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象康德: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厌女症患者

重新想象康德: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厌女症患者

93分钟 ·
播放数33308
·
评论数298

【主播的话】

今年是康德诞辰300年。康德是18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300年过去了,在今天谈论康德、研究康德的意义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康德的局限性?

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两位中国女性哲学学者来一起探讨:美国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也是著名康德学者Huaping Lu-Adler和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袁源。我们从普通人对康德的想象与理解聊起,谈到哲学系学者认识、走进康德的过程,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时代局限性,也讨论了学术研究中面临的霸权和挑战。节目最后,我们提出了思考:哲学在当代的角色是什么?普通人应当如何看待哲学发生的变化?

5月10日,Huaping将在上海纽约大学以《康德论公共理性与语言他者》为题进行公开演讲,欢迎大家参加。详细信息可见本期延伸。

--

🌍加入不合时宜“全球成长计划”

“全球成长计划”是一个基于不合时宜已有听众社群的付费计划。旨在通过定期的、有特定主题的线上及线下活动,来联结同类、交流知识、分享感受、锻造自我。在一个(去)全球化的时代中,重塑我们——新一代的全球华语人群——对于个体生活与社群生活的想象。在这个计划里,我们希望联结那些身处全球各地、仍然对全球化的生活方式抱有想象的朋友们,去共同寻找一种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的路径。

了解更多计划详情:www.buheshiyi.com(链接需通过外部默认浏览器,如 Safari 打开即可完成注册与支付,也可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上述网址)

--

【本期主播】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卢华萍 Huaping Lu-Adler:美国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

袁源Yuan Yuan: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本期剧透】

03:53 我们的名字从哪来?姓名意味着什么?

21:42 普通人如何理解康德?康德“伟大”吗?

26:08 作为哲学系学生,逐渐走近康德过程

37:27 如何正确看待时代局限性和历史人物所代表的世界观?

46:23 怎样处理“糟粕”与“精华”的关系?

52:35 “听”到的过程其实也是创造的过程

56:27 华人女性学者身份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68:32 面对学术霸权和主流挑战,我们该采用怎样的解法?

81:35 哲学在当代的角色是什么?哲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本期延伸】

上海纽约大学公开讲座“康德论公共理性与语言他者”

日期:2024年5月10日(周五)

时间:下午3:005:00

地点:浦东新区杨思西路567号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新校园N107

语言:英文

主讲人: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Huaping Lu-Adler

评议人: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Damian Melamedoff-Vosters、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袁源

报名方式: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本活动向校外观众免费开放)

【本期音乐】

片头制作:李其乐ins@liqillerthatsme

片头:Jean-Marc Luisada - Waltz No. 3 in A minor '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 34 No. 2

片尾:Ólafur Arnalds - 20:17

【文字】曾婉婷

【节目制作】方改则

【Logo设计】刘刘(ins:imjanuary)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YouTube@不合时宜

小红书@不合时宜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展开Show Notes
王磬
王磬
2024.5.13
置顶
代嘉宾袁源发布这条回复:「非常感谢不合时宜听友们花时间听这期节目。你们的批评和支持都给我很多养料,会持续影响我接下来的思考和行动。华萍在分享她冠夫姓的选择时,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招出其不意”——正如她开玩笑地说:“我丈夫还以为是因为我爱他呢”!她的幽默和通透都感染着我,我一时没有想到比“creative”(有创意)更恰当的词来表达我对她选择的理解和支持。有听众指出:华萍如此成功和有影响力,她不应该比别人承担起更大的反抗义务吗?这其中有种后见之明。亚裔女性在欧美面临的压迫是重叠交叉的。作为女性被看得比男人低一等。作为亚裔又被看得比白人低一等。压迫本身是一种权利分配机制。学术圈毫不例外。处在重重压迫下的亚裔女性在学术圈缺乏支持,长期被有形无形的排挤笼罩,随时可能被驱逐出局。华萍借用冠夫姓一定程度去摆脱学术圈对亚裔的排挤,是被压迫者在压迫下的权宜之计,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要反对的是压迫本身,而且压迫者对停止和改变压迫本来应该有更重的责任。我们不应苛责在重重压迫中的亚裔女性借用一种压迫逻辑(女性冠夫姓)去对抗对她个人负面影响很可能更深的另一种压迫逻辑(西方学术圈对亚裔的排斥)。华萍通过拼搏多年获得了她目前具有的相对安全又有影响力的位置。她一直都在用她的力量对抗学界对女性、亚裔和其他少数群体的排挤。华萍在澎湃对她的采访中有提及一二,欢迎感兴趣的听友移步阅读(听友HD1009710w也有提到那篇文章)。在此我也分享我和其他几位亚裔学术姐妹在她乡电台录制的一期播客节目,聊我们做”多元、平等、包容“(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倡导的一些经历。期待跟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澎湃新闻对华萍的采访 https://mp.weixin.qq.com/s/hwZveweCP-yMySHMNp4OdQ

