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鸟鸟,情欲关系咨询师,播客制作人
嘉宾:晓梅,心理咨询师
你有或有过“受害者心理”吗?
几年前,鸟鸟第一次被前任提醒说:“怎么不管我说什么你都会觉得受伤,你是不是有受害者情结?”
从那时起,我一直在观察自己这一点,发现它的确是我惯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于是,它成为我认知自己的一个视角,也成为我在情感和亲密关系中成长的一个关键。
.
我们时常听到很多女性被指责为“被害妄想症”,它的另一个更常见也显得更温和一些的说法就是“受害者心理”。
这两个标签都带有“弱者”、“大惊小怪”、“不能承担责任”等的色彩。所以当然很少有人愿意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但这个词的关键,应该是“受害”二字,也就是知道这样的心理是来自真实的受伤经历或体验,它是一种创伤后遗症。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受害者心理”,而减少贬抑的色彩。
就像本期嘉宾、心理咨询师晓梅说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受害心理”,把“者”字拿掉,才能不再简单的归咎于有这种心理的个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心理,不只是女性。
.
说回鸟鸟自己。
几年下来,我经历了从否认、验证、羞耻、掩饰、接受,到现在能够去清晰地看到它来自哪里,又带有怎样的信号。很难说我已经对它不再“上头”。但已经找到了一种更放松的方式,带着觉察地与它共处,与它共事。不再被它轻易操控。
这一期,我借与晓梅的对话,梳理了这些年与它相杀相处的过程,发现这个历程正是我与自己原生家庭关系的一个演变过程。
像是我个人真实经历的坦白局,也清晰地给出了应对“受害心理”的关键。
相信对很多有类似体验的人,包括男性,会有一些参考。
🎙️本期谈到这些:
01:41 鸟鸟第一次知道自己有受害者情结,是来自前任的提醒。
03:21 对妈妈的共情,让我下意识地复制了妈妈的模式
06:45 家庭是所学校,也像一个信息茧房
11:00 当我们说女性容易陷入情结时,前提是整体结构是对女性不利的
11:18 我们试图去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而不是去指责受害者心理
13:42 受害者心理,首先来自对感受和需求被忽略:“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16:44 “我和其他人的关系是由他人决定的”
17:28 功利性的养育方式,让孩子的感受不被看到
18:42 鸡娃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
22:16 情绪被压抑被否定,会生出强烈的被剥夺感
23:10 感受为什么那么重要?它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代表
26:13 苦心经营一个假自我,是因为外界的反馈是只有这样才能被看到
32:51 鸟鸟原生家庭中,父亲的受害者心理
33:48 爸爸甚至无法直接告诉我们,他身体不舒服
34:52 受害心理为什么要维持下去?因为一种假受益——假亲密
36:46 鸟鸟曾经的“蛮牛”模式:制造冲突来测试关系是否抗造
37:52 亲密可太可怕了,不亲密才是舒适圈
40:11 边界就是感受一点点被共情,像拼图一样变得完整
41:53 来访案例:不敢拒绝先生、自我牺牲的女性
43:50 觉察受害者心理,首先受益的是自己
45:29 鸟鸟与受害者心理共存的过程:否认、验证、羞耻、伪装、接受自己的脆弱、看到“它不代表完整的我”……
47:13 受害心情不是故意的,是我们的自我保护
48:05 来访案例:被霸凌的留守儿童
49:42 创伤知情:看待“受害心理”的基础,是知道它来自真实的“受害”经历,知道自己受伤了
52:24 应对“受害心理”:先是感受,然后是边界,感受饱满了,才会清晰边界
53:19 我们影视剧中对关系的呈现,很少是有边界的
55:49 回应“受害心理”的重点:你讯息 VS 我讯息
57:11 认识到我的愤怒,在为我的愤怒负责
01:00:17 觉察自己的感受,是一条走出受害心理的路
01:01:57 鸟鸟:有一天突然醒悟,父母尽力了
01:03:55 鸟鸟的历程:逃离不被爱的家庭,在不同的关系中成长,有了去爱人的能力,精神上与家族有了“活”的连接
01:05:36 “离家、回家,一条来来回回的路”
01:06:31 走出受害心理后,才有了与人真正的亲密
01:07:05 社会很多的心理问题,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太少了
01:09:06 创伤会压制我们的感受和爱的能力
01:10:02 一方面可以修复过去,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好的互动的经验
01:10:48 鸟鸟:修复与家人的关系后,并不是就“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01:12:04 不必强求「完美」,而是尊重「真实」
【关注我呀】
公众号:鸟声鸟气、婊酱bitchup
鸟鸟提供一对一的在线语音咨询,为性和亲密关系助攻。请加个人微信:thanksecho(请说明来源)
积累了9年的内容在主页:biaojiangfm.typlog.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