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集:如梦,AI时代纪录片如何面对梦幻泡影/真实的游戏❓让应该被看到的看到/纪录片深度探讨诗意还是混乱
如梦:
我们在生活中的见闻觉知处皆应照见察觉一切法如梦如幻,如空花水月、龟毛兔角。离开生活事相去观如梦如幻,没有任何意义。所谓梦者,缘生法之一也。古语云:日有所思,夜形诸梦。所思即其作梦之缘也。亦有并无所思而梦者,如世俗所言之托兆。则托兆亦其入梦之缘。故为缘生之法。有缘必有因。作梦之因为何?意识(亦曰妄心)是也。若无此因,缘亦无从遇矣。
音乐:《No Burka!》/作者:Burka Band
Burka Band:“我们都穿着布卡,你认不出谁是谁。如果你想和你姐姐打招呼,那也可能是你叔叔。”2003年,一首名为《蓝色布卡》(Blue Burka)的歌曲由德国厂牌Ata Tak发行。鼓手Nargiz、贝斯手Zamina和主唱Lorna,幽灵一般藏匿在罩袍背后,组建了阿富汗第一支女子独立摇滚乐队布卡乐队(Burka Band)。2000年代,该乐队在欧洲已取得了一些人气,并且到德国巡回演出,由DJ Barbara Morgenstern混音的版本甚至成为热门金曲。她们随即被塔利班通缉,沉寂一段时间后于2010年发布了第二个MV《No Burka》,然后再次销声匿迹。2021年3月,Burka Band发布了新的作品《 I Care for You》。
不过据说她们现在安全🔐时代需要一些人站出来📌
歌词:I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我明白了他们的意思
That soap is not for cleaning,
就像肥皂不是用来清洁的
And cars are not for driving,
就像汽车不是用来驾驶的
And bodies not for hiding.
身体也不是用来遮盖的
(No burka, no!)
(拒绝罩袍!)
🎵《宇宙锋》/作者:窦唯 / 朝简 / 史依弘
音乐里很多田野采样
🎵《五元素净化咒》/作者:周毛嘉
歌词:ༀ་ཨཱ་ཧཱུྃ་ཨེ་ཡཾ་ཁཾ་རཾ་ལཾ་ཤུ་དྡྷེ་ཤུ་དྡྷེ་ཨ་ཨཱ།
读法:Om Ah Hung E Yam Kam Ram Lam Shudde Shudde Ah Ah…
Om Ah Hung 代表身语意
E 天空或空间
Yam 风
Kam 水
Ram 火
Lam 土
Shudde Shudde Ah Ah 净化净化
周毛嘉:在吟唱心咒之余,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演讲者,她出席过TedxTartu和在美国伯克利大学举办的第11届全球佛教论坛,她的演讲主要分享西藏女性如何从零星生活中学会创造力量和积极性,以及女性在藏传佛教传统中的重要性。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一起录制了五张专辑,自2015年起,开西藏疗愈主题音乐会和工作坊,足迹已遍布30多个国家的100多座城市。疫情期间攻读医学人类学硕士,研究在欧洲的藏医实践和发展等。
本期嘉宾:孙红云 纪录片导演/各大院校纪录片专业讲师
01:39 Ai 对纪录片的影响
03:43纪录片媒介代表真实性,真实性是否可靠
20:18直播也是一种纪录形态,当如此泛滥的“直播”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吗
31:40 纪录片导演的生存与坚持
59:55 紀錄片女性導演佔數一半,而商業片卻寥寥無幾
忘记的和很多补充内容:
纪录片《欢迎来到车臣》大卫·弗朗斯([瘟疫求生指南])执导,纪录片揭露了车臣对LGBTQ群体的暴行,并讲述了一群LGBTQ活动家秘密营救受害者,为他们提供安全住所以及签证援助。
面部替身(face double)
海德格尔:“真理就像那“林中空地”,是光明、黑暗、阴影共同交织的地方”
“林中空地”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哲学比喻。海德格尔晚年在《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文章中 ,提出了“林中空地”的形象化说法。他说:哲学对“林中空地”一无所知,哲学虽然谈论理性之光,但哲学却不关注存在的“林中空地”。他还说:真理就像那“林中空地”,是光明、黑暗、阴影共同交织的地方。
詹姆斯·班宁(生于1942年)是一位美国独立电影制片人和教育家。在他40年的职业生涯中,本宁拍摄了超过25部长篇电影,并在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场所放映。班宁用未经剪辑的原始影像呈现地貌的概念和风景的沉思,四十年来拍摄一直是以地名为名的展现美国不同城市和自然景观的16毫米短片。自1987年以来,他在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任教,被称为极简主义电影人。
而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山崖上、洞窟中,也有无数用刀凿錾刻而成的中国风情画卷,那就是——大足石刻。