我和其他几位亚裔学术姐妹在她乡电台聊DEI的播客节目 https://podcast.womenoverseas.com/episodes/ta-shuo-xxue-zhu-quan-02-da-po-xiang-ya-ta-zuo-w-d1fc27b7

另外,听友们(比如Ying_5Eb9)中肯地批评了我在节目中中英夹杂的问题。我深表歉意。线下活动的时候,其实我都会尽可能避免和注意,尤其当我看见台下那么多国内的朋友真诚地期待交流。我会停顿、思考,努力把脑子里的英文换成中文说出来。我的英文远不完美,我很难用英文描述我喜欢吃的菜、我喜欢的衣服款式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中文的”,但我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英文的”。这是我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割裂和两难:在英文世界中笨拙生活,在中文世界中笨拙表达。播客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录的时候你只看得见对谈的朋友,而发布后其实你面对的是广大的听友。在录的时候我“感觉”我只是在跟磬和华萍聊天——我们都是在中英文中穿梭的人——而聊的又是我天天用英文阅读、写作、教课的那些内容;聊得越自在、激动,中英夹杂就越严重。给听友们造成了不适和困难,再次致歉。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最后有听友询问书目,我看到别的听友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稍稍补充一下。首先,我推荐华萍2023年的新作Kant, Race, and Racism,对康德的种族观及其与康德哲学的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先读了这本书,再读康德的作品或别人对康德的阐释就不会再像华萍和我初学康德时那样“上当受骗”,能更警醒、批判地跟康德哲学对话。目前华萍的新书暂时还没有中文版,希望中文版在不久的将来能跟读者们见面。此外,我再推荐一下邓晓芒老师的《康德哲学讲演录》,对康德传统经典有比较全面的讲解。对康德政治哲学尤其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我在对谈中提到的Arthur Ripstein的Force and Freedom。我没有查到大陆的中译本(如果有中译本的话,欢迎其他朋友补充);只查到一本台湾的中译本:《强力与自由:康德的法哲学与政治哲学》 [加]李普斯坦, Arthur Ripstein, 毛安翼(译)。」
夏江Natsue:被播客里袁源老师的真诚打动第一次,又在回复里被打动第二次。特别理解也特别能共情老师在播客里的放松与惬意,也特别喜欢和敬佩老师此刻站出来回应的勇气。The power of genuineness will always stand. 谢谢两位老师和主播带来如此精彩而诚恳的对谈!
seeabc:听着就能发现 这是中英文夹杂的 不喜欢可以退出去别听 我觉得这集播客没什么制作的问题 做个播客而已 随缘听听 就算觉得中英文夹杂听着有烦恼 有很多讲出来的语气也太追责了
5条回复
Peddy
Peddy
2024.5.09
开头这段冠夫姓极具创造力的精彩解释,我只能拍手叫绝。
不是金克斯:这个问题的源头难道不是 歧视无夫姓/亚裔名 的系统的问题吗?
林绉:要说Creative 😜
6条回复
ying_5Eb9
ying_5Eb9
2024.5.10
