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期讲孔庙的节目,也是《门道》第一次把一个内容放在一个全国视野里去讨论。时光探宝人是我非常尊敬的,也是很有个性,治学非常严谨的一位学者。东南大学的沈暘教授。我给了沈老10个问题,他给了我100多页的逐字稿,我们一共录制了3个半小时。我把这个专题剪辑为上中下三期。连续更新三天。可以说,如果你咬牙听完了这三期节目,你几乎可以完全列明了孔庙的发展脉络了。以后不论你走进哪一座孔庙,心里肯定是倍儿明白。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也就是上,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孔庙的系统,以及庙和学的关系。
本期时光探宝人:沈旸,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03:52 多年以前为什么把孔庙列为研究方向?沈老师说,是出于他的导师陈薇先生的高瞻远瞩。
(图片:曲阜孔庙杏坛)
杏树下,孔子讲学,开启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滥觞肇迹。
(图片:《孔子圣迹图》杏坛礼乐 孔子博物馆藏)
围绕杏坛而发展起来的纪念孔子的庙宇就是孔庙,围绕讲坛发展起来的崇拜释迦牟尼的庙宇就是寺庙,这是东方建筑的两大重要门类。
(图片:孔庙大成门。位于北京东城,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代,此照摄于清末 来源:视觉中国)
04:43 孔庙逾迈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本身是个奇迹和特殊现象。
(图片:曲阜孔庙航拍图 来源 新华社)
曲阜孔庙,是孔子死后第二年(478 B.C.)鲁哀公就着他的旧宅所立,当时仅“庙屋三间”。经春秋末到唐代,完成了因宅立庙阶段。
09:59 孔庙的研究到底怎么做?突破点又在哪里?
(图:曲阜孔庙两庑室内空间 )
有一年,在祭祀典礼之余,幽暗的两庑里沉吟,照进来的光被槅扇的格子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泛着耀眼的红,像是一群恣意游泳的鱼。
图:《太学志》所载成均馆释奠位次
沈老师的第一步就从东亚建筑文化圈的韩国开始。
(图:三处文庙外观比较)
沈老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孔庙研究需要突破的方向:
1、人的活动和孔庙空间组成及与城市的关系 2、学与庙的关系3、虽孔庙被关注度颇高,但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却无清晰的发展脉络梳理,4、城市背景的孔庙研究
17:20 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孔庙在中国古代可分为本庙与学庙两大系统。
(图:曲阜市三孔景区孔庙大成殿 来源:视觉中国)
本庙即曲阜孔庙,为孔族、孔门弟子或后世学人及当地官员共同奉祀,具祖庙性质。
(图片: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
其实,就孔氏家庙言,有南北之分,除曲阜外,尚有二者,皆在今浙江,为衢州、婺州(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乃宋、金时期南北分裂的产物,但始终未曾为各地孔氏所共宗。
18:19 学庙即历代都城及地方学校所立孔庙。都城孔庙往往与京城兴废相始终,一般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突出主体殿堂,少有附属建筑,由太学或国子监主管官员及师生奉祀,皇帝或皇太子及各级官吏亦往之致祭。地方孔庙主要由各级行政建制如府、州、县等所属学校设立,州、县单置者均为一学一庙。若以县附郭则各有不同:或是府、县分立,如清苏州府城有吴县、长洲、元和三县附郭,三县学连同苏州府学的孔庙,为一城四庙;或府、县合立,如明清西安府城有长安、咸宁二县附郭,府、县三学同立一庙;或府学单立,县学合立,如清江宁府(今南京)城有上元、江宁二县附郭,府学单立庙,而两县学同立一庙等。
19:34 书院中的孔庙是否算作学庙呢?
