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 弦索谈|评弹无国界:“非洲朱雪琴”是怎样炼成的?还是评弹嗲

Vol.8 弦索谈|评弹无国界:“非洲朱雪琴”是怎样炼成的?

57分钟 ·
播放数561
·
评论数6

本期主播 | 炖蛋

本期嘉宾 | 周红 诺贝拉

| 时间轴 |

本期节目以汉语普通话为主,长约 57 分钟,你将会听到:

01:10 | 求学上海:非洲留学生诺贝拉最爱的中国城市

03:39 | 邂逅评弹:跨文化的师徒情缘

15:25 | 外国友人学评弹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28:10 | 技术之外:如何让诺贝拉体会到评弹流派的独特韵味?

35:25 | “非洲朱雪琴”的走红对吴语文化保护来说意味着什么?

44:35 | 当代传播:周红老师如何寻找评弹的新听众?

… …

“乌里乌苏夏至哉~”

“对的对的,这样就好听了,嗲的嗲的!”

2018年立春前夕的上海,一位满头长辫的黑人姑娘正在学习用苏州话演唱弹词开篇《节气歌》,手上挽着花向虚空中轻轻一点;对面一位笑意盈盈的女先生时而倾听,时而引导。

一段微博视频记录下上海评弹团著名演员周红老师与非洲来华留学生诺贝拉的第一次排练。师徒二人谁也没有想到,三个月之后,他们的评弹首秀《神农颂》会在互联网上火爆出圈,引得各路媒体纷涌而至。在那之后,这位喀麦隆女孩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非洲朱雪琴”。

  • 求学上海 邂逅评弹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中国政府承诺为非洲提供50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同年秋天,荣获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的诺贝拉远渡重洋,开启了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学习生活。

诺贝拉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学习新事物的人。喀麦隆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来中国前她完全不懂中文,需要一字一句从头学起。为了点开汉语的全新技能树,她选择了中国。抱着学习技术、建设家乡的愿望,诺贝拉进入上理光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求学。

出国以前,电视剧是诺贝拉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喀麦隆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大多以上海作为故事背景。这座城市给她带去了美好的憧憬:摩天大楼、街巷里弄和法国梧桐共同构成了她对上海、乃至中国的想象。因此,她非上海不去,放弃了第一所录取院校的名额,直至收到上海理工大学的offer,才启程飞往中国。

从雅利得到上海,三十多个小时的航程并不算短。因为没有直飞航班,一般需要经过两到三次中转。女孩带着行囊飞过了非洲的千山万水,来到了电视荧屏那头的魔都。

来华以后,家传文艺基因的诺贝拉积极了解中国文化,热心各类文艺演出。2018年初,学校老师邀请诺贝拉在杨浦区春节团拜演出上唱歌,而台下观演的周红老师正在为上海市群众文艺新人新作比赛发愁:既要新人,又要出彩,谈何容易?诺贝拉音色出众,台风大方,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散场后,周老师在后台找到诺贝拉,当即问她是否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学习苏州评弹。此时的诺贝拉根本不懂什么是评弹,更听不懂苏州话,明知这段学习经历不会轻松,但还是被评弹艺术的错落灵动以及周红老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应下了这份意料之外的邀请。在之后数次采访中,诺贝拉都提到了这次与评弹的初次相遇:“如果没有周红老师,我不会爱上苏州评弹。”

  • “诺贝拉比我们评弹学校的学生还要努力。”

对于周红而言,类似的突破性尝试并非首次。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于历史悠久的评弹艺术而言并不顺利。那时在书坛上声名日起的周红,早早地感受到观众群体老化、演出市场衰落的危机。“观众的传承与演员的传承一样重要”,早在2012年,周红老师与搭档徐惠新老师就打出了“文化评弹”的品牌,为评弹艺术寻找新的听众,冀望热爱传统文化的城市中产与文艺青年了解评弹的高雅之美。两位老师的评弹文化推广走进了两岸三地的中小学校、高等学府、剧场书店、文创空间,为许多不了解评弹的青年听众带去了评弹艺术的“爱之初体验”。

在选定诺贝拉之前,周红也接触过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而诺贝拉和他们不一样。汉语基础好之外,那种飞扬的热情和旺盛的生命力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诺贝拉站在那里,我说让人借一把三弦给她,她一拿上手比了个姿势,我一看,诶,怎么有点朱雪琴老师的感觉啊!”周红老师提到的朱雪琴老师是苏州评弹“琴调”的流派创始人,她的说唱中气足、音域宽、精神饱满,可谓大气磅薄、明快飞扬。

仅仅是最初的一番小试就可以看出,诺贝拉的体态气质与朱雪琴老师极为相似,她自信奔放的风格与琴调大方松弛的内核一致。周红老师经验丰富,心里早早确定:虽然琴调跳跃感强,难度不低,但以诺贝拉细腻的感知力一定能唱好。

