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非常干货,嘉宾在聊天的时候旁征博引。所以在做时间轴的时候,我尽量帮大家把内容里提到的例子给找出来。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作。如果还有我没标出来的。也欢迎大家补充。
本期时光探宝人
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 程义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本期的时间轴,可能可以当作旁听笔记来用。主打一个隐藏知识点。
02:33 长江下后文明展直播回放 在南京博物院视频号的直播回放里可以找到
06:12 苏州的文献一般是宋代以后,考古上的留白还有很多。 苏州文明探源,希望发现更早的苏州或者说更完整的苏州
08:40 目前在苏州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就是我们在太湖里边,三山岛,旧石器在晚期,大约距今有1万年左右。
00:00 草鞋山遗址 有非常丰富的马家浜文化遗存
关于草鞋山遗址的历次发掘情况,大家可以去“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官方微信查阅相关文章。
09:48 2022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夷陵山西边挖了一个500平方的发掘区,这是对草鞋山遗址的低8次发掘。
10:36 草鞋山遗址拥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10:50 夷陵山东侧基本是马家浜文化地层,塘北遗址则是从崧泽文化开始
11:28 草鞋山重要的就是,1972~1973年发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三基层,马家浜、崧泽、良渚它是互相联系的,三个基层。就是说从马家浜开始,一直到良渚,这个地方都有非常发达的文化。
1973年6月,发现的草鞋山198号大墓。出土了玉琮和玉璧,确定了其为良渚时期。
M198良渚大墓,出土玉琮、玉璧等礼器,将这类过去一直被称作“三代之器”的玉器首次通过考古发掘解决了其年代归属问题。
13:00 程义所长认为,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早中期,环太湖流域的一个文化中心还在苏州。晚期去了余杭,可能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
14:30 苏州地区良渚文化以后至西周这一段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一直比较模糊,遗物属性的判断也比较笼统,只发现过零星的马桥文化时期遗迹,未见或少见马桥文化地层。塘北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堆积较厚马桥文化时期地层,出了有将近600件遗物。
16:44 相对北方青铜器,南方青铜器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返祖性。
20:00 关于“太伯奔吴”的考证,宜侯夨簋的发现,让“太伯奔吴”的考证有了转机
宜侯夨簋的铭文
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
25:23 余眜剑铭文的重大信息!告诉你“姑苏”最初的意义!
29:26 这里做个补充说明,我后来问程义所长,为什么要找扬州人,读这个字,他的回答是:
31:30 吴国国名为什么会有多种写法?
在文献中,吴国国名为句吴 、吴 。在金文中,写为“工敔”、“攻吾”、“句敔”等 [27] 。根据古代注释,句吴与于越相同,来自相同的当地语言,不是中原雅言 。学者董珊分析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作者姓名的汉字写法各异,其中还常加入一些无意义的汉字作前缀或中缀,认为汉字是被当成记音符号来使用。《史记》记载的吴国王室世系,除最早三位太伯、仲庸与季简是以周人的姓名记录,此外先祖名号,都是将汉字作为记音符号。越王的名称也有相同的现象。董珊认为,这代表吴、越与中原的语言不同,为不同语系,但在春秋晚期,学习到汉字,因此以汉字为记音符号,随后逐步融入汉字文化圈
33:30 (上述关于“姑苏”的总结)
余眜剑铭文长达75字,且铭文完整无缺,尤为关键的是 “攻(吴)王姑雠乌(于)曰:余,寿梦之子;余,之嗣弟”这一段把在吴国几位国王的关系说得很明白。令人振奋的是“工吴王”之后出现了过去未曾发现过的铭文“姑雠”二字。我们认为这两字位于王之后,余眜人名之前,其读音和姑苏非常接近,考虑到这是以北方文字记载南方读音的结果,就像铭文里的工吴均被北方记作勾吴一样,读音略有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受此剑铭文的启发,我们进一步认为诸樊剑铭中所谓“姑发”一词也是姑苏一词的对音,只是选择字符的不同。鉴于“姑雠”一词位于王之后人名之前,这个位置只可能是一个类似姓或氏之类的专有名词。南京博物院张勄先生认为鸠兹、湖熟、固城、葛城等接近姑苏读音的地名,都是吴国都城的废弃后遗痕,也于此有关。而姑苏台正是因为属于这一氏族集团,所以才冠以姑苏二字,而姑苏台所在的山也因姑苏台而得名。
——选自《说“苏”》 作者:程义
34:40 太伯到底有没有奔吴?这个传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宫崎市定“五霸皆蛮夷”
台湾王明珂《华夏与边缘》:“每一个边缘的落后民族都有一个寻找光荣的祖先,或者光荣的兄弟的过程。”
40:40 寿梦四子 兄终弟及
寿梦四子
41:40 阖闾的王位是如何来的
44:20 阖闾是春秋晚期吴国的国王,因为重用伍子胥等人,取得了西伐强楚的胜利,并在伍子胥的建议下,营建了吴国新都姑苏城(在后期文献中也称吴大城、阖闾城),即所谓的“相土作城”,一时兴盛至极。
47:42 阖闾城到底在哪儿?
