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请来了我的办公室对桌,人大新闻学院的张伊妍。我们身上有2个共同点,都是研究传播学的,还都追星。于是节目中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吼?对我们有所隐瞒,不知道你的小号是什么。” (八卦脸)
“就别问了。” (生无可恋脸)
在“学者”与“粉丝”两个身份之间切换观察,我们发现打榜、做数据、甚至在抖音“推销”自己的偶像,这背后是一场无声的较量——用户在不断地和平台、和算法拔河,而且彼此心照不宣。
那么,普通用户对“算法”的印象,微博、抖音等平台对“算法”的运用,与“算法”自身的性质,它们是否一致呢?当我们说算法带火了一个人时,这个人为何能成为“算选之子”?每个人都爱用的“信息茧房”概念,到底该怎么理解?
我们从学科的角度轻松地聊了一聊,希望你会喜欢。
【本期主播】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张伊妍,波士顿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shownotes】
02:04 追男团和大学老师的身份会割裂吗?
03:56 “董老师,您是有粉藉的人”
06:56 给爱豆打榜的一二事
11:39 粉丝群里流传的算法“流言”
20:39 万金油概念“信息茧房”,到底该怎么理解?
24:49 怎么把“信息茧房”变成一件好事?
31:53 算法背后,还是“人”的事
34:30 算法如乐高
36:01 创作者和算法斗智?国内外的不同
40:02 算法对内容的塑造
43:30 以郭有才为例,一个人是怎么“火”的?
49:00 “追星女勇闯抖音”
51:51 不同平台里用户不同的关注点
56:11 社群分化,会让我们这个社会缺少共识吗?
65:46 彩蛋
【背景音乐】
Em Beihold - Numb Little Bug
岩田恭明 - 馬宿
|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
编辑/小杨,音频剪辑/译丹
《董晨宇·我有一个朋友》是董晨宇×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播客,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豆瓣
兄弟播客:
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关于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
商务合作:
zhongdu@lifeweek.com.cn
但我觉得小红书的算法推荐有时候也会让我感到疲态,有种“我已经被算透了”的感觉,我感兴趣的圈子趣事、奇怪的八卦、搞笑图片,刷完明明一无所获,但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比如宝妈和童模,明明已经知道点进去会看到什么内容,看到什么回复,还是让人乐此不疲。但是我刷抖音很难连续超过一个小时,感觉人性的弱点已经被手拿把掐了。😵或许是因为我更喜欢从🍠用户视角出发的抖机灵和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