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项飙×李一凡:流水线上没有历史,杀马特才有项飙:你好,陌生人

03 项飙×李一凡:流水线上没有历史,杀马特才有

83分钟 ·
播放数19547
·
评论数83

2019年12月,李一凡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上映,引发了很大的社会讨论。为了拍摄这个纪录片,李一凡和他的团队在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和许多的杀马特青年进行了交流采访观察,杀马特群体被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对于“杀马特”,大多数人或许想到的是五颜六色炸裂的头发和非主流的形象,谈到为何会去拍摄这一群体,李一凡的出发点是,“因为他们‘文化自治’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的杀马特呢?节目中,李一凡提到了一个观点,“自黑的杀马特并不是真正的杀马特”,而在项飙老师看来,“被别人以自黑包装起来的杀马特,背后可能是一系列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失败与自嘲话语的开始”。

“杀马特”群体似乎可以我们作为理解中国年轻人的一个切面,他们为何拒绝承认自己是屌丝?他们是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进行自我陌生化的?身处非主流中的他们有着怎样的个人意志的坚持,又是如何同自己的父辈达成和解?

在节目中,李一凡提到了一位杀马特曾和他说过的话,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在流水线上是没有历史的,而杀马特才是有历史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意义焦虑”。

【本期嘉宾】

主播 | 项飙,人类学家,马克思·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主播 | 段志鹏,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生,马克思·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嘉宾 | 李一凡,艺术家,纪录片导演

【时间轴】

05:24 为什么拍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08:55 “自黑的并不是杀马特”

15:00 杀马特们最爱说的是“杀马特是个家族”

17:37 杀马特和屌丝,有什么不一样?

20:23 和非主流不同,“每个杀马特都有点特殊的东西”

26:24 “bao fu”:暴富、抱负、报复

36:29 从纪录片里看到的,陌生和陌生化

44:46 “你在流水线上是没有历史的,这样才是有历史的人”

55:48 什么叫“肉身经验”?

1:02:43 杀马特和父辈的隔阂,能和解吗?

1:12:22 年轻人如何对自己的生活形成一套解释?

1:19:56为什么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没有质感?

【问题征集】

“你好,陌生人”节目同时发起征集活动,欢迎各位提出自己对于“附近”和“陌生人”的问题和困惑。故事和问题将有机会出现在推送和节目中,被项飙和各位嘉宾分享和解答。

【参与方式】

1. 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进行文字分享;

