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8|做学问:学术与大众之间的门槛还是桥梁?|社会病理学东腔西调

Vol.158|做学问:学术与大众之间的门槛还是桥梁?|社会病理学

38分钟 ·
播放数16957
·
评论数53

前段时间,我们“社会病理学”栏目出书了!书名就叫《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

今天这期节目,是为回应一位听友在该栏目下的留言——“孟老师作为高校老师日常的环境都是高校研究教学为主,他这些对社会年轻群体的洞察是怎么察觉到和总结出一种趋势的呢?”

高校学者是怎样的一份职业?他们为什么总爱说“黑话”?学术与大众之间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学或者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社科可能会有什么用?在今天的节目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的孟庆延老师将和我们聊一聊他的亲身感受。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收听指南】

01:43 提问:高校老师,也是社会观察者?

04:00 翻文献、做田野≠看看书、到处旅行

07:02 学者是一个职业,有门槛是很正常的

09:44 “黑话”应该仅限于特定的专业对象

12:19 除去职业身份,学者也是一个普通人

14:16 不同学科背景,对同一问题感知不同

17:00 读书不肯为人忙,学问总是切己的

20:02 社会学/人文社科可能会有什么用?

25:51 社会学讲究结构性视角和系统机制

30:45 普通人vs专业人士,身份会发生转变

34:00 试着去做自己与外界之间的梯子/桥梁

【本期提到的作者&作品】

孟庆延:《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陈寅恪:“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相关往期】

社会病理学|栏目合集

【大观学者共同打造的节目合集】

喜马拉雅APP|《人文通识100讲|哲学法律经济历史》《吃透经典:施展领衔解读中西必读书丨中国历史系列》

看理想APP|《现代世界500年: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B站|《孟庆延:经典社会学思想20讲》《偏见看政治:李筠教授的政治学课》《刘擎哲学大师课:理解世界的20+个思想实验》

【友情推荐】

《将熟悉变为陌生》是一本对话录,记载着彼得·哈夫纳与齐格蒙特·鲍曼的对话。谈话中,鲍曼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从经济危机到新型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并就这些话题,深入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三联中读等各平台关注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0(备注「播客」)

商务合作:contact@eidos.wiki

展开Show Notes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评论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的时候,这个“用”大多时候被默认为钱和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预设,人文社科类经常被贴上“无用”的标签。但是也应该看到,很多人权、钱都有了,但是他们依旧过得不幸福。所以在钱、权之外,还应有另一种“有用”标准去进行评价,正如孟老师说的,人文社科去给人提供一种理解世界和思考自身的方式。当然这种有用无用论我觉得又跟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起张爱玲那句话,“硕达无比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栓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我在世界的裹挟下飞速下沉,如果有什么力量能去和这种下沉速度相抗衡,如果有什么力量能将我在快要坠地时把我托起,我相信是文学、历史、哲学这些“无用之用”的学科。
8月书包
8月书包
2023.9.01
前期铺垫太久了,这是一场失败的访谈
musi_bs
musi_bs
2023.9.03
今天读了临沂大学邢斌教授的《2022冬我在临沂送外卖》(募格学术最新转载)真诚推荐大家前去一读,社会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来打通各自的茧房
LY_Ahhg:是在哪里读啊
大观天下志
:
https://mp.weixin.qq.com/s/Yms7al4Ms42pXR-tS5iYFQ
3条回复
dj3H
dj3H
2023.9.02
20:20 社会学/人文社科可能会有什么用?
许子东在"锵锵三人行"里回答了这个问题,忘了是哪一期,我的描述可能有偏差:
他讲到二战时苏联面对德国入侵,苏联当局做征兵宣传时,说"...他们要入侵一个诞生了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国家..."。