于是,周红安排五年级女生娇娇与诺贝拉搭档,依照两位表演者的艺术特质,专门编写了一首经典的琴调薛调对唱。此时距离比赛仅剩三个月。虽然说大赛以“新人新作”为对象,但许多参赛者都有深厚的功底,像诺贝拉这样一张白纸的选手占少数。时间紧张,周红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学。从三弦到说唱,再到手面和神态,哪一样单拎出来都不是好糊弄过去的,必须精益求精。

“诺贝拉比我们评弹学校的学生还要努力。”除了一教就会的灵气和悟性之外,周红老师最欣赏的是她的毅力。

对诺贝拉来说,学习评弹的一大挑战在于咬字归韵。她学汉语不满三年,对于苏州话非常陌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发音。周红老师会先范唱给她听,再用通俗易懂的中文讲述背后的故事,帮助她理解。诺贝拉认认真真学曲调、看口型,用手机录下音来,洗澡的时候也听,走路的时候也听,硬生生啃下了《节气歌》和《神农颂》两只开篇。

正式演出之前,光学会弹唱是不够的,持弦姿势、手面动作、面部表情等细节都需要训练。周红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特殊身份降低要求,肩膀姿势不对就压下去,表情还不够好就要笑出来。诺贝拉一有闲暇时间就抱着三弦端坐在镜子前纠正仪态和神采。搭档也被她的排练热情带动,一改过去的按部就班,变得鲜活起来。

诺贝拉坦言,除了学会发音和表演,体会唱篇背后的韵味才是最难的。“评弹和其他的音乐都不一样,每一个字词、每一个语调表达的含义都不同。”经过长时间的浸染,诺贝拉对评弹的理解进入了新的境界:苏州评弹离不开江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一句句吴侬软语传唱的不仅仅是神农遍尝百草的神话传说,更是吴越民系的中国人对华夏认同的特色表达。

  • 却看星芒乍现时

正式比赛的日子近了。

排练期间,上海评弹团和杨浦区文化馆给予这对跨国师徒最大的支持,不仅提供了练习场地、音响设备,还解决了经费问题,为诺贝拉配备了三弦,定制了真丝旗袍。五月末,诺贝拉和娇娇在上海评弹团乡音书苑第一次登台试演。诺贝拉身着黑色旗袍,一头乌黑浓密的卷发高高盘在头顶;搭档娇娇穿一身红色旗袍,扎两个俏皮的小揪揪。传统的一桌两椅,一对跨国女双档端坐台上,获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周红意想不到的是,诺贝拉一下台就和她说:“老师,我觉得我的坐姿还是不好看,回去我要继续好好练。”

试演结束,诺贝拉又重新回归到日常练习中,继续在评弹团和上理校园之间来回穿梭。但与往常不同,乡音演出的现场视频在互联网平台爆火,连央视、湖南卫视都来联络采访。

公众的关切在于身份认同。在吴语文化衰落、苏州评弹式微的当下,这场充满跃动感的演出向江南民众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位非洲姑娘用三个月的时间可以达到的水平,为什么许多土生土长的吴语区原住民一生都难以企及?许多吴语区的年轻人从未进过书场,甚至不会说吴语。这位初来乍到的喀麦隆留学生显然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江南青年更加江南。民众不禁重新审视起自己的文化身份:一名合格的江南人到底应该呈现出如何的样貌?一曲非洲姑娘弹唱的《神农颂》引发了神农子孙的文化反思,新鲜感与焦虑感并生。

不负众望,那年的上海市群众群文新人新作展,诺贝拉和娇娇在以江南水墨为背景的舞台上斩获佳绩。诺贝拉火了。一时间,各家媒体纷至沓来,演出邀约漫天飞舞。周红老师回忆:“哎呀,想要采访她找她演出的人多得数都数不清呀!”

然而,诺贝拉并不为这一番繁杂喧嚣所动,依旧保持着学业为重的步调,委托周红老师谢绝了大量采访和演出,这般定力让周红老师倍感骄傲。“我知道自己还没有唱到很好,我想要更好,练得比现在好。”

诺贝拉和周红老师都十分清醒,潮水般的关注和赞誉大部分源于她的独特身份。周红老师在微博里写道:“诺贝拉唱评弹,现在大家只因觉得外国人唱评弹很稀奇、有新鲜感,所以专业要求是不高的,如果高要求还有很长路要走。”

之后,诺贝拉和娇娇又学习了用蒋调谱唱的唐诗《静夜思》,参加了东方卫视《喝彩中华》节目,大受赞誉。同年秋天,诺贝拉与周红老师拼档,师徒二人登上了上海中秋戏曲晚会的舞台,在徐徐摇曳的灵芝仙草间再次唱响了《神农颂》。下台后,诺贝拉和周红老师说:“下次,我还要和您一起演。”