2. 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 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看见身边的陌生人 # #项飙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各平台 @三联生活周刊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展开Show Notes
作为一个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在前几年看到杀马特,带有一种轻蔑感,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看。去年开始再看各种亚文化,带有一种的包容态度。听完这个节目,察觉到自己的某种狭隘。杀马特是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初中未毕业,连想要得到他人关注、尊重的基本情感需求也得不到。杀马特是有某种被压抑的理想在的,杀马特是彰显的宣言,或许慌不择路、词不达意,却也成为一种存在过的凭证。大概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群体的圆,这个圆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圆心的位置不同,所以圈住的范围不同。希望我,希望社会,少一些评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自上而下,多一些平等。
我从贵州一个三线城市一路走到剑桥大学,半年前拿到了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很幸运跟项飚老师进入同一个领域。听这期播客的时候,脑子里不停地闪放我小时候在家门口遇见的杀马特。他们常聚集于各家发廊前,大头贴店铺里,游戏厅和网吧里。于是听到李一凡老师说到自己在拍摄这个群体前对杀马特没有丝毫了解的时候,脑子里模糊地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成功拍摄并解释杀马特的是李老师?没有任何否定老师的意思,而是突然意识到杀马特们并不拥有定义自己和解释自己的权力,而拥有一些社会资本的人,比如李老师,比如学者,比如我,顺理成章地拥有了解释权,并将其理解为专业能力。让别人的人生成为我们作品的素材,是基于一种特权,需要承认。以及我期待有一天,能听到杀马特们如何理解自己。
空空_ralv:个体叙事也很有魅力
JinHHH:单纯的想给你加个油,老乡。
5条回复
HD234779z
HD234779z
2023.3.07
读书那会还嘲笑过杀马特,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该给他们道个歉。。
颖winnce:故事FM也做过杀马特的节目
克羅伊
克羅伊
2023.3.07
29:15 项老师是真的敏感,所有问题都打到点
1:16:41 项飚老师的这个问题太毒辣了,“审美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这个slogan并非李一凡成熟思考的结果,真是一针见血。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因为家里重视教育,一直读书来到大城市。我儿时的玩伴很多都走上了工厂之路,因为境遇不同,也或许是有意无意间的选择,我们也渐行渐远,不再联系。从小到大,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告诉我,要努力读书,要离开农村,要成为人上人。参加工作后,现实生活带给我很多冲击,慢慢地开始重建自己对于世界的感受,对于底层,从开始的轻视到同情再到如今的学习尊重。大学一年级去过东莞一家工厂打暑假工(当时有熟人在,可以选择轻松的活儿),做过一个月的流水线。那段经历令我印象深刻,我当时的想法是:怎么会有这样的工作?为什么会有人不愿读书来到这种鬼地方做这种极其无聊的事儿?每天掰着手指头算离开的时间。我应该是能够理解这个群体的,可是我却跟着大众一起嘲笑他们,真是羞愧。了解社会学以后,意识到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结构性的原因。有时候我会想对于现状我能做什么呢?也许不人云亦云,多些理解和尊重,也是普通人的有所为吧。
Alyssalyssa
Alyssalyssa
2023.3.09
1:12:39 最重要的是先不要分析,先不要看这里有什么意义,生活大部分是无意义的,如果你要给它赋予意义,你会扰乱它的秩序。直接观察。
M-5
M-5
2023.3.07
10:23 杀马特从工人阶级中萌发,而后被其他群体中感兴趣的人们体验或“引用”,但这些模仿的背后并没有真正的杀马特所拥有的社群和归属感,倒似乎很像一种文化挪用。
听这些老师的谈话感觉社会还有救😹
Alyssalyssa
Alyssalyssa
2023.3.09
1:18:19 方法是从认识当中长出来的,认识是肉身深入到现场体会出来的。
Lalki
Lalki
2023.5.30
真实的,丰富的肉身体验是珍贵的,这期尤其有感触,理论只能是一个地图,想理解某个群体真正依靠的是一起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会给理论填上颜色,带来真正的理解。
吃锅盔吧
吃锅盔吧
2023.3.08
01:39 好喜欢项飙老师
晨晨_GLb4
晨晨_GLb4
2024.6.03
作为一名29岁大龄新传二战在职考研研究生。还记得3天前看到悬浮一词对内心的震撼,那种在办公室里面想进入到电脑屏幕里跟项飙老师说一声谢谢的感动,如今每每回忆起来仍旧热泪盈眶。有人定义流动青年的痛苦,有人关注农村青年时代的阵痛。内心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焦虑好像有了出路。更感动的是,原来,论文还可以这样写,读起来并不是晦涩拗口,大佬写论文真的能让普通人看懂,还有研究民族志这种项目或者说工作。带着这份感动,我在微信读书看浙江村的论文一口气到凌晨2点,我在小宇宙搜索项飙,遇到了陌生人系列对谈,听到声音,果然是温柔的老师啊。陌生人每一期嘉宾都让我的感动无限延长。作为精英,我不知道为什么项飙老师和嘉宾们愿意用平等的视角去了解普通人的痛苦和世界,去解释定义普通人都不知道的焦虑和纠结。或许此时此刻,我拥有的热泪盈眶和直抵内心的触动,我在杀马特群体中感悟到一代代年轻人内核相似形式不同的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挣扎,我在保安群体自身的困顿中看到最普遍细微的矛盾……或许我能感知到学者们是想通过微观的个体,解释更宏大的社会结构。有这样一群学者存在,有更多类似于陌生人这种节目存在,真的有感觉自己被人文关怀关怀到了。希望看到项飙先生和三联更多节目。谢谢这期节目背后的所有人。
53:18 杀马特的娱乐化消解
1:03:32 如何让留守一代的伤痕愈合?感觉项老师的调查、提问背后都有使命感的驱使,让人动容
Rocky1522
Rocky1522
2023.3.11
听完后在想,好像并不知道怎么做,有点意犹未尽,看了一通评论反应过来,认识到这个群体,这个现象本身就足够了,不是什么东西都有正确的对应的应对方法的,真的认识到这群人,自然就理解了,至于怎么对待,是要从自己的心出发的,如果未来遇到,至少因为理解而不会产生误会,也许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就是这么打通的~感谢人类学家。
李云吞
李云吞
2023.3.07
1:19:28 好喜欢李老师的观点:是个啥都什么不重要,我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呈现,真实的艺术!
小来
小来
2023.3.08
1:06:25 听完感觉自己是个33岁的杀马特😅
斯好
斯好
2023.3.08
1:06:46 所以,乡村振兴,让人们不再出去打工,这个挺重要的
静静静子:很难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城市。
快一半乐
快一半乐
2023.3.06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