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影《卡罗尔》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大受好评。电影向观众描绘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两个女性如何互相吸引并最终携手走向美好结局的图景。然而原著《盐的代价》又是如何描绘两位女性这段充满欲望、互相猜忌的恋情的,原生家庭破碎的Therese最终如何反叛异性恋文化霸权,实现对自己的性取向的认同与自洽的?
“My angel," Carol said. "Flung out of space.”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盐的代价》
主播:芝麻君 豆瓣@Zen🌈
本期摘要
08:30 电影暗线的处理,Therese的独居女性凝视的摄影艺术。
16:05 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尼玛拉的精湛演技如何为电影加分?
17:27 电影是如何运用光线来表现人物情感与情节发展的?
19:05 《盐的代价》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哪里?
21:46 小说的背景与名字来源,为何叫《盐的代价》?
27:42 为什么说电影把焦点都给到了Carol,对Therese的人物刻画却显得扁平化。
29:31 玩具火车组代表的是自由,是追求。
30:58 Therese成长环境中,年长的女性如何影响她的性格养成,她如何渴望得到年长女性的关注与认可?
35:57 Therese 如何面对传统异性恋文化霸权,抵抗回归传统,回归“正常”的诱惑?
41:43 《盐的代价》如何遵循与颠覆传统女同性恋文学叙事?
43:58 Therese的恋母情结与对社会阶层更高的Carol的欲望。
45:24 结尾出现的金发女郎对Therese接纳自己的性取向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
参考资料: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盐的代价》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Lesbian” in The Price of Salt —— Dagne Ohrvik Hopland
BGM:
Opening - Carter Bur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