袁源老师的中英夹杂的表达方式真的听得不太舒服。汉语康德研究还不错,至少每个概念都有对应的汉译。袁源却必须每次都中英夹杂,如果尊重康德说德语原文似乎更好。比如不说reason而说Vernunft,方便读者精确定位到具体概念。这种中英夹杂的表达方式只在香港学者中比较常见,而且很常见的原因是他们中文和英文似乎都达不到表达水平,就形成了中英夹杂的特色语言(当然他们的情况中文是指粤语)。公共语境中的讨论不就是为了与受众交流吗?在某个语境中就要尊重该领域的听众,这是基本常识。而且说实话,袁源老师的英语并不是什么特定单词,而完全是中英夹杂的语言习惯。谈话要说talk,交流必须communication,普世地要用universally,种族主义者是racist。如果一个学者自己都不愿用母语发言,谈何西方哲学家的语言霸权呢?如果必须用外语,完全可以做个英文访谈,好过这种中英夹杂。
ying_5Eb9:我的疑问:如果不是使用外文专业词汇—人名、地名、概念、书名…必须这样英汉夹杂吗?在国外生活时间长,尤其用外语写作,有时候可能忘记一个中文词,只记得外文词。这确实是特定人群的生活经验。但尤为不搭的是这次讨论的话题是西方学者的语言霸权和华人女学者的边缘地位,这种中英夹杂的发言方式简直有点反讽意味。袁源老师的justification、racist等等英文惯用语重复次数太多了,像口头禅一样。既然重复多遍,难道不能开口前思考一下对应的汉语再聊吗。像卢华平明显有过思考,说一个英文词都会说一下相应的汉语。中英夹杂的说话方式我只在听香港学者聊天时体验过,说粤语带粤语发音的英语单词也是香港市民的语言习惯。中英夹杂真的不如纯中文或纯英文好理解,需要很大的耐心去理解。还是希望学者能规范一下自己公众发言的语言,不要给听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5的宇宙:赞同。我非常理解和认同袁老师讲英语的原因,并且我也完全能听懂她的英语。我认为不分场合地diss人家中英夹杂确实有失公允。但在不同语境下要照顾听众,如果很多听众不具备英语能力怎么办呢?这是客观的情况。当然如果说你不在意和这部分听友的交流,那也无可厚非,只是那就是加高了交流门槛。
23条回复
这一期主播的声音好小,过于柔了,没有力气和底气的感觉,希望声音能大点哈
5的宇宙:我想说很久了😂王磬女士的声音很温柔,同时一直都软绵无力的,常常让我觉得很丧气。我不是要她改变的意思,但是有时候真的挺想听感😭
RabbitRobot:同意,而且语调是没有变化的,真的听不太清。
3条回复
没听下去了。讲了好久名字的故事...然后感觉嘉宾总在“回避”“否认”问题....
HD631515z:39:03 讲了20多分钟名字的故事解释偶有用到外文词汇的原因。以为终于要开始聊康德与种族歧视和sexist的正题了,结果又开始聊心路历程了。
paradisruino:是的就是这样!
4条回复
RobinZ
RobinZ
2024.5.09
新logo感觉缩小之后识别度有点降低了
小吓
小吓
2024.5.09
真的很喜欢袁源老师!
Rustin_X
Rustin_X
2024.5.11
不得不say 这位嘉宾的English真的say的很good
Fah兮
Fah兮
2024.5.10
听得好累。。算了算了我不配
辣椒坛子:同感!很想听懂 但基本关键词都全用英文 觉得真的没必要
我觉得这种中英夹杂已经有些过度了,虽然理解是下意识的习惯,但是这样的话中文母语者听不懂,英文母语者也听不懂,中英双语者听得很累,表达效果削弱。这让我想到热梗高速运转的机器这个案例,言语者因为患有疾病才导致语言系统的混乱,会以自己习惯的词汇替代常用词汇,她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意识不到自己说的和想的不一样,别人也听不懂。这应该是大脑机制作用的结果,但不知道双语多语者的语词混乱会不会和心理学、脑科学有联系,因为袁源是在强输出的情况下脱口而出大量混杂的词汇的,这可能值得探究。
辣椒坛子:你说的很客观也很对 反正我英语真的不好 我真的听得好累
Xiiii:有的人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书面的,而是整合进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多种语言但不会同时这样用,而有的人会。
14条回复
二冋君
二冋君
2024.5.10
