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自己旧账,跟大家聊聊我在过去十年中学习摄影的一些经历。
由于十年的记忆过于庞大,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大概都是那些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情。
只能说,连滚带爬到了今天,真是挺不容易的。
如果大家在收听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和好奇,欢迎在评论区提出。
封面图:Education,装置,2018年,纽约
关于「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是Tim在创作之余的一档以闲聊为主的播客栏目。 节目内容通常是无心插柳,或是节外生枝。
以及,胡说八道对于Tim来说是一种心理建设的方式。
关于Tim
Tim是一个差点就当了程序员的摄影师。现在除了个人创作之外,也涉及一些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工作,在2019年创立了miscLab影像实验室。 曾在知乎以“Timothy Wang”的名号写作,亦使用“Tianxi”署名作品。 目前出版作品有:《再见,谢谢所有的鱼》(画册),《匿名的风景》,《海拉尔真的存在吗?》 摄影作品散见于国内外美术馆与杂志。
我是天津郊区人,目前在隔壁河北省的城市工作,大学是在天津本地读的计算机。2017年底,透过偶然刷到的一档摄影播客类节目开始接触摄影,成为一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初级爱好者。
照实讲我并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安静收听播客的习惯,每天午休的两个小时是我与摄影实践(或者说附带拍照功能的闲逛)集中产生交集的时间。为了这难得的空档,我几乎每天都不吃正式的午饭、上午把电动车充满电,中午就骑着它游走在条件允许的观看范围——我所在城市的城区以内。
听您播客的行为也基本是在这个过程中并行发生的,所以有些地方因为环境的嘈杂听错听漏也在所难免。
在已经收听的内容里,有不少产生共鸣抑或亲切感的元素:比如说您说您目前常驻天津、以非纪实的方式去拍摄项目、通过地图上没有标示的小路去探寻不寻常的景观、在旅途中观看、思考和造像,以观世界的方式去碰撞和增补世界观等等,重温了我从小熟悉的于香蕉有关的边缘知识,就连微积分的通过人数也与我上学时的碰巧一致。当听到您关于开车走小路去邂逅景观的内容时,我心想您会不会也曾和我一样被某些村民围堵打劫过呢(好像您只遇到了醉汉)?后面听您自驾潮汕一带,又回忆起自己在惠州脱团半夜出发骑着共享电三轮上到某个军管区附近的山顶,回来路上因电量耗尽抛锚的经历。您说您会拿数码测试,然后用胶片正式创作,而我则是用手机测试标记,再用数码正式拍下……似乎每件事都能略作类比而又都等而下之,就好像鹏程万里和雀跃啄食之间的关系吧。我在您的讲述中感觉到一种格物致知的创作或者思考方式,又通过旅行的游走使得知行合一,这一点也是我正试图在条件允许的小范围内进行的,虽然不能广阔,也可以反反复复去深挖细节。
在对比中我明确感受到了自我在时空和思考广度与深度上的极大局限,而且您的年纪应该还要比我小上不少,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听一档播客能听出一些令人抚掌的熟悉感和一些人生轨迹投影上相似重合的片段即是贫乏日常里的大满足,夫复何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