  • 困境中的水乡和雨林

我们在采访中问诺贝拉,非洲是否也有像评弹一样的说表艺术?她向我们介绍,每逢节庆,家乡的原住民有通过舞蹈、鼓乐表现故事的鼓舞习俗。在咚咚一片的非洲鼓点声中,舞者们的身体起伏律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在非洲大地上流传的古老传说。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总让我们感到惊喜。或许,我们并没有那么不同。

谈及衰落已久的吴语,诺贝拉也想到了喀麦隆的语言保护。殖民者在非洲留下了英语和法语的强势文化,光是喀麦隆就有上百种本土语言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同如今许多吴语区家庭一样,95后的诺贝拉听得懂本民族语言Ghomala,但不大会讲;诺贝拉的父母在家中常用Ghomala对话,但下一代往往以法语或者英语回复。

比吴语幸运的是,喀麦隆政府已经出台规定,要求中学生必须学习一种本地民族语言。诺贝拉读中学的弟弟有幸能够在学校里学习他们祖祖辈辈所讲的母语。这些诞生于喀麦隆的本土语言,与高耸的喀麦隆火山,静静的萨那加河、香气扑鼻的咖啡豆、深埋于地下的矿石一道,保持着一种本雅明所说的灵晕。

本次访问的最后,周红老师这样评价诺贝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评弹很难学,评弹又不难学。”从中非雨林走到海派都市,再进入评弹的江南水乡,诺贝拉一直保持着对多元文化的好奇和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她以外来者灵动的身躯在吴侬雅韵中自由起舞,毫无抗拒与抵触,并不将地方语言文化视作威胁,而是自信地拥抱它,这在今天的吴语区是一种少见的品质。本土文化话语权缺失的江南社会亟需一场深刻的文化内省。

  • 来自异域的文化信使

“他是孤单单一个人,翻山越岭云深深。云海茫茫林深处,千年古藤随风吟。”

正如《神农颂》里不怕历险、遍尝百草的神农氏,2020年,诺贝拉大学毕业离开上海,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继续攻读通信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一次她的行囊中,除了有非洲传统的小物件,还有那件上海评弹团赠送她的旗袍,跟随这位深受江南浸润的文化信使横跨世界岛,去往欧洲。

去年五月,周红老师转发了一条当年诺贝拉与娇娇表演《静夜思》的视频:“可惜诺贝拉回国了,不然还可以多教她几首。”然而,诺贝拉并没有离开江南。B站上,她的视频依旧常常被人翻出;「还是评弹嗲」的青年微信群组中,“非洲朱雪琴”的故事更是成为我们的日常话题,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徐惠新、周红的“文化评弹”还在继续,高校青年观众的反响一年比一年热烈,给予说书先生莫大的鼓舞。

无论从象征意义还是从现实意义上论,诺贝拉都远超预期地完成了她在中国的使命。那么,我们这一代吴越青年的使命又落在何方呢?

写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

… …

| 关于我们 |

还是评弹嗲,是属于青年评弹爱好者的艺术交流社群,也是社群旗下的评弹艺术传播矩阵。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还是评弹嗲登陆播客平台后,将努力把评弹艺术的江南美学传递给更多的知音客。

社群的播客节目分为以下两个栏目:弦索谈,评弹人物访谈,嘉宾来自演员、票友、听客等评弹界的方方面面;书博士,评弹艺术赏析,邀请专业评弹演员解读评弹艺术之美,何以雅俗共赏、韵味悠长。

自2020年建立以来,「还是评弹嗲」吴语文化青年社群致力于推广评弹艺术、传承吴语文化,吸引了数百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江南文化爱好者加入。我们试图活化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促进公众对评弹艺术的理解与表达,为吴语文化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 加入我们 |

听赏吴侬雅韵,传承吴语文化

欢迎加入「还是评弹嗲」吴语文化青年社群,品味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助手微信:soochowpingtan

| 关注我们 |

公众号:还是评弹嗲

小红书:还是评弹嗲

B站:还是评弹嗲

视频号:还是评弹嗲

抖音号:还是评弹嗲·阿涛

展开Show Notes
8v0
8v0
2023.7.18
26:25 感觉出来了,嘉宾说吴语的感觉比说普通话要熟练😂😂😂
HJ0000626
HJ0000626
2023.6.12
有诺贝拉相关视频的链接吗?
NancyXiang:【★外国人唱评弹★非洲姑娘诺贝拉与上海评弹团周红老师演唱《神农颂》开篇-哔哩哔哩】 https://b23.tv/QvYzuZT 我搜到一个
HJ0000626:谢了
HD960806e
HD960806e
2023.7.22
三位声音都好美
myllad
myllad
2023.7.06
1.79 HVL:/ 复制打开抖音,看看【移动戏曲频道的作品】非洲女孩诺贝拉,用吴侬软语表演评弹,真是太厉害了#... https://v.douyin.com/irva8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