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可怜的东西PK泳者之心·女性议题的真OR伪衍意说

Vol.1可怜的东西PK泳者之心·女性议题的真OR伪

12分钟 ·
播放数33
·
评论数0

圆子:欢迎收听第一期衍意说。

圆子:我是考研失败求职碰壁回家做厂二代的野生影评人圆子。

云帆:我是以无病长寿及时行乐为人生目标的前策展人云帆。

圆子:最近在我身上,引发了一个关于生存空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展开来说是由于结婚,身份性质的改变带来了居住环境的改变。多亏了我对象,我拎包入住一个所谓的大房子。但我发现我没有因为空间上的拓展而变得快乐,反而感到不适应。比如说,我没有自己的书桌,和我对象共用一个公共区域的大办公桌。我就在想,我做女儿的时候,大多数时间独处,房子不大但空间全部属于我。当我成为妻子,房子变大了,却失去了私人性的空间,对我来说空间的可用性还大大降低了。我在这样的转变当中感受到,我迫切的需要一间所谓“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来进行一些独立创作和个人思考。

云帆:我理解你说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其实是一个对于心思细腻的女性来说进行自我表达的理想化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她个人同样也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她发现女作家极少,归根结底是当时的女性多数依附男性生存,没有独立的创作空间,于是她用文字为被压迫的女性发声。她写道“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要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同样的道理其实可以推及到各行各业的女性身上。工作能力渐渐展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我像所有的男性一样,需要一间所谓的“书房”,来进行无论是写作也好、绘画也罢,抑或是缝纫手工等等的个人创作。很有意思的是,你因为结婚感受到了这样的矛盾,那么你的对象呢?对于生存空间从未受损的男性来说,他们能否理解女人想要拥有自由的空间这点呢?

圆子:我们尝试用今年两部高举女性主义旗帜的热门电影来聊聊这个话题。一部是“石头姐”因此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奇幻爱情电影《可怜的东西》,一部是由迪士尼出品因片名翻译而被诟病连连的《泳者之心》。先说前者,影片开始,艾玛·斯通饰演的贝拉,一位明显已经成年的女性角色,穿着夸张的泡泡袖裙子,进行着比婴儿仅高阶一点的幼儿表达。贝拉与一位形象酷似弗兰肯斯坦的科学怪人医生生活在一起,医生像父亲一样看顾她,并为她找到了一位可靠的丈夫。随着贝拉的认知不断发育,她开始不满足于“家庭”这个有限的空间,于是她寻求自由。一个男人出现带她出门探险,她看到的空间发生变化,世界不再是她的创造者所谓的父亲做人体试验的房子,而是一个更广阔自由的天地。她和老鸨探讨生存哲理,和邮轮上遇见的黑人探讨贫富差距,她的表达因此突飞猛进,寄给父亲的信从简短的词汇变成完整的长句。最后,她回到了父亲做人体试验的房子变向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整个故事我认为她碰到了三个囚禁者。一是所谓的父亲,允许她结婚的前提是不离开家。二是带她探险的律师,把她关进箱子。三是她的前夫,最离谱的一位,囚禁的同时想要割掉她的女性身体器官。

云帆:从贝拉父亲的角度来说,类似囚禁的设定是合理的。影片中的父亲只是一个方便所有人接受和理解这个故事的代称,贝拉和父亲之间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的亲情。他们本质上是生产和被生产,创造和被创造,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对他来说在整个故事里,觉醒自我意识之前的贝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没有思想,具有完全的可复制性,他通过把婴儿大脑植入身体的方式复活了贝拉,赋予了贝拉全新的生命,所以父亲身上自带对于贝拉的掌控感。你提到的第二个男性,用勾引的方式从家里带走贝拉的律师。他在贝拉懵懂无知的时候用所谓的自由将她引诱走,但是也在贝拉成熟之后被抛弃。被抛弃之后歇斯底里的律师,让我想到了最近的另一部电影《坠落的审判》里的男主角。我觉得这两个部分情节的安排,比如让男性来做情感当中“疯子”的这个形象,其实是一种换位思考。我们现在会说,没有纯粹的女性,只有社会背景下造成的女性。所以当一个生理男性经历女性所经历的困境时,他自然而言也会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女人”。如果说父亲代表着对自由的掌控,律师代表着对感情的掌控,那最后一位前夫的角色就显得比较简单了,对女性身体的掌控。在他身上展现了一种复杂性。他的弱小在于想要用阉割的方式来达到最后控制贝拉的目的,但他的强大在于,他有着碾压式的社会地位,和一把枪。回归现实生活的两性关系,婚姻生活,按理说两个人是平等的,男性如果在外长期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内共享了女性的生活空间,同样的改变对于一对夫妻来说,掌握资源较少的一方获得的侵占感会更加明显。