《被遗忘的梦的洞穴》也名《忘梦洞》赫尔措格(请自行搜索作品,电影界的景观大师)
这部是赫尔措格获得授权拍摄法国南部肖维(Chauvet)洞穴的纪录片,这个洞穴是1994年经科学家偶然发现,其中发现了三万多年前的原始壁画,栩栩如生的动物仿佛昨日笔迹,那些野牛、洞狮、洞熊、长毛象等,有的物种早已经灭绝,甚至还有3D动态感受。如此神奇和神秘,让人不自然陷入到时间的梦境,一个封存在时间胶囊里的未知远古故事。是一部反映历史和风景的纪录片,影片聚焦法国南部的萧韦岩洞(ChauvetCave),捕捉下岩洞里那些精美的壁画和自然景观。赫尔措格利用3D技术,试图将观众带回3万年前的世界。
非虚构叙事,非虚构记录
自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首次使用了“documentary”这一词汇(意为“文献资料”或“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后,“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一种形态被正式命名与确立。然而,电影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关于究竟“什么是纪录片”的定义仍是一个问题。如何廓清纪录片“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问题,仍一直处于被讨论之中。其实,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就是一次大型的“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近年兴起的“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既可以满足大家深入了解真相的欲望,又能够采用叙事化的笔触,将将故事娓娓道来的一种文学体裁。总而言之,这样的创作模式结合了主观经验和真实记述,同时兼备着观看性与逻辑性。
感官纪录片, VR纪录片, 桌面纪录片,AI纪录片等
柴静《穹顶之下》
纪录片:真实,叙事,伦理
徐童《麦收》
莱妮·里芬施塔尔《奥林匹亚》Olympia
这部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纪录夏季奥运会的电影。有如英雄史诗般气势恢弘,堪称影片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有争议的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在拍摄本片时得到希特勒的全力支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可以说空前绝后。
朗西埃:“让不被看到的看到,不被听到的声音听到。”
让-吕克·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生于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高中时回到巴黎,在索邦大学获得了人类学、艺术史以及音乐史硕士学位。戈达尔的电影生涯起点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与特吕弗、侯麦、雅克里维特和夏布洛尔并称“手册派五虎将”——这些成长于战后的年轻人,分享着相似的人生,电影资料馆里度过躁动青春期,对于政治、爱情以及权威的轻蔑与不信,以及在当时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的种种幻灭虚无倾向,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将电影当作安顿身心的圣殿。
体验感具身性:在1932年的时候,弗洛伊德就讲过这么句话“我们的自我首先是要有身体的自我”。其实我们很多的潜意识的内容是以感受的形式在存在的。所谓的潜意识是朦胧的、模糊的、不可言说的。但我们后来说着说着越来越“能”了,当我们用更多的语言去描述的时候,使得我们更加脱离了身体感,脱离了身体感就意味着你离潜意识更远了,其实这是理智化。
季丹,独立纪录片作者,1996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现居住于云南。1988年赴日留学,1993年开始用Hi-8摄像机拍摄纪录片。季丹最先拍摄的题材,是东北少数民族及战后日本残留妇女;1994年至1997年,她在西藏拉孜生活,拍摄当地的藏民的影片《老人们》参展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01-2002年,她在陕北府谷县农村拍片,2002年又拍摄北京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丛峰,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先后在中国气象局和《国际先驱导报》工作。印有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谢谢我也这么认为》。