比较而言,书院往往为祭祀某先人或大家而作,纪念色彩较为浓厚,且学生更注重学习效果而非拘于考课;且书院孔庙不似地方官学孔庙那样具有一定的庙制,而是根据规模和性质而定,比较小的书院只建一座礼殿祭祀孔子。[i]不过,书院的官学化在宋代就已开始,入元后趋势更为明显,许多书院的修建、学田的来源都依赖政府,山长的迁转、生员的选拔也都被纳入官方系统;至明,有的地方官学与书院已难辨身份。[ii]但在大量的宋元明清的文集和方志中,二者仍是泾渭分明。
所以,这里说的是“学庙”,即都城中央官学(如太学、国子监等)和地方建制城市官学(一种简单的分辨方法即为据其名称:“行政建制名称+学”,如“苏州府学”、“上元县学”等)的孔庙。
[i] 张亚祥《江南文庙》P27。
[ii] 胡务《元代庙学——无法割舍的儒学教育链》P4-5。
21:17 关于“庙学合一”
“庙学合一”的雏形早已出现,其源头可能是曹魏时期的阙里孔庙的家庙、学校一体。再历以东晋建康(南京)国学夫子堂建立为发韧的都城庙学制的形成,地方学校立孔庙逐渐发展,经北魏地方郡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创立,北齐令地方学校皆设孔颜庙,最终定型于唐代。
21:40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i]凸显了普及地方孔庙的官方意旨。原则上百姓不得任立孔庙,且祀礼位列国家大典,亦反映了孔庙的政治权威性。
[i] 《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
(图片:唐长安太极宫孔庙位置 )
孔庙建筑于学校,明确了二者并立的不可分割,即所谓“庙学制”的真正确定和推行。孔庙是学校的信仰中心,学校是孔庙的存在依据。简言之,孔庙是中国古代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官方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场所,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23:20 孔庙的庙学布局方式和参照标准:
参照标准,“学校的主体是明伦堂,应该以明伦堂和文庙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庙学的布局形式”。如此,则中国古代孔庙的庙学布局形式主要为三种: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右庙左学。
还有五种变型。
27:50 我们发现目前有关孔庙布局的研究大多涉及现象分析,很少有专门的研究论其演变。庙学布局方式是否有制?不同方式之间是否有时代和地方的规律及特色可循?
以下表格是沈老爬梳史料做的数据总结
数据所得虽不代表全貌,但至少可窥三种庙学布局方式采用的大致概率,即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右庙左学按降序排列,且前者遥遥领先。
今人对于明以前大量的前庙后学现象,已有较为敏感的触觉,如成一农先生认为:在时人心目中,庙的地位已占据主导,如在可能是唯一仅存的宋代庙学图——《景定建康志》(又是我们南京)府学图(前庙后学)中,庙的建筑绘制非常突出,相比之下学的相关建筑则显得局促,说明了二者的地位差异。[i]
[i] 成一农《唐末至明中叶中国地方建制城市形态研究》P71。
概括而言,孔庙的庙学布局虽主要为三种,但其实并无定制,或参照都城,或因地制宜,或基于地方对尊卑表达方式的不同理解。清人对此已具真知:“其规制,各府州县大略皆同,或庙学有左右、前后不同者,则各因地便耳。”[i]
[i] 《畿辅通志》卷二十八《学校》。
综合地方孔庙的建设说明《学记》,似可寻得些许蛛丝马迹,这里说两点:(1)即庙建学与城市用地的紧张;(2)以建筑空间方位表现尊卑的参照不一。
34:55 庙学的朝向和空间进入方式
关于朝向,早期的地方孔庙建设并无太大约束,亦佐其普及是一个逐步被接受、再清晰其重要性的过程。入宋后,朝向不一的现象仍然存在,或庙学皆不南向,或庙与学朝向不一,或主体建筑朝南而大门非南向,不一而足。朝向不南面的现象,在元以后已绝少见到了。[i]
