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荷兰这些年: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度?| 在异乡03

旅居荷兰这些年: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度?| 在异乡03

84分钟 ·
播放数70405
·
评论数286

【主播的话】

在中文语境中,荷兰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国家。在“郁金香王国”和“风车王国”的文化符号之外,异乡人在荷兰的真实生活体验要丰富得多。作为17世纪的“欧洲马车夫”和现代金融业的起源地,今天的荷兰深具开放多元的特质,但荷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政策并不完美,新移民仍然可能在就业住房等方面遭遇来自主流社会的区别对待。

「在异乡」系列的第三期,我们分享了各自在荷兰的居住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荷兰开始“feel at home”,自己也走向了新的人生阶段,对在荷兰的生活又有哪些新的感触?旁人的生活见闻或统计数据无法涵盖一个地方的全部,探索、寻找和打造自己最理想的居住地,是一条漫漫长路。

⭐️⭐️ 请大家记得帮我们填写调查问卷哦 ⭐️⭐️

【问卷链接】www.wjx.cn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剧透】

04:57 若含分享通过伊拉斯谟项目(Erasmus Programme)在荷兰求学的经历

11:52 荷兰的天气、食物、语言与“自由城邦”特色

23:25 为什么人们选择来到荷兰?荷兰社会独特的野心

31:55 非欧盟移民在荷兰签证、招工和住房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38:46 什么是荷兰的Search Year Visa

40:57 孟常上一次离开荷兰的原因

46:03 荷兰的种族议题与常见的移民国家有何不同?

59:53 新鲜感逐渐褪去之后,对荷兰社会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1:09:28 无论你身在何方、走向何处,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法

⭐️【本期福利】⭐️

看理想《欧洲折叠:无限人生书单第13季 | 王磬主讲》shop.vistopia.com.cn

我们会在参与了问卷填写的朋友们中抽取五位,另外在小宇宙的评论区再抽取五位朋友,总共十位,送出看理想节目的收听码。

【本期音乐】

片头:土岐英史 - Lullaby For The Girl

片尾:土岐英史 - Darkness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文案整理】高铂宁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长期开放商务合作,可发送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者私信官方微博 @不合时宜TheWeirdo

展开Show Notes
若含
若含
2023.8.04
置顶
在这里也转发一下本次问卷方便大家填写:https://www.wjx.cn/vm/tVl0jYM.aspx#。 另外节目里提到的 几个信息点:KM 签证是荷兰高技术人才移民签证,是绝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留在荷兰社会的常用途径;最后提到的网飞纪录片叫做:抽象:设计的艺术(Abstract:The Art of Design)
聆听小馆主播筱雅:之前有个朋友在找女生室友,在Zaandam,需要帮你问问吗?
若含
:
谢谢你!我在等房东消息中
九月也要去阿姆斯特丹读硕士啦!这期实在是及时雨!一边听一边做了一些速记,其实时间轴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不过既然自己记了也发在这里~

冬季从十二月到三月份几乎没有阳光,阴冷下雨下雪,课业压力也大的时候容易精神状态不太好 (听说买阳光灯可以模拟一部分日照,让生物钟保持正常)。
荷兰的学制比较紧凑,因为课业很重,可能会没有太多时间接触本地议题。此处加上三联前段时间的报导 “欧洲衡水” 报导:https://mp.weixin.qq.com/s/IZwmrE0g2A9uF4zNvJRnFQ

荷兰长期和英国竞争美食荒漠霸主地位,本地人以三明治和沙拉为生,比较好吃的是他国料理比如印尼、中东、意大利菜。

日常生活层面是个(在欧陆比较难得的)英文友好的社会,可以安心地做一个”不靠谱的外国人”。只要 能沟通就好,并不特别把语言和国家性强加在外来者身上。

民族发展起源于自由互动的贸易城邦,重视合作和开放性,不过在印尼、南非、加勒比岛国也曾经有比较血腥残忍的殖民历史,而对于殖民史的反思不太够。

荷兰社会作为移民的自由度和个人空间比较大,同时有足够的安全感。

社会治理上体现出为人类探路的野心,进行社会实验(超喜欢这一点!),不光在解决欧洲的问题,也在解决人类的痛点,比如诞生了世界最早的金融交易所,在生活方式上也是最早通过同性恋婚姻、性工作合法的国家,第一个把经济学里的甜甜圈模型引入经济政策 ,理想主义又脚踏实地努力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逃离。

