觉得孤独;再补充一点就是,女性往往更看重和依赖家庭,男性就好一些.
由此,讨厌小孩的我,就不再有后顾之忧.

中年,就是一个介于"帅,跑得快,智商高"和"衰老"之间的阶段,按照目前的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来算,我刚好处于中间,但这绝不意味着有什么"中道之善德",所谓的成熟,涵养之类的,都是中年人自己骗自己玩的.
实际上,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后喻时代](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E%E5%96%BB%E6%97%B6%E4%BB%A3/2744903),中年也就意味着开始走进一个或快或慢消耗存量的轨道,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和说学逗唱的哥哥们,不管是在小年轻眼里还是在同辈人眼里,都不过是冢中枯骨的预备队而已,那些对他们的"赞美",跟少先队员对雷锋的赞美没啥两样,都是一种带有距离感的,他者化的赞美,而且绝无"想成为"的那种感觉.(所以哥哥姐姐们无法成为偶像
小丁斯基
小丁斯基
2022.10.07
中年对个人却未必是坏事.
首先,它使你谦虚;
就我个人来说,自己所取得的那点成就,所掌握的那些技能,回头想想,无非都是坚持的结果,而且这份坚持有一大半还是随波逐流,绝非自己独具异禀的天赋所选择并且刻意努力的结果;既然如此,凭什么认为别人(尤其是后来者)就不能取得呢?这样一想,我有什么可臭牛逼的?有什么可高高在上到处显摆的?
第二,它使你拥有了化解冲突的能力;
这当然是一路吃亏长智慢慢积累起来的,不论是和熟人朋友还是跟陌生人,往往在可能要发生冲突之前,就已经预感到了,然后用或高或低的话术或办法回避了冲突,当冲突真的发生时,也能够大概率正确预估对手的意图和实力,从而在冲突过程中就取得均衡,以免冲突激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以后和原生家庭和解了,和自己和解了,甚至不像以前那么尖锐了,之类的原因.
第三,它还会让你认识到"为了不放弃的坚持"的意义;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打游戏吧,本来迷恋的不要不要的,突然有几天因为什么事中断了一阵子,忙完之后本想继续打游戏,却发现曾经沧海难为水,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投入的状态了.
打游戏只是个例子,生活中还有许多事都是这样,甚至包括维系家庭,也是如此,你知道你不能停,一旦停下来,就等于是放弃了,根本不会有"忙完这一阵再继续"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一点,你才会不管它多么无聊,甚至痛苦,而坚持,坚持则是为了不放弃.
第四,它让你心态更平和;
人到中年,已经不自觉地学会了"辩证"地看待日常发生的好事或坏事,你懂得了无常的道理,好事不会给你压力,坏事不会让你负担.更有甚者好事坏事都是对于身边的观察家而言的,而不是对于你自身.
甚至已经不再惧怕失败,因为已经不在乎"观察家们"的看法和意见.
我以前总梦见自己去参加关键的考试,试卷打开,一个题都不会,因为担心,醒了.
我现在却常常梦见自己报名去参加考试,考完试走入午后的阳光中,至于考试过程,根本就似不存在般.
第五,它使你更加自省
很显然,我比以前更加自我,但并不自私,更加关注我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相一致.我会尽量让它们保持一致或者调和到一致的状态.
别小看了这点心理活动,这几乎完全消除了"面具人格","强颜欢笑"等状态所造成的不一致的苦恼.
形成这种自省,也有客观原因,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情感共鸣的需求是越来越少了.这其实很好理解,你就把自己和小伙伴们闺蜜们密友们想成是一颗进化树,起初,你们都是一体;稍后,虽然有所分叉,但还是紧密联系,出自同源,依然有很多的共同经历和话题,激起情感共鸣的临界值很低,就很容易.
但,随着更长时间的分化,各自已经走向了不同的分支,同时,越来越远离最初的根源,激起情感共鸣的临界值就越来越高了.
至于跟非亲密圈的比如一般朋友,同事等等,那更是连基础都没有,所以你也只好自省,只好不再追求"合群","搞好关系"这样的塑造情感共鸣的氛围了.
这也就解释了许多人觉得越是中年越不爱与人交往的感受了.
这里我要插一句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
亚里士多德把朋友分为三种:
①因为快乐而交往的朋友;
②为了利益而交往的朋友;
③为了德性而交往的朋友;(这个我自我感觉类似于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那种)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朋友,其实都是①,但是,令一个人快乐的事物是易变的,尤其是在今天这种快节奏的时代,你今天可能觉得游泳很快乐,明天又觉得踢足球更快乐,这样一来,因游泳而交的朋友,在足球场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对于某某朋友,你可能只想跟她逛商场,但绝不会想跟她聊柏拉图...
第②这种朋友,都算不上是中文语境的朋友,最多是搭档,伙伴,而且你和这种人交往愈多,愈会自省,因为跟他们的交往是出于理性计算的,而不是处于情感的.
至于③,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所谓的"知己",谁能有几个呢?你自己都未必是你自己的知己.
第六,它会让你反思生活;
中年人无疑更善于排解,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方式.同时,它也会让你意识到返璞归真的道理.
比如我,因为坚持每周断食一天,就深刻地意识到,幸福不在于龙虾鹅肝鱼子酱,也不在于牛排炸鸡大可乐,仅仅在珍珠翡翠白玉汤即可.既然吃的方面都是如此,推而广之,其他方面也可以如法炮制.
你觉得自己没钱被人看不起很痛苦?行,每周抽空一日去当一天"刘高兴".
你觉得你是个单身狗没有人爱你很痛苦?行,连续一周每天夜里每隔两个小时定一个闹钟模拟给婴儿喂奶换尿布试试.
你觉得你球技不高,被队友耻笑很痛苦?那还废什么话呀,赶紧打开前国脚徐亮的教学视频练呗.
...
既然饮食男女这样的人之大欲,都可以"珍珠翡翠白玉汤",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小丁斯基
小丁斯基
2022.10.07
**第七,它还会让你从哲学高度更深一步反思生活.**
到了中年,人与人交往的边界感,你是能够把握的很好的,这里所说的"边界感"并不是与"侵入别人私生活"那种相对的概念.而是,
①懂得了交往过程中,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②对对方的回应报以适当的期待,而不是过分的期待;
③懂得就算对方的回报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那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或强求的;
④懂得了即使对方的回报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自己仍然应该坚持做到最初的"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自己"应该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和期待对方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之间就有一条边界,中年人不会因为对方的行为而随意改变这条边界,他会负责任地做完那条边界靠自己这边的事情.
举个例子,比如说请客招待朋友吧,应该做到的是,不管对方是否回请,回请档次是否满意,都应该心无杂念地把这个朋友招待好,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既不寒酸,也不铺张.一句话就是,不管他怎样行动,我都应该从自己出发,做好边界线靠自己的那一边的事情.不要因为对方没有回请或招待档次太低而降低自己的水准,也不能因为对方出手阔绰而自己刻意去铺张.
以上只是个例子,总结出来就是,在互动过程中,不因对方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界限.(如不理解回头详述).

