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教育的焦虑中,我们从小到大非常努力,希望某个学校的光环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
但成长于人均资源如此紧张的社会,一个人会看见太多苦难,希望尽其所能关心社会和他人。
教育和经历让我们警惕“精致利己主义者”;然而,现实里一个人选择“精致利己主义”,更像是现实所迫:不为自己着想,只会活得辛苦。
在努力后尚算幸运的个人生活和与他人深切联系的社会生活间,我们该怎么平衡强烈的冲突感?
这一期,我们的采访对象尧文,本科在哲学系研究先秦哲学,研究生学习国际发展专业。在一线的公益组织工作过,目前就职于商业公司成为了社会风险类咨询师。
对他的采访或许能对上述问题有所启发。
第一部分:高中不太合群的经历、大学给教育部写信对自己的改变(00:00-15:01)
第二部分:大学毕业后在留学中介的工作感受(15:01-28:28)
第三部分:研究生就读国际发展专业,发现书斋生活的局限(28:28-33:34)
第四部分:精英教育一定要有承担社会关怀吗?(33:34-40:23)
第五部分:阶级固化的英国社会和人即使做了“精致利己主义者”,依然辛苦的中国社会(40:23-44:09)
第六部分:如何用新的视角去接触一个主流行业?(44:09-47:59)
第七部分:目前做咨询的工作职责是什么?(47:59-58:14)
第八部分:拿正常薪水的人不要为收入差距而愧疚,把愧疚感转换为做事动力(58:14-01:02:02)
这是11月份的采访,一直到1月份才发出。
这2个月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无一不在加剧内心世界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到了2023年1月,希望阅读这样一篇采访能为你带来一丝平静和坦然。
承认内心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已有的抱怨和不满,更是未来的草灰蛇线。
我们都可以用新的手段切入生活,找到个体能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