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192期“心”栏目,我们邀请作家、诗人回到1930年代,想象一次邂逅。从对话中延展思考,开启一段不可能的对话。
这一辑《生活月刊》,我们邀请挠挠痒⼯坊,将btr为我们写下的短篇小说《福开森之夜》变为一个声音剧场,在声音里漫游,回到1930年代。
故事发生在1938年万圣节之夜的上海,btr在一个二手书摊,发现藏在旧书里的一张黑白照片……
“翻开那本《大陆》杂志,照片如秋叶跌落。让这张黑白照片动起来吧,让它变得鲜活、有声、甚至有味道,变成时间旅行者的超级链接。至于我们,我们只需要闭上眼,就能来到1938年,来到1938年万圣夜的上海,10月31日福开森路那栋洋房里的上海。”
由此,那里居住的画家与模特,与他们邻居的故事,在那个充斥着雨声、爆炸声、爵士乐的夜晚展开。
【特邀撰稿人】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及艺术评论人。主要出版有《上海:城市生活笔记》(世纪出版,2003)、《迷走·神经》(新经典,2013)、《迷你》(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意思意思》(中信出版社,2017)等。主要译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浙江文艺,2009)、萨奇《残酷极简思维》(楚尘文化,2013)及保罗·奥斯特《冬日笔记》(九久读书人,2016)等。关于文学、电影及当代艺术的评论及写作散见于《周末画报》、澎湃新闻及瑞象馆专栏等。曾担任2012年大声展文学单元(北京)及2016年朱浩摄影展《就像电影一样》(10 CorsoComo)策展人。于2014年起创办微信公众账号“意思意思”。
【特邀朗读者】
挠挠痒工坊
挠挠痒工坊由⼀群来⾃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创⽴。艺术家们的个⼈作品涵盖了剧、⾳乐剧、短⽚、交互媒体展等。但除此之外,我们希望探索更多艺术的可能性。于是,我们成⽴了挠挠痒。和不同领域的其他艺术家合作、玩耍。⽤想象⼒撞破天花板,探讨表现的形式,也深挖话题的隐喻,希望观众从我们的脑洞⾥有所得,在我们制造的梦境⾥获得⼀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