新移民的挣扎,One year search year visa (世界排名500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可以申请找工作签证呆一年)-> 到大公司换成KM签证是比较主流和常见的留下来的方式。不过工作中的多元包容还有进步空间,亚洲人去招聘会的时候很多公司不直接说能不能赞助KM签证。
有一些“帮倒忙”的住房政策,比如房东不想让你住满两年 因为两年之后租客的权利就变得几乎无限大。而刚刚毕业还没有工作签,夹在中间的移民群体还没有被政策看到。找房需要合同和近三个月的收入证明,或者fb群组里的个人房源更偏向租给本地人。

政治议题的讨论、亚裔的政治参与以及精力和心力 影响讨论的能见度和长期的福祉。而亚裔的社群体量和政治参与能见度还没有到美国那么大那么活跃。

人在异乡也会有不便利、悬浮、孤独的状态。自由、开放、宽容也是相对的,还是会有小的不方便或者偶尔极端的歧视和骚扰。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比较接近一种亲切的忽视,有礼貌地不在意,但温情脉脉的虚伪是一层很重要的保护。最普遍的种族歧视源自本地白人对于阿拉伯裔的刻板印象。

生活方式上,城市活动的频度和世界级大城市的频率相比还是不太多,但是适合过家庭生活,福利体系比如对于单身母亲的支持很足。
自行车在荷兰的交通中占据绝对优先地位,骑自行车通勤有一种身体惯性的放松和自由。能够过一种不占有房子车子等等实业的生活。
重视文化和艺术。电影放映、电影卡、博物馆卡很丰富,而且不贵,确保低门槛和资源开放性。

