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图理解城市时,土地制度是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城市成其所是的过程是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结果。
21世纪的前十年,某个地块拍出“地王”是报纸常见的城市新闻,时至今日,城市中不少人仍面临“大城市的床与小城市的房”之间的艰难抉择。
高昂的居住成本背后是资源的错配。不同城市间建设用地指标与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配置,以及同一城市内部的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不平衡分配,使得城市化“化了土地,没有化人”。
如何认识城市的房价问题?有哪些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变化左右着房价的涨跌?为什么从土地制度去理解城市至关重要?中国的城市与城市化,土地制度又有何特殊之处?
在《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试图回应这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土地的城市化不等于人的城市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两者。
如此城市CityTells,站在2023年,于人地之间,回望中国城市与城市化。
—— 本期嘉宾
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 本期主播
郝汉
—— 收听时间线
09:05 二十年前,中国城市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价格差距并不悬殊
14:17 中国大城市既有过度集聚又存在集聚不足
22:33 城市化,“化”了地,没有“化”人
23:41“大城市的床与小城市的房”的抉择背后可能是资源的错配与浪费
24:50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下,中国人的居住状况本应有另一种可能
33:56 城市更新既要拆除重建式更新,又要进行有机更新
56:20 文创园区使得城市焕发新活力,但城市的功能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居住
——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Paper试说新语工作室
—— 引导收听
以前总觉得有些便宜别人占了,咱听个热闹就够了,也不吃亏。但实际上有些福利和政策被一些群体拿到了,它的成本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承担它的成本。
所以我们是国家的主人,需要对政府决策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知道你的钱去哪儿了,不是无所谓的事情。
地方政府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建设配套设施,获益的是企业和提高了就业率的政府,但是工人的具体待遇以及这个城市周边的房价最后究竟如何,谁在买单,其他居民是获益了,还是承担了给工厂的福利成本,就不一定了。
(这个是老师节目里的意思吗?)
这让我想到了郑州的富士康工厂,它的成立确实是对于企业和政府很有利,但是按照上述的逻辑,对于工人和其他郑州居民是不是好事还需要更多信息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