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少碳排、垃圾分类等一系列政策倡导,以及品牌营销和媒体传播的推动下,“可持续”这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罗大众的视野中,却始终蒙着一层模糊的面纱。普通人的感知,可能是被博主种草的“可持续”“高科技”商品,可能是用自带杯买咖啡的优惠,也可能只是发现可回收垃圾点越来越多了。
本期【SEED社创思辨场】我们请到了两位SEED的伙伴,他们都在进行"可持续生活和消费"的倡导,在对话中我们尝试打破关于"可持续"的各种迷思:可持续商品都很贵吗?除了环保,可持续还关乎哪些层面?可持续主义反对消费吗?可持续与"经济发展"相悖吗?激进者或是温和派,个人的行动对系统究竟有多大影响?
希望借由本期节目,你能找到这个关乎人类未来的宏大目标与自身的关系,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做出你的行动选择。
【嘉宾介绍】
Jennifer
「OwwChoice有点可爱」联合发起人,2021届 SEED Fellow。目前致力于推动人的长期自我发展和同行者伙伴关系的形成,希望每个个体都能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建立可持续的关系。
公众号:OwwChoice有点可爱
Dani
imPACKED Travel创始人,2022/2023英国志奋领学者,2021 SEED Fellow。过去5年持续深耕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替代式旅行、动物福利等公共议题。目前在一个英国小镇攻读可持续发展硕士,希望通过转化式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探索个人和组织的行动方法论。
公众号:imPACKED Travel
【时间线】
00:05:19 与“可持续”的结缘,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可持续”
Jennifer:从日常消费品的观察,消费主义风潮引发的可持续倡导思考
Dani:从旅行中了解“公平贸易”,并在职业转型中进行反思
00:11:36 “可持续”的概念,与“消费主义”“极简生活”等的区别和关系
Jennifer:之所以从消费切入,是觉得消费跟人生活方式的选择、生命状态,以及和周围人的相处密切相关,做可持续消费倡导是从社会、文化、商业多个维度切入。
Dani:可持续是在讨论“资源如何利用”的命题。谈谈“公平贸易”
00:22:35 关注“可持续”到现在,个人的转变
Jennifer:从兴奋到清醒的过程。思考可持续消费倡导是否真的“可持续”
Dani:虽然父母眼中“活的很惨”,但我觉得很轻盈很轻松
00:28:28 个体的环保行动能对系统产生多大的价值?
Dani:每个人都可以做点什么,从微观的个人行动可以辐射到宏观的政策、商业的影响,另外要考虑到行动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Jennifer:革命式vs.温和派,光谱任何一端的行动者都很有价值
00:34:41 个人生活方式选择,如何取得价值选择和日常行为的平衡
Jennifer:关注个体真正的需要
Dani:不施加道德压力,尊重个体在不同境遇下的选择。
00:40:20 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Jennifer: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多关注自己的需求,无形中更少去消费和浪费
Dani:社群的力量,确实在影响一批人。不一定意识转变才是胜利,行动上的转变发生了就很好
00:45:14 自上而下的垃圾分类倡导是否有带动行动改变?
Jennifer:大家更多是配合的心态,未必有开启太多的思考。
Dani:不可忽略对“下一代”的影响。对于成年人,需要让他们理解政策背后的原理
00:49:26 imPACKED Travel:打包上影响力去旅行
00:51:00 「OwwChoice有点可爱」的消费品测评维度
00:52:55 “可持续”营销,让“可持续”商品更贵了吗?
Dani:从商品全生命周期考虑,可持续商品确实本身可能成本更高。其实有很多替代品,只是大家习惯用消费来解决消费问题。
Jennifer:想让“可持续”的概念进入更多人的生活,需要最主流消费品供应商或者平台的努力
01:01:43 “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门槛有多高
Jennifer:不建议去做太多研究,其实把买的消费品都用完,就够可持续了
Dani:有很多方式可以化解“高门槛”
01:07:43 “可持续”消费倡导破圈了吗?
01:14:41 “可持续”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吗?
Jennifer:“可持续”是要求一种更高品质的发展
Dani:“可持续”是在讨论资源如何更公平的分配和流通。
【喜马拉雅简介素材】
音乐:片头 Warm Memories | 片尾 Way to Dream
主播:陈默
制作人:陈默、沙淼
SEED团队(按姓氏首字母排序):陈默、顾若茵、黄璐、蓝丹藜、沙淼、施佳庆、王溯、吴佩伦、游姝楠、Stella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SEEDaBetterChina)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致力于发掘和培养高潜力社会创新青年,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互助型社会创新网络,支持社会创新实践,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