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马可风:上班体制内,下班摄影师|Vol.14接触印相 Contact Sheets

接触马可风:上班体制内,下班摄影师|Vol.14

52分钟 ·
播放数2567
·
评论数33

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坐班摄影师马可风,他作为摄影师,曾登录央视官媒、也和徕卡官方合作拍过宣传片,还登上过小米影像大赛的舞台。如今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摄影爱好。

节目中,我们的讨论涵盖了他在创作过程中的追求和坚守,买徕卡的神奇经历,怎么挤出时间拍摄的方法,以及与人打交道的特殊技巧,他还是一位坚持民俗拍摄记录的创作者,非常希望前往南方拍摄各类民俗活动,如有相关线索,欢迎和他建立联系!小红书/ 微博 @马可风Marx欢迎收听。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号备注“听友群”【时间轴】

|1:25 体制内与摄影师的不同人生

|11:46 摄影,当代人交友的第三空间

|18:50 “我的第一台相机被忽悠买了徕卡”

|27:25 拍照需要“傻子”一般的善意

|33:20 “我用手机拍的民俗摄影上了央视”

|41:42 单休上班族也能摄影吗?

(▲影响马可风的重要作品:艾利克斯·韦伯Alex Webb《光之苦The suffering of light》节选)

(▲小明提及的史蒂芬·肖尔《死去的牛仔》,译文链接

【接触嘉宾】

@马可风Marx

常在海边走还不湿鞋的马可风

体制内脾气狂躁的法治人

老炮儿圈永远18岁的摄影新人

狮子座/十分理性和感性/严重精神洁癖/人格分裂

得空拍照,产物展出在小红书/ 微博 @马可风Marx

(▲马可风的作品节选)

【本期主播】

小明,前国际旅游从业者,前职业教育从业者,前摄影从业者,现法律工作者

B站/小红书@搞艺术的小明)

花盆,哈尔滨野生摄影师,消失的摄影区UP主,濒临肄业的在读博士

B站/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于花盆)

【声明】

本播客内容纯属主播个人主观观点,仅供参考。

【其他信息】

策划:孙小明

制作:于花盆

展开Show Notes
Type-D
Type-D
2024.6.24
接触印相就是我们的第三空间。
连小静
连小静
2024.6.24
29:54 好共鸣😭因为从小就很少被认可,所以总是会情不自禁的要解释,证明自己
吴晓隆
吴晓隆
2024.6.24
论如何平衡工作和兴趣!😃
来了来了
每次出门拍照有时间就会认真化妆搭配衣服,脱离上班感,为爱好留下美好瞬间
于花盆
:
仪式感max
yoolin
yoolin
2024.6.30
马老师可以关注一下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每年有较多的民俗活动,并且当地慢慢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成熟。
搞艺术的小明
:
感谢,已经发给马老师了
那随
那随
2024.6.24
从职业状态中抽离,以旁观者的方式去观察事物、切入生活,截取有趣又生动的画面,是生活最好的调剂。马老师,好样的!👍👍
马可风Marxism:么么哒那姐
谭声达
谭声达
2024.6.24
虽然我不是摄影师,我也是爱拍照的法律人📸(^_^)
于花盆
:
拍起来
03:51 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知行合一,要做到也是不易
liuliu_6
liuliu_6
2024.6.24
47:49
这个双向开关一样,快速身份的转换,想起正在看的《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三季,第七集。
克拉克森来到邻地边界准备与对方商谈合作事项,结果发现自己雇用的专属顾问查理怎么在对方的土地上,原来他也代理了对方农场。
查理越过边界,瞬间转化身份,跨入克拉克森这边想要尽力帮助降低报价,回到对面客户B那儿必须让价格不被压得太低。一人同时分饰两角,反复横跳、来回转换,又不失为双方角度认真考虑问题的样子,简直太乐了哈哈
连小静
连小静
2024.6.24
31:48 也很像!因为自己需要被认可,所以也会很认真的夸别人!但是这种行为现在也会被嘲讽为讨好型人格!也会导致有时候不想说太多!正好昨天看到papi酱邀请毛不易的一集视频,毛不易就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可是在我看来他很暖啊!所以讨好就讨好吧,能表达自己的喜欢,还能让别人感受到温度,又有什么错
Wsray
Wsray
2024.6.29
请问一下听友群在哪里啊
搞艺术的小明
:
加我们客服号jcyx2039,进群哦
liuliu_6
liuliu_6
2024.6.24
17:52
听到这段让我立马联想到王梆《贫穷的质感》第二部份“寻找同温层———英国民间观察:附近、公共和在地的造乡”中的书写。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叫“附近”的小世界里。每当我对现实感到绝望的时候,它们就像热带雨林中的金丝猴一样,从树枝上跳下来,在我的后背轻拍一下。听说20世纪60到70年代,许多北美人不满现实,抱着锅碗瓢盆跑到偏远地带,为了造出一个理想的栖息之地回归自然,建生态村,发展一种A.C. 麦金泰尔(A.C.Maclntyre)认可的社群主义,当然也没什么不好,只是路径有些非凡。如果类似的“造乡”(Placemaking)在附近就能展开,那就再好不过了。通过对地方记忆的挖掘,对社会关系的深耕,对身份认同的培育——就像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Marc Auge)所设想的那样将公共意识,这一源自敞田制时代的思想遗产秉承下来,再将自己变成一颗小行星,通过与其他行星的联结,进入民间公共领域的生态区,继而一起分享公共资源,改进公共空间,最终将附近变成“恋地之地”。
这一切,听起来很宏大,却绝非一个缔造个人里程碑的过程。对我来说,它是陌生的个体与在地建立私密关系的过程,是化解“无乡的焦虑感”的过程,是一个雨滴与溪流的汇合过程。尽管雨滴汇入溪流的运动,较之于时代的电闪雷鸣,是如此微乎其微,但我却偏爱它的微小。

作家王梆所参与的英国(附近)民间组织,公共图书馆、社区农场、食物银行、管弦乐队… 它们以公益性质,链接着附近的人和事,让生活充满了希望。

互联网中有这么一小块地方,它将我们这些原子个体从爱德华·霍普夜莺中那现代式的孤独与冷寂里抽离出,在一个叫接触印相的场域中相遇,我们交流、碰撞,链接、组合,主理人们将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于内,逐渐诞生由我们团结出的那个分子(“附近”)。
于花盆
:
谢谢这么用心的留言,感恩我们之间的连接
连小静
连小静
2024.6.24
感觉马老师的照片理性中又不缺乏浪漫,很喜欢
于花盆
:
没错!
南方_luke
南方_luke
2024.6.24
48:14 很有同感,我是手链和手环,带上这几样配饰我就是出门拍摄了,摆脱掉自己原有的身份标签。
于花盆
:
靠谱
36:45 宝丽来存在的意义
shawnling
shawnling
2024.9.03
24:28 马老师跟我一样,直接上徕卡,少走10年弯路🤣
真的被马老师激励了
对我来说破釜沉舟永远是最后唯一的选项😁
lan_xH9O
lan_xH9O
2024.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