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张秋子从文学出发,聊一聊意义感、发疯文学与权力的博弈。
【本期介绍】
这几年,我与身边的朋友都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转向。以往,当对人生意义、当下处境产生困惑时,我们会更依赖于一些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去理解、阐释和编码我们的人生。但许多理论与知识,在这几年的动荡与不确定性面前,似乎渐渐变得无力与遥远起来。
相反,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和见证,似乎无论处于何种当下,都能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现实世界的观照,或者收获一种实在的慰藉。这同样是在翻阅《堂吉诃德的眼镜:小说细读十二讲》时的感受,作者张秋子通过意义感、自欺与不自知、道德、日常等关键词,串联起精彩的文本,用文学打开了那些“只要我们活过、爱过、憎恨过、年轻过就无法绕过的主题”。
「没什么两样,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路,经过漫长的寻觅,见过美好的事物被焚毁,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干油尽。他们并不肯定自己脑中所记载的一切,能使未来每一个日子发出更加纯净的光辉,他们对此并无把握,但他们确知那些书淳朴,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带来翻动。」
这是阿秋老师在本期节目最后借《华氏451度》小说中的一句话分享的对文学的期待。也许我们可以被剥夺,不让我们说不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动,但是我们还可以想可以去记忆,可以去思考。
在意义追逐上自欺欺人究竟是自我的不坦诚,还是社会的力量?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下的发疯文学?不确定加剧下人生目标迷茫又是一种怎样的不寻常的体验?
【本期嘉宾】
张秋子,作家、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文本细读实践者
郝汉,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小曾,青年志编辑,传媒专业出身,逐渐开始领悟小说的魅力
【收听指北】
00:04:04 阿秋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关注“意义感”这个话题呢?
00:05:41 “意义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事后追加的”
00:12:10 我们曾经笃定有意义的东西,往往会在某个时刻迎来意义的幻灭
00:17:13 没有人有资格站在“小土丘”的角度去评判别人人生中遭遇的“大山”
00:25:21 文学中的“不自知”和“自欺”有哪些形象?
00:28:52 在我的生活、工作中“热情”是必要的吗?
00:30:56 教育的意义就是为普通人妆点上一件可以进入社会的衣服
00:39:32 怎么理解我们当下盛行的“发疯文学”和大家的各种“发疯”常态?
00:43:33 “发疯”表面看是医学问题,实际上会演变成一个社会关系的问题
00:45:59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书写不同角色的死亡”
00:48:10 东西方对于意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00:53:00 从卡夫卡的《城堡》看权力与人性的博弈
00:56:33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会提供对抗、质询权力的人物角色
01:02:36 文学会让人和世界产生一种抽离感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不会也存在消极意义呢?
01:03:56 阿秋老师给「问题青年」的听众们留下寄语
【提及书目】
《堂吉诃德的眼镜》,张秋子著
《斯通纳》,约翰·威廉斯著
《始于极限》,上野千鹤子著
《浮世画家》,石黑一雄著
《长夜将尽》,石黑一雄著
《狂人日记》,鲁迅著
《红楼梦》,曹雪芹著
《神曲》,但丁·阿利格耶里著
《城堡》,弗兰茨·卡夫卡著
《华氏451度》,雷.布萊伯利著
【本期音乐】
末日:苍临-马凡超同学
黄昏のゆりかご-松岡純也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