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线:
00:00:13 尼采不需要引言
00:02:07 尼采生平以及三个时间点
00:04:32 《道德谱系学》与「谱系学」
00:07:36 第一篇的核心内容
00:10:39 前言:《道德谱系学》的问题意识
00:16:31 第一篇1-5节:高贵者的道德
00:19:46 第一篇6-7节:祭司之「纯洁」与「道德上的奴隶起义」
00:26:46 第一篇8-10节:司汤达、基拉尔与有毒的「怨恨」
00:34:14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00:36:35 第一篇11-12节:「人类的倒退」与虚无主义
00:40:33 第一篇13节:主体/行动者不存在
00:46:32 第一篇14-15节:「奴隶道德」的制造
00:49:38 第一篇16-17节:两种道德的斗争
00:55:22 第一篇内容总结与阅读尼采的心态问题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可以加以定义的东西,只能是没有历史的东西。”(二,13)
第一篇论文的真理是基督教的心理学:基督教之诞生源于怨恨精神,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源于“精神”……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天生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蜜蜂,振翅撷蜜,营营嗡嗡,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带东西“回家”。至于生命(Leben),即所谓的“体验”(Erlebnisse),我们当中曾有谁于此认真对待?(前言,1)
事实上,在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时,关于恶的起源问题就已经在困扰我了……我把我的第一篇文字游戏和第一篇哲学习作献给了这个问题——至于我那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很合理地将荣耀给了上帝,将他作为恶之父。(前言,3)
一点历史学和语文学上的训练,包括天生对于心理学问题的挑剔意识,这些很快就把我的问题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类是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发明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它们是否乃是生活困顿、贫乏与蜕化的标志?还是恰恰相反,在它们身上反映出的乃是生活的充盈、强力与意志,抑或是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前言,3)
……这本小册子的题目是《道德感觉的起源》,作者是保罗·雷伊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从未读到过这样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结论,我都无法苟同……(前言,4)
其实,无论是来自于我本人还是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说(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某一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都远远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来得重要。对我来说,道德的价值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前言,5)
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它带给人类最崇高的引诱与诱惑——人类将被引向何处呢?走向虚无?——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看到了回顾往事的倦怠,看到了反对生命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征兆,它温柔而又忧伤:这种同情式的道德传播得越来越广,甚至连哲人们也被波及,并因此染病。(前言,5)
现在让我们大声把它说出来,这个新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必须首先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前言,6)
假如在“善”中也包含着衰落的征兆,包含着某种危险、诱惑和毒药,还包含着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现在满足的麻醉剂的话,情况会怎样呢?也许会变得更舒适,更安全,但也更卑微、更低级?……(前言,6)
如果有人读不懂本文,而且觉得这些言论听起来很刺耳,那么在我看来,这不一定要归咎于我。这篇文章已经足够清楚,当然有一个前提,我所设定的前提是,人们首先读过我以前的论著,并且在阅读时肯下功夫:事实上,那些论著并不易懂。例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却未曾被里面的每一句话所深深伤害(verwundet),同时也未曾为之深深着迷(entzückt),那么这样的人我绝不会承认他读懂了。(前言,8)
所以“读懂”我的书还需要时间——那就是人们绝不能像“现代人”那样,而是必须像奶牛一样:学会反刍(Wiederkäuen)……(前言,8)
“好” 并不是回应性的:它来自“好行为”的发出者,而非承受者(一,2)
“保持距离的狂热(Pathos der Distanz)”(一,2)
高贵者(卓越者)创造价值并为之命名:他们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好”的,同时,判定他们之外的人的行为是“坏”的(一,2)
“政治优越的观念总是引起一种精神优越的观念”(一,6)
最初完全是“非象征性的”:纯洁 = 洗澡、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等等(一,6)
很快“内向化(verinnerlichen)”和“尖锐化(verschärfen)”(一,6)
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
一切都变得危险:高傲、复仇、机敏、放荡、爱情、统治欲、美德、疾病(一,6)
人也因此变得有趣,人的灵魂也因此获得了深度(一,6)
高贵祭司的价值很容易脱离高贵者的价值,向其对立面发展(一,7)
高贵者 -> 好(高贵)、坏(平庸)
这一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强壮有力的体魄,勃发的、富余的、满溢而出的健康”(一,7)
