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拉巴图特《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道德洁癖者」慎入的书

读拉巴图特《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道德洁癖者」慎入的书

16分钟 ·
播放数4395
·
评论数5

2021年获得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作品,入选2021年度《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十大好书。

个人觉得,写法是博尔赫斯式的,笔触老练,能把抽象的物理和数学具像化、诗意化、视觉化,让读者共情到天才科学家的情感世界。

写作手法一「抽象的隐喻」

物理学家玻尔曾说:“如果一粒微尘中,就有亿万个原子,那怎么才可以站在这么小的东西的意义上谈论问题呢?”

这句感慨还是太物理了,太难以共情了。拉巴图特是这样解释玻尔的那句话,他说:“在谈论原子时,语言只能当诗用。“”物理学家,就像诗人一样,要做的不是去描述这个世界上的事实,而是创造隐喻,创造思维上的联系,仅此而已。”

如何创造思维上的联系?拉图巴特在形容恒星坍缩后形成的黑洞,在黑洞里光也没有办法逃脱,时间也是。但是这么说是不是也太物理了,不够形象?所以拉图巴特是这么形容的“史瓦西所预言的黑洞是这样的:它可以把空间像纸一样揉皱了,像熄灭烛火一样熄灭世界,任何物理力或自然法则都不能让他们幸免。”

写作手法二「非虚构写作」

小说人名、成就、他们的发明,皆为真实。但小说人物的情感走向、情绪价值却是由作者拉图巴特虚构而成,这种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在于放大历史上每一个科学研究节点上,科学家们天才的想法和癫狂的状态。目前来说,没有详实的史料来告知我们,某个科学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作者就抓住一个动机,讲出一个可能存在的故事——小说的世界就是这样的,米兰昆德拉在关于「小说的艺术」谈话中曾经这么去说: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这种内心生活,在科学探索中意味着,弗里茨·哈伯的身为一个战争机器,他漠视个体的人,看到的是如何赢眼前这场战争。

写作手法三「博尔赫斯式的叙事」

与此同时,拉巴图特的写法又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也就是时间的重复和循环。过去、现在、将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就是说,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表象,读者可以跟着作者在时间、空间的维度上不断地跳转。在第一章里,整个故事的线索是氰化物。开头,纳粹战犯赫尔曼·戈林服用氰化物自杀,随即镜头转到二战中,氰化物被纳粹放到了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戕害了大量的犹太人。

一个二战的战犯,用曾经杀死犹太人的方式自杀,本身就是一种时间和因果的包裹。

但是拉巴图特没有停下来,他又写:即使是这么可怕的氰化物,但是都没有另外一个剧毒气体的杀伤力可怕,那就是哈伯发明的氯气和芥子气。这里是在探讨一位科学家在战争里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推敲的是,氰化物虽然很早就有了,甚至早期也被当成是一款便宜好用的颜料,普鲁士蓝。但是后来,还是哈伯,把它里面的氰提取成一种高效的杀虫剂,这种杀虫剂,在二战中被用于集中营的毒气室,这样看来,又是时间和叙述上的一个循环,哈伯的家人,因为也是犹太人,没能幸免于难。

在哈伯这个短篇结束之前,有这样一段非常的精彩「人们发现了一封他写给妻子的信,在信中他坦言,他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愧疚。但并不是因为他在这么多人的死亡中直接或间接地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而是说,他从空气中提取氮气的做法改变了地球的自然平衡,他担心世界的未来将不再属于人类,而是属于植物,因为,只要世界人口缩减到前现代的水平,哪怕只有几十年,这些植物就会刹不住地疯长,借着人类遗留给他们的过剩的养分,到那时,他们就会在地球表面蔓延开来,直到将它彻底填满,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淹死在一片可怕的绿色里。」

展开Show Notes
yukiyyy
yukiyyy
2023.5.11
桃酱真是太棒啦,上班路上听得入神了,虽然知道你忙还是要疯狂催更,我能每天听哈哈哈
苏黎Lily
苏黎Lily
2023.4.20
哈哈😄来啦!
HELLOXI
HELLOXI
2023.4.17
听了桃酱推荐找了电子书来看
34hahah
34hahah
2023.12.13
最喜欢那篇《心之心》
鱼monkey
鱼monkey
2023.10.17
看标题就想点进来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