55:11 第一次听到这么密集的中英夹杂😆
Olivia_Ong:有的英文用词根本就是非必要🤣 不是不能接受中英夹杂,但是一些明明有对应中文的非学术单词一直重复着用英文来表达, 听感太差了 。累死。
YQQ就不想想名字:对对对,我一直持“不同语言之间本来就没有一一对应的完美转换,所以有时候用英文表达是无奈之举”。可是这期……我的天呐,这,真的有必要吗????而且康德原文也不是英文啊,真的很难受😭
Philo_PzOe
Philo_PzOe
2024.5.09
10:31 冠夫姓的解释精彩在体现了交叉性啊……光看得见女权与否但无视对话里涉及的种族歧视现状,抨击的评论真的好无趣?
06:11 啊?为什么认为“华平”就是男孩的名字啊…
约拿与尼尼微:这类问题真的很奇怪,到底谁在分享个人的个体的经验?
陈CC_Kopj:因为她的家人,她的生存环境需要这是个“男孩的名字”,她顶着这个名字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相信了这就是“男孩的名字”。你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用第三方的视角来质疑这其中的合理性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合理的事情。
11条回复
哪有完美的人生,更没有完美的女权主义者
HD1009710w
HD1009710w
2024.5.09
看到批评言论觉得当然是对的,但也要放在具体语境下去看不是吗?嘉宾提到从小在农村长大可想是个很父权的环境到美国时女性主义也还没成为显学,人不都是有个成长的过程吗,女权主义当然有批判的一面但更有开放包容持续革新的一面
ps:不少人揪着这句话不放却忽视了教授本身在康德哲学和女性与种族交叉领域的杰出贡献在上课时大多数时间都在介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学者思想,我想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而对谈本就是比较随意的,在澎湃专访中这位思维敏捷思辨力强还富有幽默的哲学家形象跃然纸上比这里二极管思维好很多
emi_O2gB
emi_O2gB
2024.5.10
11:53 但是 你跟外国人说话会加一堆中文词 吗 你中文这么熟练也没见你加啊 笑了🤭
emi_O2gB:我不没有说这个行为不可以 只是这个解释站不住脚 这也是语言霸权的一部分吧 我们听众都是中国人啊 她们的受众也都是华文语境 他也不在乎她的受众听得懂听不懂 就强行拽英文词 但是在英文语境里她会因为他习惯了就跟一堆外国人强行拽中文词吗 双标啊
白菜菜菜子:她应该不在国内做学术 所以在说学术用语的时候不用中文思维
6条回复
按时吃
按时吃
2024.5.09
这拿着历史人物做当代道德批判的,看起来是畸形的情绪宣泄途径
条条小路:并不是只有当代人才可以被放在当代语境下讨论。如果一个历史人物对当代仍然有很强的影响力,如康德之于欧陆,孔子之于东亚。有多少人会潜移默化内化孔子的表达?就这一点就很值得拿出来讨论批判。
八才:最符合我感受的評論。下一集可以開始揭批亞里士多德,我覺得讓他上當代道德絞刑架完全不過分。
6条回复
KujoJotaro
KujoJotaro
2024.5.10
没想到聊康德的播客评论里最多的是对嘉宾对名字解释的批判😅
B-side:因为基本没聊康德,没任何实质性内容
莉莉安辣:那不是因为说太多了吗(而且听起来仿佛跟康德关系不大,毕竟主播自己也说她要把话题拉回来……)
梁哪吒
梁哪吒
2024.5.09
女性做哲学的独特之处和动人之处就在于她们真的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主流来说,就是边缘的经验)出发,去回望、反思哲学体系整体的有效性,其实这种批判力度是比深陷在体系内部的人更深刻、更激进也更彻底的。
我的妈都如此自洽了哪里还需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