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心村离开工作了十几年的北美学界,来到香港大学文学院任教。2020年,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将她封锁在香港,无处可去,埋首于港大校园的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再一次与她博士论文的书写对象相遇。这个人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在1939年夏天来到港大文学院读书,她住在后山宝珊道上的圣母堂女生宿舍,到本部大楼上课,要走过一条蜿蜒的山路。黄心村的新书《缘起香港》,便从这一条山路写起。她沿着这条路走了一个来回,推测十八九岁的张爱玲的步速,体会她初到香港时“一片空白,十分轻快”的心情。黄心村是这样回到张爱玲研究的:以一种空间的、身体的、情感的方式。
正如这条蜿蜒迂回的山路,在这本书中,黄心村试图打破文学史的线性叙述,在一个世界文学的视野里去审视张爱玲,重估她的文学和人生。黄心村坦承,这样抛弃了既成学术框架的写作,让她感到“惴惴”,同时也是一种欣喜的出走,正如她从历史的碎片中打捞出来的那些人物一样,她也成了一个出走的人。正因为出走,才在现世与隔世的交叠、时间和空间的缝隙中,再次发现了张爱玲和她背后文学的草蛇灰线。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从张爱玲的青年时代、求学故事,一直聊到她的晚年境遇、晚期写作,跟随黄老师的研究,一起重新认识了一个港大的张爱玲、香港的张爱玲,同时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张爱玲。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黄心村,香港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
03:16人物身上的“in-betweenness”
10:53没有既成学术体系支撑的写作令人惴惴
13:26何谓“世界主义”
16:51张爱玲的“鬼气”是拍不出来的
19:59《红楼梦》和张爱玲都超越了线性的文学史观
22:35小布包、可携带的胶囊和张爱玲的文学基因库
27:02《小团圆》不是自传是虚构作品
32:38如何评价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40:18张爱玲如何书写伤痛
47:37写作《缘起香港》是一个疗愈的过程
52:28张爱玲是一种方法
55:05电影《第一炉香》把姑妈拍成了甄嬛
1:00:35《色,戒》写的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
1:07:31张爱玲的晚景是否凄凉
【本期节目题图】
_“Collected Drawings of Eileen Chang 1936 – 1946” _By Chen Mi Ji Cultural Productions Hong Kong 2007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我的眼睛模糊了》,by潘迪华,from《给我一杯爱的咖啡》
片尾:I Have Been In You, by Frank Zappa, from《春光乍泄》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