维姆·文德斯,新作《完美的日子》提名最佳国际电影,
文德斯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前三次分别是:《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Earth)以及两部数梦佳片《皮娜》(Pina)与《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也是其故事长片的首度提名。
是枝裕和:早年师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的导演,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后来职业生涯的一些基本理念。在《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一书中他谈到,死亡事件可以分为公领域的死和私领域的死,大多数的媒体只在乎私领域的死,比如自杀对家人造成的伤痛,因为这样的内容自带收视率。但他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事件的公共性、社会性。“即使是在批评什么人,最后都不会流于个人攻击,我重视的是视野要足够深广,能捕捉到产生出那种个人的社会结构。”
彼得·杰克逊《他们已不再变老》
布里恩·温斯顿在《媒介技术与社会》
媒介四定律 媒介四定律“被誉为”天鹅的绝唱“,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埃里克·麦克卢汉在1988《媒介定律》里提出了媒介四定律:提升——过时——复活——逆转。麦克卢汉指出“这四条定律是关于技术和人工制造物效应的定律。它们表现的不是一个序列的过程,而是一组同步的定律。这四个侧面从一开始就是每一种人工制造物固有的定律”。
文化他者”是他者概念的延伸,强调不同文化群体在形成自我文化身份认知和建构文化对话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缺乏“文化他者”的视野不仅不利于交流互鉴,而且不利于自我的建构与完善。
威廉•B.古迪孔斯特 (WilliamB.Gudykunst)在有关跨文化人际交往的论述中对于中国视角下的“自我”与“他者”的相关阐释:与西方世界中“个人”所代表的自由意志、情感和人格的独立个体概念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影响的儒家思想认为,“自我”由个人周围的人际关系所定义,“个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自我概念。因此,“中国人的自我也需要被他人重新认识、定义和完善”也就是说,他者视角不仅仅是独立于自我的外在视角,而且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认知。因此,跨文化传播应是一个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相结合的意义互构过程,而不是单向地输出或者工具性地进行对话,因为来自“文化他者”的视角不是外在于我们,而是对于我们建构“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和对话空间的有效输入。
孙红云《在少林》
故事梗概少林是中国禅和功夫的发源地,僧侣们以一种看似自相矛盾的方式,通过练习最致命的武术来追求佛教的和平与启蒙。这部电影观察了几位少林僧侣和塞尔维亚年轻女性人类学家的生活,她们前来进行野外工作。当今世界如此混乱,这些内部人士和外部人士能在这里找到佛教的内心平静和痛苦的结束吗?
所谓的僧和俗能在这里找到内心平静和终结痛苦吗?这成为了她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母题。很多人都在诟病少林寺商业化,孙红云也读了很多这种信息,这更激发了她的好奇心,想用镜头去纪录和呈现真实生活在那里的一些人,并不是全部。坐禅其实是枯燥的,可看性不够,没有冲突,练武的时候,人是刚性的,孙红云想探究少林寺人如何处理最刚性的练武和让人内心宁静的修禅,也就是她觉得最有魅力的那部分:禅、武、世俗与内心。孙红云本着探寻真实少林人的好奇心,拍了这部力求本真的纪录电影《在少林》。
杨天乙,原名杨荔娜,女,1972年生于吉林,少年学习舞蹈,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话剧团演员等。1996年开始纪录片工作。是中国新生代民间纪录片代表人物之一,《老头》是她的第一部纪录片。《少女与马》
陆庆屹 ,1973年出生于贵州独山县麻尾镇。16岁离开家乡到北京生活。资深北漂,做过足球运动员、酒吧歌手、出版社编辑、摄影师、矿工等多种职业,目前主要致力于摄影及影像方面的自由创作,2018年完成首部纪录长片《四个春天》。
原一男《前进吧!神军》
希望所有㊗️的纪录片创作者都能继续表达💙
文殊加持
想关注➕孙老师相关课程和讨论朋友,🉑️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