对生活的思索永远不会停止也不应该停止❤️

以及听完这期之后自己觉得很需要好好思考和在到了荷兰之后去探索的问题:
1. 愿意为追求城市、社会体系、生命状态的自由放弃什么?例如以稳定、和爱的人的距离、以及更多生活中的辛苦为代价
2. 作为移民如何平衡融入新社会和保持对于母国议题的关注?
3. 除了去大公司工作之外有什么别的保证签证身份的留下的方法?如何探索不进入大公司的主流道路,而体面留在异乡的选项?
曾思怡:uu好哇 你也是阿大的嘛看到你主页推荐认知和心理不知道是不是类似方向的同学 我是脑认知下的行为神经学项目的!
少年爱丽丝:So sweet
13条回复
47:33 我经常被问融入这个问题以致于我现在听到都有点生理性不适。感觉这个问题在暗示,你要融入主流社交圈才能证明你过得好。我在国内也从来没觉得自己融入过主流文化语境,我有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价值观。我为什么非要在国外融入一个主流价值群体,通过主流价值的验证才能证明我生活得很好。我好不好不需要融不融入来决定。
lingZZZzzz:我觉得融入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不是浮萍的感觉吧。人的交际能力都是有限的,无论在哪其实都在跟自己的小圈子的人互动。但是即使你在国外有小圈子还是很不一样的感受(这个我觉得跟成长的背景也有关系)有自己的圈子也一样会有一种被孤立的孤独感。那种生活在bubble,悬浮在社会上空的感觉。
烂漫区LLM:好有道理
5条回复
PatPatBirdy
PatPatBirdy
2023.8.04
刚考完雅思啦!希望剩下的一切顺利
Blueskyd:太棒啦!㊗️顺利
PatPatBirdy:谢谢!也祝你一切顺利🙆
32:3037:45之间的英语词汇
minority少数人
identity 身份认同
search visa?没听清 找工作签证
startup 初创公司
sponsor 支持
JD? 没听清 job description 工作介绍
多元的前面什么单词?
potential worth 潜在价值
obviously?是这个单词的话,发音错误了,不是的话想问是那个单词?
housing crisis 住房危机
intention 初衷
somehow ignore 某种程度上忽视了
invisible 低存在感
consideration 考量
working contract 工作合同
backlash? 冲突
方可成
方可成
2023.8.04
新闻实验室热烈期待不合时宜开通会员计划🤩
慢游者
慢游者
2023.8.05
我不是张开双手拥抱“少数人走的那条路的”,其实是像逃跑一样拒绝“长大”。但我走在这条路上都是我深思熟虑,不会后悔的结果。同时我也很为我自己感到骄傲,只有一次的生命,我选择了去看少见的风景,选择了那个拥抱世界的梦想。我逃离的地方,在原地留下来的人,其实很多比我更加坚韧。而我现在身处国外我也很明白,没有完美的目的地。所以无论身在何处,我都希望这种离别不是分道扬镳,生活方式也不是你死我活胜负对决,普通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距离虽然变远,但依然可以连结,通过这种连结传递更多的理解与鼓励。
林姑娘
林姑娘
2023.8.04
为什么总是突然冒出来个英语
啊喂的左耳朵:几乎所有夹杂英语的播客或者视频下面都会有这种评论,其实我不太理解大家为什么会如此反感。我作为少数民族,也无意识的会夹杂我的母语和普通话,我很多次尝试改掉这个习惯,改不掉,现在也不想改了,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改变。可能大家生活中不会频繁切换使用双语或者大脑反应快语言能力强可以完全不夹杂其他语言,所以理解不了吗?这样说话并不是为了装,也不是觉得哪个语言更高级,只是大脑的及时反应,我是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这么反感。(我不是杠,真的想友好交流)
吞拿魚罐頭:语码转换(英语:Code-switching)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指一个人在一个对话中交替使用多于一种语言或其变体。此现象是众多语言接触现象之一,常出现于多语者的日常语言。
18条回复
“无论你身在何方、走向何处,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法”这句话很赞!
林绩点
林绩点
2023.8.05
1:04:58 来荷兰半年了主播讲的所有事情基本上都经历过,可能比较不同的是我对各种仪式或者活动娱乐抖不太感兴趣,甚至在第一次国王节就趁着假期溜去了瑞士,但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天都觉得很平静,骑车在路上会觉得很快乐,这大概是我想要的生活,波澜不惊但能做自己。
Skylar蒂女说:附议
Lucid_eyes:哇,真好
1:19:47 听到“每个人你能过的也就是你自己的这一辈子”和“当你想要获得自由的时候,你需要用什么东西去换”的时候感觉鼻子酸酸的,大概是因为在过去这几年漂在外面的经历中,切实体会到了“自由”的代价,也深深赞同没有在哪一个国家的生活就可以是“完美”“一劳永逸”的,只是需要面对的功课不同。而我能做的,也就是认清哪些“代价”是绝不愿意付出的和哪些“功课”是可以去面对处理的。
曾思怡
曾思怡
2023.8.05