一、阖闾城就是现在的姑苏古城
从目前残存的三部文献,以及唐人注释《史记》的取材来看,经过汉魏六朝江南文人的努力构建,淹没已久的吴国旧都形象已经非常完备:“阖闾时期修建”“伍子胥设计”“周回四十余里”“大小城”“八个城门”……。此后的文献,尤其是地方志书可能均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
经过文献检索,早期文献并无“阖闾城”一词,宋代《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以及《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地志均沿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吴县,吴王阖闾所都”或“阖闾城,今郡城也”。《太平寰宇记》还特别指出,“今按阖闾城,周回三十里,水陆十有二门”。从周长和城门设置看,显然这个阖闾城就是平江图所绘之平江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古城。
《平江图》全貌
二、考古发现的两个“阖闾城”
1.无锡阖闾城
阖闾城遗址是1956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无锡市和常州市交界处。遗址现存东城和西城两个小城,两城共一隔墙,两座小城的北墙已不存,南垣和隔墙皆保存较好。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最宽处约500米,原保护范围约0.5平方公里。2007-2008年,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调查和钻探。调查范围包括东城、西城、阖闾大城、闾江水系、胥山和胥山湾。钻探发现并确认了春秋晚期的城墙、城内的高台建筑、陆门和水门;阖闾大城长2100米,宽1400米,面积2.94平方公里。发现了宽34米春秋晚期的墙基和水门遗迹。同时采用物探对考古钻探的结果进行叠加验证,对城壕、水门和城内水道情况进行探测和推测。阖闾城遗址的大城、东城、西城和高台建筑的年代均为春秋晚期。阖闾大城的发现,完整地复原了文献中伍子胥造筑的阖闾城。根据阖闾城遗址的等级规模、年代布局和历史文献,发掘者初步推断阖闾城遗址为吴王阖闾的都城。这一观点迅速被无锡方面大肆宣传,并写入相关标识。该遗址入选2008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并在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闾城遗址俯瞰图
2.苏州木渎古城
2000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部通过考古调查,在灵岩山侧发现了大量的长条形土墩和长方形土墩,总长绵延数千米,并初步判断其为一处古代大型遗址。2001年春,对3处长条形土墩进行了试掘解剖,根据土墩结构和出土印纹陶片的时代,初步推测其为春秋晚期城墙。以上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探索吴都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自2009秋至2010年秋,考古队在苏州西部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木渎古城址呈不规则状,城墙大致沿盆地边缘分布。其中,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相距约6728米,城墙外侧均有护城河等水面遗存,古河道穿过城墙上的水门连通城内外。城内有小城1座,城内尚存的235处土墩包含有东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结合城址周边分布的大量两周时期聚落、墓葬、严山玉器窖藏等遗存。可以初步认定木渎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规模大,等级高。十大考古评选专家认为木渎古城的发现解开了苏州一带东周时期大量不同等级墓葬、遗址和高等级玉器窖藏所构成的聚落群的核心遗址在哪里的谜题,为春秋时期吴国都城的探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学证据。该遗址入选2010年“十大考古发现”。
木渎古城考古现场
47:44 这三个阖闾城,到底哪一个是吴国都城
简而言之,阖闾城是宋元时期对阖闾时期古城址的称呼,它有两种性质,“一种是阖闾所都之城,一种是阖闾所建之城”。无锡阖闾即为阖闾所建之城,姑苏城即为阖闾所都之城。木渎古城极有可能是诸樊南徙吴之后到阖闾徙都之前吴国的都城姑苏城所在。
51:00 从春秋城址看,有城即有墓,那么吴王墓究竟在哪里?——确实没有找到
52:00 真山大墓是唯一线索
56:00 虎丘下面没有墓,这是很清楚的。
60:00 虎丘路附近在2016年发现了三国时期的大墓,判断为孙权家族墓
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墓葬分布情况
M1平剖面图
M5平剖面图
M5发掘情况
5号墓发现了残砖,上面有“吴侯”字样
M5出土的“吴侯”铭文砖
M5所出的“建兴二年”文字砖
76:00 下一期,时光探宝人是谁呢?
-互动方式-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
可以替换 成 处男作,处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