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的书和电影里面死里逃生。”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法国“左岸派”代表人物。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她也是「叛逆」的代言人,一生从未循规蹈矩,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为什么说杜拉斯的电影是她写作的延续?杜拉斯的电影和文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今年正值杜拉斯诞辰110周年,也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本期节目,《迷途:杜拉斯谈电影》的译者,文学翻译家袁筱一,和作家、书评人孙孟晋,在上图东馆与读者一同探究杜拉斯电影中的「毁灭与悲情」。
【🎤谁进馆说】
袁筱一:《迷途:杜拉斯谈电影》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法语文学教授、翻译家。研究方向为法语文学与翻译理论。著有《法国浪漫主义天才:雨果》《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等;译有法语文学作品三十余部,代表译作有《杜拉斯传》《生活在别处》等,《温柔之歌》获第十届翻译出版奖。
孙孟晋:作家、影评人、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选片人
【⏰进馆说啥】
02:33 如何看待杜拉斯的电影跟她的文学之间的关系?
11:39 从杜拉斯的影片出发,如何理解「作者电影」?
19:38 为什么说杜拉斯是一个终极的孤独主义者?
22:59 从一张缺失的照片开始:杜拉斯的「情人」到底是谁?
24:40 “我在我的书跟电影里面死里逃生。”
39:19 女性主义的问题=自由问题?作为作者,究竟拥有什么样的自由表达的权利?
43:33 【读者提问】杜拉斯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与她的女性身份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45:07【读者提问】张爱玲和杜拉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进馆看啥】
《迷途:杜拉斯谈电影》(索书号:J905.565/4954)
本书汇集了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印度之歌》为代表的14部电影手记、访谈录及3篇随笔。此前,这些文稿和访谈录难以获取,也从未发表和出版。这些文章,大部分是杜拉斯在拍摄电影时的想法,这些本应该是客观冷静的记录内容,在她的笔下,出乎意料地展现为一些梦幻般的呓语。杜拉斯一如既往用破碎、绝望但炽热的语言,展现了在电影拍摄的当时当刻,对世界、电影和写作等艺术的思考。
《情人》(索书号:I565.45/4954-85)
本书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中篇小说,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
【📖进馆说明】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十八岁时定居巴黎。自1942年开始发表小说,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杜拉斯成名。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亚的小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逐渐抹去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1955-1965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说《如歌的中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广岛之恋》等。1984年发表《情人》,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印度之歌》: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执导的奇幻片,德菲因·塞里格和迈克尔·朗斯代尔出演。该片讲述了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特的爱情经历。
《卡车》:玛格丽特·杜拉斯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由杜拉斯和影星热拉尔·德帕迪约扮演的两个角色坐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杜拉斯讲述着一部电影,电影里的女人搭上一辆卡车,与司机滔滔不绝地聊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谈话不时切换到卡车绕着巴黎行驶和停下来让女人搭顺风车的镜头。德帕迪约就是卡车司机,杜拉斯就是搭车的女人。
《情人》(电影):该片是让-雅克·阿诺、热拉尔·布拉什、玛格丽特·杜拉斯担任编剧,由让·雅克·阿诺执导,珍·玛奇、梁家辉等主演的爱情片,于1992年1月22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根据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越南的西贡,英国女学生在湄公河邂逅成年的华人富家子,两人一见钟情,感情发展迅速。但女方家长歧视华人,男方亦嫌女家贫穷,使这段恋情无疾而终。截至2024年5月31日,该片全球共计获得票房501万美元票房。1993年,该片提名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馆在哪里】
东馆: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300号/合欢路300号
淮海路馆: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
【联系馆员】
微信公众号:上海图书馆
微博:上海图书馆
小红书:上海图书馆
抖音: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