同样的,中年人也会明白另一条边界:努力和随缘之间的边界,这里还要用一个例子说明:
每个中年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会很快地将要面对的事情分成可努力的,和要随缘的.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归类,拿我举例,在我看来,卧推到100kg这种事情就是"可努力"的,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会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可控的,可预期的,只需要我单方面做功就可以实现的.
而讨某个美女欢心,这就属于"随缘"范畴,这就不是可控可预期只需要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了,因为还有一个重大变量在于对方.我们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属于这个类型.
中年人不会在(他自己的)"随缘"的事情上费太多功夫,因为其结果是不可控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正相关关系的.但他会在"可努力"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的,同时也是重要的事情.
......

以上这些内容,大都出自我和一个小伙伴在边散步边对话的过程中,当时我俩先和他父亲聊了一会,我一下子带入了苏格拉底对克法洛斯的场景.
聊完后,我和小伙伴出来走路,他跟我说突然觉得自己父亲老了.
我说你爹都75+了,你现在才觉得?
他说不是不是,然后说了一些废话.
我说,你想说的老,指的是一种状态或行为模式,而不是单纯的年龄对吗?
他说,是是是,你总结的真到位...
然后他开始讲了一些他父亲"变老"的行为特征,我也想起了我祖父祖母"变老"后的种种...
衰老,真的是又悲剧又可怕的,更令人不安的是,处于中年的我们,正在走上这条路.

我跟小伙伴说了上面的中年话题后,接着说,既然我们都看到了老年人的种种不堪,那应该竭力去避免,而避免的方法,就应该像洞穴中面对墙壁的原始人一样,turn around,翻译过来就是要"逆行",现在不都在讲什么最美逆行者吗?我们也应该逆行,尽管做不到最美.
所谓逆行,就是要做年轻人做的事,像年轻人那样灵活机动,充满活力,像年轻人那样努力,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惯性,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
我们一定要向年轻人看齐,绝对不能拘泥于自己的中年同辈圈,因为,总和中年同辈圈一起的话,就相当于一大批人结伴去死,毕竟死亡是最后的重点.我们一定要努力和用年轻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小伙伴听了,大受振奋,突然引吭高歌:"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我说,对,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
小伙伴感激地说,哥明天给你介绍几个年轻妹子,咱们一起喝一顿.
我赶忙说:别,中年百样好,就这点不好,我已经不会跟年轻妹子交往了.
小伙伴问:怎么说?
我继续解释道:由于年龄差距,很尴尬,面对年轻妹子,不知道怎么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以平等心态跟妹子交往吧,难免显得轻浮,如果以叔辈自居吧,又显得很装很恶心,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反正这个平衡我是把握不了,最佳策略就干脆回避吧.
小伙伴听完一板一眼地说:你确实是个屌丝.然后继续哼着"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当他的烟火去了.
HD630913m
HD630913m
2024.6.02
中年的我别说交朋友了 感觉连搭子社交都是奢侈 你们几个能这样聊天聊这些问题也很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