[i] 胡务《元代庙学——无法割舍的儒学教育链》P2。
既然孔庙布局概括为三种原型,孔庙或大门朝向亦尘埃落定,那么建筑空间的进入方式就变得甚为清晰了。
左庙右学与右庙左学自不待言,“庙学异门”,[i]临于正南,庙学之间经由偏门相连。前庙后学则稍微复杂,不外三种:(1)门在庙东;(2)门在庙西;(3)庙东西皆有门,但儒学主入口只占其一,另一功能不定,作为其他祠祀区(如乡贤、名宦、节孝等祠)、或教授住宅、或学生号舍等入口,并皆有偏门作为空间转换节点,可便利达于以明伦堂为首的教学区。
[i] 《全宋文》(40)P40-41韩琦《并州新修庙学记》(至和元年)。
38:00 “学门”和“庙门”的设置
左庙右学与右庙左学自不待言,“庙学异门”,[i]临于正南,庙学之间经由偏门相连。前庙后学则稍微复杂,不外三种:(1)门在庙东;(2)门在庙西;(3)庙东西皆有门,但儒学主入口只占其一,另一功能不定,作为其他祠祀区(如乡贤、名宦、节孝等祠)、或教授住宅、或学生号舍等入口,并皆有偏门作为空间转换节点,可便利达于以明伦堂为首的教学区。
[i] 《全宋文》(40)P40-41韩琦《并州新修庙学记》(至和元年)。
(图片:明地方孔庙入学空间二种)
庙门自当正对殿堂,所谓“棂星门直夫子殿,礼也”,孔庙设门尤其注重轴线的对称。
学门则略有出入:(1)前庙后学的格局导致学门必不可能正对讲堂,通常是在庙学之间的狭长空间端部设有东西向仪门,作为自儒学门始的路线终点,并转换为进入讲学区空间的起点,讲堂正前设门则不定。(2)庙学平行并置的布局中,学门之后偶有类似北方四合院第一进院落的转折空间,但较为少见。
(图片:天津文庙的牌坊及空间限定)
41:25 孔庙的空间究竟有哪些部分组成
孔庙中“庙”的部分一般包括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启圣祠(崇圣祠)、名宦祠、先贤祠等建筑;“学”的部分包括讲堂(明伦堂)、学斋、尊经阁等建筑,同时还附属有学舍、仓库、教官宿舍等;另有魁星亭、文昌阁之类的祈祝文运建筑。
以南宋《景定健康志》为例:
图片:明儒朱舜水 《学宫图说》
48:50 一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孔庙到底有什么样的建筑规制,或者它的形制?
仅就开间及屋顶形式看:(1)明地方孔庙的大成殿以五间居多,大成门或启圣祠偏重三间,三间的讲堂数量亦多于五间;(2)现存的孔庙建筑中,大多为清构遗存,五间重檐歇山和五间歇山在整体上呈现绝对优势。综合二者,明清以后地方孔庙的建筑等级颇高是为明显,相较于明,清时又在缓慢地升级。
而礼制的约束也是存在的:(1)比照于孔庙系统中的其他建筑,始终未有突破大成殿规制者,等级有别亦蕴涵于建筑之间。(2)一般来说,地方孔庙包括府、州、县三级,相应的规模和标准亦有别,府级孔庙通常比州级、县级孔庙规模大,建筑标准高,如天津府学文庙与天津县文庙东西并置,府文庙居左为上,大成殿面阔七间、覆黄琉璃瓦,而县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覆青瓦。[i]
[i] 参阅张亚祥《江南文庙》P37。
(图:哈尔滨文庙)
明以前的地方孔庙规模数据稀少,宋元之际仅检得24例。以元大都国子监的建筑数据(大成殿:长41.60米/宽24.00米/高21.76米,崇文阁:长30.30米/宽30.30米/高20.25米)作为参照,除宋时的尊经阁外,地方孔庙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模等方面,与之相比约相差1至2个数量级,至少说明孔庙规制仍是受控于城市建制等级的。
如无特别说明,图片均来自《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 (陈薇 主编 沈旸 著)
-互动方式-
豆瓣: 《门道》在豆瓣播客 欢迎大家给出豆瓣评分
小红书:门道小藏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