1:08:25 其实我觉得routine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我也是很主播一样的心态,当我感到太过死板常规化的生活时就想换个base生活,就像我在北京读了四年本科+一年研后在各种因素下导致我今年dropout再去阿姆读硕一样,我在之间这个空档选择了兼职当机构英语老师,地点就在很繁华的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附近,其实之前觉得长沙也已经逛遍了没有什么新鲜感很无聊,但是当换了一个location以不同的路线在不同的固定点打卡的时候,也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新鲜事情,所以我在想是不是我们这种热爱新鲜感的人可以改变思路,空间是三维的,生活是思维的,不论从哪个维度上有一些改变其实都会遇到routine外的一些新奇。而且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自己独处)才是让我们感觉生命力的根源,如果把身边的人也划入symbolized没有意外的类别,可以考虑从不同场合去认识他们或者干脆做些从没做过的事情来接触一些新朋友,这样是不是让我们能在一个base多长久对生活有新鲜感而不觉得乏味的一个思路?
侧坐莓苔:饱饱你好棒🥳一切顺利!!
侧坐莓苔:哇 看到你给我的点赞了 饱饱你已经在荷兰了!!啊啊啊啊恭喜!!
古谷Gugu
古谷Gugu
2023.8.04
荷兰曾经也是我的异乡,我在那里读书的时候还没有住房危机,也没有频繁的爆炸案,那两年对我来说好像做梦一样。身边的人都是那么地包容我,遇到了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在心理上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临走的时候就觉得像是在跟第二故乡告别。现在在瑞士,呆的时间比在荷兰长了,自己有收入,有亲戚,有伴侣,但仍然觉得这是我需要去适应的他乡……
越向书:无端更渡桑干水……
Bexlin:Hhhh可能也和瑞士總體上不太包容有關
3条回复
39:34 全世界前500强的学生在毕业3年内可以申请荷兰工作签证 好心动啊啊啊
Odawara_:前200
Skylar蒂女说:哈哈哈哈捉到涣涣!
4条回复
lingZZZzzz
lingZZZzzz
2023.8.08
我觉得常老师说的那一点戳中了我,就是invisible。我在英国社会感受最强烈的应该就是这点了。这里的人都极其的友好,工作上学习上有任何事,但凡你问他他都1234细细的跟你回答,周一上班会问候你周末都干了什么事(虽然后来发现都是客套),去pub也会拉着你一起去(后来我也不去了,因为我插不上话)。刚去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友好,每个人都那么热心,那么礼貌。但在这住了四年之后,我心里总有一种没办法描述出来的困境。而这种感觉对我的Wellbeing是有消极影响的,我总感觉时间久了我会更加不开心。我想原因应该就是我在这个社会的invisibility。我还有一个印度朋友,她比我更严重,会定期去做therapy。她之前告诉我她的问题只要一回家(印度的家)就没事了。我不禁联想她的问题是不是也是invisibility引起的呢?另外,我想跟常老师聊聊,这算是种族歧视吗?我总感觉不是谁都有义务关心你呀,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这个问题能怎么解决呢?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魔法少女贾文和:我觉得不算 应该属于少数群体在陌生大环境里必然存在的困境,国籍互换一个英国人在国内也一样会有这种感觉。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努力说其实也很难说上话
东东木木:可能第一代移民就是这样吧,找点适合自己的爱好和消遣,多和周围背景类似的朋友来往。
在评论区打下广告的名字:看理想《欧洲折叠:人生无限书单》
1:06:19 非常理解孟常的心情,我也非常非常害怕无聊!做过记者、互联网大厂运营、市场公关…这几年折腾的代价是,当同龄人都升职加薪、成为部门小领导了,我还在原地踏步。现在在读博,接下来就想把这种怕无聊而不断逃离熟悉的力气用在精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期望在纵深上获得新鲜感!
HD308103r
HD308103r
2023.8.12
男生太啰嗦了,也没什么思想
1:07:41 新鲜感不一定来自于换城市和参加活动,也可以来自于纵深的事情,比如不断学习某种新技术,或者不断精进某项技艺
范柠
范柠
2023.8.05
若涵:在异乡->求学毕业后打怪升级第2级,求职找房中
常老师:在异乡-> existential crisis 中(勿扰🐶
磬:在异乡->求学毕业工作买房settle down打怪升级第9级, 如何找寻在此地的新鲜感。
(简单粗暴总结一下,先对不起。)
作为留学出来打拼的第一代“异乡人”,非常有共感。最近的感慨是,人总是要在失去一部分,获得某一部分之间取舍。而这个一部分是哪一部分,可能就是不断探索自我边界,认知,和环境的意义吧。最终找到自己的“何为理想生活”抑或是与“何为理想生活”的找寻和解了。
范柠:另外很喜欢若含所说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