当时苏联的装备和供给均落后于德国,人员伤亡在盟军中最多,征兵难度可想而知。
装备、供给是理工科的产物,而人文社科带来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当时不可或缺。
建议面向大众访谈多剪一些可共鸣的例子吧,听下来似乎只是完成了对学者认识偏见的自证啊???
HD587429z
HD587429z
2023.9.03
群众对于学者没有过多的想象,所以没必要花如此多的篇幅强调学者日常生活的普通性
咦大力:是的完全不感兴趣
UneJean
UneJean
2023.9.03
之前就跟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因为一直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朋友之前工作在社区,在我转发的一个心理学教授文章下评论说,这文章不好,术语太多,门槛太高,既然想让别人听懂,就不应该用那么多英文术语,要说的更通俗。我特别理解她曾在社区、基层感受到的无力,开展工作的困难,但我转的文章本身也不是科普性、大众型,就是有门槛给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用的。在面对不同的受众,本身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言,首先,谁是受众。
阿賴耶識樣:可以理解普通人想学习入门,但是没有途径,去看学术期刊又有门槛,所以你撞枪口上,对你把牢骚发了一通😂😂😂
Ivysz
Ivysz
2023.9.01
最爱的社会病理学系列又来了!
闇部公房
闇部公房
2023.9.02
09:06 太认同了,学者毕竟是一种职业。很多人往往对于理学工学的学者会更宽容,毕竟大部分人没学过。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听不懂火箭工程学”是自然的,你又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未经训练地听懂“社会学”呢?
Julia徐
Julia徐
2023.9.06
本科心理学的社科学生飘过!第一,我觉得一个教授问一个本科生“一门学科有啥用”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本身你们两者在学科应用上有巨大的区别。第二,我觉得社科的使用不是大家眼里的“用”,因为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用”,可事实上,心理学不但在二战中的被广泛应用,另外在大家现在的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例如,很多知名企业面试前的cognitive online assessment)
阿賴耶識樣:应该没有心理学大佬问你心理学有没有用吧,哈哈哈哈
千庭
千庭
2023.12.02
05:42 听到这里想到之前看了一本日本学者写的《“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提到文科研究应该是决定价值目标,理科研究是探讨到达既定目标的最佳路径。如果整个社会目标错了一个劲往前瞎冲,路径越短结果越糟,这就是现在社会忽视文科价值的后果。非常赞同!
这期很失败。。。
Maybeme_Zd0z
Maybeme_Zd0z
2023.9.04
十几分钟的废话……
困困醒
困困醒
2023.9.03
原来孟老师这么帅,救命要买书了🥳
Rubbby
Rubbby
2023.9.02
02:31 孟老师,我这个问题的提出的背面不是“高校老师不应该…”哈哈,而是基于“很多社会上的不同群体都没有,甚至本应如此的商业项目或学术研究者都应该,但很多人没有”的现代整体环境里(很不应该但确实是事实),我们还能听到孟老师的敏锐和分析,所以感到庆幸。也为老师分析的思维严谨和人文情怀点赞,希望从老师的分享种学习到一些通用思维逻辑~是基于“希望学习到”而不是“质疑学者”的出发点~
Rubbby:而且现在有一些学者甚至在利用这个学术与大众的距离感,某些研究可能真的距离效用性越来越低了,对于大众的不理解也会用新的“title”来表达“我是可信的”。学者或研究是新理论的研究过程的一块块砖,这个性质本身决定了与大众有距离感,这并没有对错,就像开车师傅就是每天需要接触车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做学术就是象牙塔就是刻意远离大众也合理,正因为理解这个gap,才觉得孟老师对于学术和现实社会的观察极为可贵。
04:34 哲学系现状了😳😳而且“有什么用”的问题远远不止发生在毕业季和开学季😰😰
太有缘分了!居然又刷到孟老师啦! 前次听到老师口述史的分享 意犹未尽
钴铼锡
钴铼锡
2023.11.28
感谢这一期提供了一位非常典型的充满傲慢与优越感的【学者】范例。
卜土豆
卜土豆
2023.11.25
这期孟老师讲得很棒,说这次失败的,你要明白听播客也是有门槛的,要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可以选听其他。不要因为你听不明白就否定
Jilha
Jilha
2023.9.20
33:08 「知识的折损」,说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