高贵的祭司 -> 好(纯洁)、坏(不纯洁)
祭司是“最邪恶的敌人”,因为他们最“虚弱无能”(一,7)
犹太人:祭司化的民族(一,7)
改变敌人的价值观,采取最精神性的复仇行动(一,7)
倒转了高贵者的价值观:高贵者邪恶,无能者善良(一,7)
“人们都知道,是谁继承了犹太人这种颠覆的价值观”(一,7)
犹太人是“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一,7)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7):平庸者/奴隶 -> 恶(高贵)、善(不高贵)
这种仇恨深刻而精细,因为它能创造理想,改变价值(一,8)
从这种仇恨之中,生长出“爱”(一,8)
怨恨(Ressentiment) ->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10)
怨恨 = 复仇欲望 + 无能:无法做出行动,只能在幻想中获得补偿(一,10)
从根本上说是回应性的,必须先有外界刺激(一,10)
如果高贵者也有怨恨的话,那他也会迅速发泄并耗尽这个怨恨,不会中毒(一,10)
那里,在它那个极端恶劣的、臭不可闻的地下室里,我们这只受人侮辱、惨遭毒打和被人讥诮的耗子,便立刻陷入一种冷酷、恶毒,主要是无休止的怨愤之中。它会连续四十年一点一滴地回想起它受过的一切侮辱,直到最后一个让它感到奇耻大辱的细节,而且每次还凭借自己的想象故意增添一些更加可耻的细节来恶毒地撩拨自己和刺激自己。它自己也将为自己的想象感到羞耻,但它还是把一切细加回味,逐一琢磨,还凭空捏造,把一些不曾发生过的事硬加到自己头上,借口是“莫须有”,因此它什么也不宽恕。也许,它会动手报复,但常常是鸡零狗碎,小打小闹,躲在炉子后面,偷偷摸摸,连它自己都不相信它有资格报复,更不相信它的报复会取得成功,而且它预先知道,由于它的这种想要报复的企图,它本身所受的痛苦将会百倍于它想要报复的人,而被它报复的那人恐怕连感觉都没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3)
在神样的阿喀琉斯哭够,啼泣的欲望/从他的心里和身上完全消退以后,/他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把老人搀扶起来……
——荷马《伊利亚特》(XXIV,513 – 515)
主人道德:对自己说“是”;奴隶道德:对外界说“不”(一,10 – 11)
同样是这些人(高贵者):他们一方面受到风俗、信仰、习惯、感激情绪的限制,同时也更多地受到彼此之间的互相监视与嫉妒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相互关系中又表现出极大的相互体谅、自我克制、体贴、忠诚、自豪和友情……(一,11)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
文明 = 把“人”驯化为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一,11)
怨恨 = 文明(用来驯服高贵理念)的工具?(一,11)
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
“那个我无法独自应付的、令我窒息和煎熬的东西?是污浊的空气,正是污浊的空气!”(一,12)
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
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这个欧罗巴,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它总是处在千钧一发、岌岌可危的境地。如今,它遭遇来自俄国与美国的巨大的两面夹击,就形而上的方面来看,俄国与美国二者其实是相同的,即相同的发了狂一般的运作技术和相同的肆无忌惮的民众组织……如果拳击手被奉为民族英雄;如果成千上万人的群众集会成为一种盛典,那么……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干什么?……正发生着一种世界的没落。这一世界没落的本质性表现就是:诸神的逃遁,地球的毁灭,人类的大众化,平庸之辈的优越地位。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一)
怨恨者(平庸者/奴隶)臆造出不存在的主体(Subjekt)(一,13)
在行动的背后并没有任何“存在”; “行动者”是臆造出来的;“行动就是一切”(一,13)
“让我们不同于恶人,让我们做善人”实际上是“我们弱者确实是软弱”(一,13)
目的:利用“主体”的概念,把软弱解释为自由,把软弱的表现解释为功绩(一,13)
在文学之外我们都知道某些人骄傲得不肯承认一种境遇为痛苦。这些人甚至竭尽所能留住甚或加剧这种境遇以向自己证明他是自由选择。
——基拉尔《双重束缚》
人们相信“灵魂”,就像人们相信语法和语法里的主语一样。人们认为,“我”是条件,而“思”是由条件决定的谓词——思考是一种活动,某个主体必须被设想为这个活动的原因。
——尼采《善恶的彼岸》(54)
如果地狱的大门上写着“永恒之爱将我造就”(但丁《神曲:地狱篇》三,5 – 6 ),那么天堂的大门上更应该写“永恒之恨将我造就”(一,15)
“好与坏” vs “善与恶”:后者占上风,但尚未分出胜负,仍然在斗争(一,16)
这场斗争越来越深刻(tiefer),越来越具有精神的内容(geistiger)(一,16)
更高本质(höheren Natur)的特征是:成为这两种对立道德价值的战场(一,16)
有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在所有较为高等和较为混合的文化中,调停这两种道德的尝试也都很常见,更常见的则是两者的混乱和相互的误解,且往往是紧挨着并存——甚至是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一个灵魂的内部。
——尼采《善恶的彼岸》(260)
“罗马反对犹太,犹太反对罗马”:罗马 -> 《新约》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反宗教改革 -> 法国大革命 -> 拿破仑 -> ?(一,16)
到此就结束了吗?古老的火焰还会熊熊燃烧吗?(一,17)
“如同我的读者们一样,谁在此处开始思考并继续思考下去,谁就很难立即停下来……”(一,17)
啊,我的朋友们,把你们的自我放在行为里吧,就像母亲在孩子里一样:让这成为你们谈论道德的话吧!
确实,我大概已经从你们那里抢走了一百句话,也抢走了你们的道德最喜爱的玩具,现在你们就像孩子一样对我生气。
孩子们在海边玩耍——海浪奔来,把他们的玩具卷入海底:这下他们哭了。
可是这同一个海浪会给他们送来新的玩具,而且会把新的五彩贝壳倒在他们面前!
于是,孩子们会得到安慰;而你们,我的朋友们,也会像孩子们一样获得你们的安慰——和新的五彩贝壳!——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二,《有道德的人》)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