圆子:我不知道你对《可怜的东西》里贝拉的服装有没有感到不适?有人评价《可怜的东西》是这一年在视觉上最为精致,充满巧思和冲击力的作品。影片的戏服设计师在维多利亚后期的时代背景下,运用1890年期间流行的廓形设计,使服装呈现给人一种夸张梦幻眼前一亮的感觉,至少我在看完电影之后,不适的同时产生了想穿泡泡袖的奇怪感受。

云帆:电影里反复出现的泡泡袖确实很难让人忽视。艾玛·斯通不是小女孩的幼态面貌,穿这样巨大的泡泡袖,服装和演员的结合有种怪诞的违和感。我觉得这是影片想要特意营造的效果。当你想到女孩子,你会想到什么?影片开始作为背景的薄荷绿丝绸?贯穿整部影片的女主角漂亮但不实用的裙子?一个儿童智力的女性完全无法打理的及腰长的丝绸般的头发?导演理所当然的拿来了世界公认的一个漂亮女孩子的模版,放进了这个怪诞的故事里。你觉得不舒服吗?那才是合理的。

圆子: 贝拉去做妓女这个部分我其实也产生了某种不适感。当贝拉开始阅读,开始思考,性爱就不再是最优先的东西了,她意识到了自己拥有了身体的支配权,可这个时候剧情依然安排她去做妓女,当女人们衣不蔽体站成一排,本质上女性还是成为商品,被男人观看,供男人挑选。导演表述的女性获得身体的主宰权,拥有主动获得快感的权利的表达方式居然是“逼良为娼”,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更讽刺的是影片最后,贝拉给前夫接了个羊脑子,好像是实现了对反派的报复,可实际上令贝拉沦为了男权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了继父亲之后下一任病态的造物者。

云帆:《可怜的东西》虽然网络上面的评价并不太正面,但我觉得其实是一部非常可爱的电影。它完全进行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描绘。比如父亲身患绝症去世之前和贝拉的和解,这样一个并不现实的亲情桥段;一心一意等着贝拉,哪怕贝拉出轨、做妓女都仍然选择原谅她的未婚夫;贝拉通过阅读和短暂的一眼产生的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在边做妓女的同时边去参加读书社团;以及故事的最后,爹死了,前夫废了,和未婚夫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贝拉。何尝不是一种男性视角“升官发财死老婆”的畅想呢。这种非现实的怪诞充斥着整个电影,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贝拉希望通过和嫖客的互动来了解人类。她要求这位嫖客给她讲一个童年故事,她回报以一个笑话,然后顺理成章的上床。这像是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的映射,分享回忆建立一个共同链接,然后创造一些快乐瞬间,最后上床。

只是稍微有些可惜的是,除了女主角贝拉之外,其他的女性角色虽然各有特点,但都着墨不多。另一个则是,或许是想要完成一个模式化的讽刺,一些配角带有比较典型的刻板印象,比如老太太和黑人男子的那一对组合。

圆子:回归女性议题的表达上,《可怜的东西》似乎略逊于最近杀出的热门电影《泳者之心》。后者对女性个体及群像的书写其实更直接痛快。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聚焦女性游泳运动员特鲁尼·埃德尔,讲述了她藐视男权社会的偏见与敌意,游泳横渡长达21英里的英吉利海峡的故事。值得关注的是电影的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其实是年轻女人和这片海,可引进国内却译成《泳者之心》。我个人不太理解这种去性别化的翻译,有老人与海为什么不能有女人与海,难道女人不配拥有姓名吗?

云帆:我看到有网友建议干脆翻译成老娘与海,为什么不行呢?这部女性主义爽片实至名归。影片中的男性被营造成滑稽自作聪明的对象,女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一路披荆斩棘。当特鲁尼从法国出发横穿英吉利海峡上岸,掌声篝火迎接着胜利的女王,这时候出现了一位男性,突兀地说了一句“你没有护照,不能让你入境,”这句话的回应是“你打电话问问。”这段简短的对话给人一种你也不看看老娘是谁不管不顾的爽感。

圆子:特鲁尼首次勇闯英吉利海峡的时候,她失败了。剧情安排了两位阻碍她的男性,一位是她的资助人,一位是资助人特地安排的资深男教练。前者表面支持背后使坏,后者干脆恶意给她递晕船药直接导致她首次横渡海峡失败。男人的这种恶意抱团,这种阻碍女人抛头露面以证明自己能力更强的行为,是不是恰恰证明了他们的狭隘和对女人成长的畏惧?

云帆:我感觉到《泳者之心》表露的女性自我成长,似乎包含了一种性别上的拉踩,即“贬低”男性让女性角色的光环更出彩,在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来切入女性议题。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所有电影,都有它想表达的东西,而我认为,不论想法的深浅,只要一直在进行表达,开展讨论,能够引发更多女性思考,我们就永远在前进的路上。

圆子: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必须要说的是,一些观点只是我们不值得一提的主观感受,如有冒犯,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指正,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探讨看完《可怜的东西》《泳者之心》这类的电影,你又有什么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