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期播客的起因是我在课间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展览的海报,展览的名字叫做“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的主办方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带着好奇,我走进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观看了这个展览,很受启发,也想由此展开和科学史系的老师一起录一期播客,看看这些研究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人到底在怎样思考问题。
嘉宾
胡翌霖(左二)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学术顾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象学的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技术史
王景(左一)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策展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术部馆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博物馆学与社会工作
重点关注性别、残障、老龄化、包容性社会发展等人权与人类学议题
小标题
03:01 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长啥样?
07:28 从当年知识分子的日记读起
10:12 互联网普及了,还要博物馆干什么?
13:20 科学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3D打印吗?
17:52 很多东西流行起来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奇观“
24:22 去掉功利色彩看技术发展:要感谢那些那些真正会玩的人
29:38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也是创造力
36:29 学者的底色和学科的底色,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41:56技术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50:52 搞技术哲学的学者,是不是挑股票的眼光都特别好?
57:10 历史上既没有充分条件,也没有必要条件,只有重要条件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