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书来自没有拿过诺奖,但常年陪跑诺奖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在200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十五岁离家少年与一个名叫中田聪的人的经历,两个角色作两条线索来写,而且两人自始至终未曾相遇。少年化名“田村卡夫卡”,从东京中野区的家里出逃,一直到了四国的高知县;中田聪在1946年,也就是在读小学时遇到奇怪事件昏迷后丧失了记忆和读写能力,因此大半辈子碌碌无为,直到六十岁这年,有了一次奇异的经历。
《海边的卡夫卡》借用了古希腊著名的神话故事,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再现了村上文学中的主人公走出迷惘,坚持不懈寻找自我的永恒主题。 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1. 修订版介绍 00:52
2. 书籍介绍 05:48
3. 作者介绍 11:51
4. 村上为什么常年陪跑诺奖? 19:45
5. 村上作品的特点 22:02
6. 第一次阅读村上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 安妮 - 这就是第一次 32:52
- 锦鲤 - 绕不开的青春文学 34:43
- 米娅 - 语文老师的寒假书单 36:44
7. 人物分享
- 会说猫话的中田 43:32
- "You Know Nothing"的星野 48:46
- 被诅咒的田村卡夫卡 54:39
8. 书中有哪些卡夫卡元素?1:00:06
片尾曲:The Beatles - 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
这次我们读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24年4月推出的精装修订版。这一个系列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译者林少华合作的修订版本。包含目前上海译文拥有版权的一共11部长篇小说。
除了吸引人眼球的简约大气的红黑白装帧封面以外,在翻译方面,还完善了音乐、电影、品牌等信息的名称,修订了一些过时的译法,并且调整了译文的整个细节的语感。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最喜欢村上春树哪一部作品?如果你也读过这本书,也欢迎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我觉得给村上加tag的话,“奇幻”是一个避不开的词。奇幻不是科幻,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未来产物;奇幻不是梦幻,没有绕来绕去的碟中谍;奇幻亦不是魔幻,没有太多的现实映射(区别于大多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村上营造出很多奇怪的设定,如《海边的卡夫卡》的入口石,《奇鸟行状录》的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图书馆等,不胜枚举。
这些都是村上想象出来的“无脑”设定,找不到太多的逻辑。所以,给村上的另一个tag,便是“无逻辑“。这不是一个贬义词,更倾向于对他小说作品的一个轻总结:若太注重逻辑,读起来必然是云里雾里。如果有这种感觉,那就对了,这说明这本书”村上味“太冲了。
再者便是,双线叙事,这在村上的书里太常见了,除《挪》之外的绝大部分中长篇小说都是双线(《1Q84》里甚至有三线),这是他的第三个tag。
《海边的卡夫卡》无疑是”村上味“极浓的一本书。在此不去谈标题为何用卡夫卡,如何致敬卡夫卡等等,只谈作品本身。
常看村上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忧国忧民“的人。如果一个作家对自己的国家批判得越狠,他就越爱自己的国家。整本书的隐喻,无疑是在说二战对人民(不只是日本国民,还有被伤害的其他国家民众)造成的思想与心灵上的创伤。中田的失忆,也像是在隐喻军国主义对全日本国民的一种催眠,使其忘却过去。看《奇鸟行状录》之后再回看这本书,感受会更深!村上是少有的敢说真话的日本作家。相较于日本当权为了掩盖战争事实,各种篡改历史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村上都是直面批判。这也许是他能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不过我认为,村上能在中国爆火,离不开林少华的翻译。诚然,我也认同“林少华参杂太多个人想法”这个观点,读过赖明珠、施小炜后再读林少华,确实有点差距(单指内容差距,而非翻译水平)。林少华这种“不好好说话,太过于装逼”的风格,在中国市场是十分吃香,反倒是赖明珠的直白翻译、“原汁原味”村上小说,可能会扑街,因为不够有“逼格”,国人最喜欢有逼格的事情了。
村上春树陪伴了我十五年,回过头来看这位老头,真的是魅力十足!因为他,我去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去听jazz,尝试去喝威士忌,也逐渐学会品酒(当然,品的是精酿啤酒),去长跑、去旅行(很多时候都是纪录片旅行,毕竟真的旅行还得考虑荷包)。这位老头教会了我太多享受人生的路径。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这种时候,更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村上春树。他的作品跟酒是一样的,越陈越香,越品越甜。
1949年出生的他,也已76岁高龄,不知道以后还能读几本他的书,希望他能继续创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