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轩尼诗道288号”,这一期是粤语节目。
我们这一期请来的是编剧/心理学家/作词人/作家/前女团成员/DJ李敏!
李敏执笔的剧本十分多元化,既写过《喜剧之王》《呆佬拜寿》《雏妓》《感动她77次》《失眠》《翠丝》等文戏,又写过《拆弹专家》《扫毒2》《海关战线》这种动作片。
这一次,李敏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创作心得,其中有一些干货,我们希望不会广东话的朋友也可以听到,尤其是一些有志于做编剧的朋友,下面的shownote会有比较详尽的文字版。
温馨提示:主播非粤语母语者,存在一定的口音问题,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正
05:27 写作的开始:三年级,原生家庭催生下的书写冲动
08:17 填词的开始:为了省钱,女子组合成员自己写词
10:09 《我不是黄蓉》的背后故事:五分钟写歌词,事先获得了金庸的许可
这首歌最神奇的地方是,我只写了五分钟,这就是我想说的,广东话的难度和普通话的容易度。因为你知道,王蓉的“王”与黄蓉的“黄”在广东话里面是很相似的。王蓉就跟我说,人家老是读错她的名字,我就说,很容易呀,我帮你写一首歌叫《我不是黄蓉》啦,这样就自然会想到关于金庸小说的东西,我记得那个时候,问过金庸先生,我跟他说,我写了一首歌叫《我不是黄蓉》,看下他有什么反应啊,要不要我给版权费,他没有,他OK。而且我跟金庸先生吃过一顿饭,他将他整套书都签名给我。那时候我先问过他,先给歌词给他看,是因为尊重人家的IP,他真的很慷慨,觉得没有什么。
这首歌只有五分钟,是因为那时候王蓉就要走了。她那时候来香港工作,好像第二天就要走了,我和王蓉一点钟约了朋友吃饭,十二点九个字(12点45分)我就去餐厅等吃饭,她还没有出来,于是我就拿了纸笔,五分钟就搞定了,我记得我还是放进信封给了王蓉。
接下来我就继续在香港,然后小朋友出生,我继续做妈咪做师奶,隔了一年半载之后,王蓉跟我说,你知不知道这首歌在内地好红,我还不信呢,后来我就知道了,真的好红,当然可能新一代没有听过啦,反正当时我还没法证实这首歌红不红,直至收版权费的时候哈哈,与以前的有很大区别,不过有些不是我收的,是公司收的。
(金庸先生本人后来有没有听过这首歌?)我想应该是有可能听到的。
14:15 九十年代至今,编剧工作环境的变化
15:01 在周星驰班底的日子:港片剧本创作的“奋斗房”时期
以前的电影业工作习惯很不同,我刚刚做编剧的时候,他们很喜欢一班人在一起头脑风暴。我入行之前,有些电影公司比如新艺城有一间“奋斗房”,就是让人像奋斗一样去谈,我和“星爷”周星驰或者谷德昭合作的时候,他们也是喜欢这样构思剧本,就是有一个黑板啊,然后将第一场写在上面,大家一起看,因为不是人人都有部电脑的,所以就用黑板写下分场,这样每天去看,大家晚上就看一些戏,然后拿来剪辑,回去再逐个逐个分场去构思,以前是这样的形式。比如《呆佬拜寿》《嫁个有钱人》《喜剧之王》那些就是这样出来的。
我们通常是下午去,晚上就跟着导演吃饭,我们叫“有大食大”,那些导演成天请我们吃饭,所以有一阵,电影业确实是有种班底的感觉,就是兄弟姐妹、师兄师姐的感觉。
(主播:那你算是星爷班底吗?)
我只跟星爷写过一部戏(《喜剧之王》),之后我的人生角色变化,结婚了,当然他也有问过我意见。
20:07 出席香港国际影视展活动,编剧竟只有一个?
21:50 一个项目吃一年?编剧真的有那么赚钱吗?
我这样讲吧,虽然不是很礼貌,但是是最容易解释的,就是海鲜价格。
就是说其实都要看你怎样做、在哪间餐厅吃海鲜,而且也要看当时你是否得令。其实你都见到了,美国编剧有编剧工会,保障都好好啦,我们其实华人社会都未曾有工会啦,所以其实美国编剧是很稳健的。但是因为串流平台(流媒体),他们变了很多,就是以前没有全球平台,他们每重播一次,编剧、演员、导演等等都可以再收一次,但是因为串流平台基本上是一个买断机制,就变成,一些编剧、演员他们都(没有再收的机会),因为串流平台你很难限制人家什么时候看,有的人一月看,有的人三月四月看,而平台收费机制又是月费,所以有一些编剧会觉得生活很艰难。
所以,我会觉得,其实做编剧或者做艺术家、歌星、艺人,你一定是有些赚得好,就是他们拍一套戏,等于我们做十世都说不定。但也有些演员其实都是普通的合约价,或者说特约价,就是有个很基本的价格。当然你问我,我都不知道多少,但是就不会令他们拍一部就可以一年不用工作了。
我觉得每一个行业都是,有些行业可能比较有一个大概的空间,比如说做老师,其实全世界的大学,大概的薪酬都很透明,就是你可以知道有一个范围,但是当然有些老师也有可能很爆,他突然拿了诺贝尔奖,他可能就出去讲学,拿很多钱。
所以我觉得,有些职业算是海鲜价,也不能说一定就是这样。
24:54 现在的年轻人,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25:53 现在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入行?
我想如果要入行呢,可能电视剧会好点。因为电影剧本就三五万字,其实一个人几个月就可以写得到,而且导演本身就可以写到。但是电视剧剧本呢,我觉得导演未必可以写完,就可能会分出来给别人写。
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其实我自己都有用这个途径,就是自己出版小说,这样的话,第一就是证实这样东西是可以出版的,第二就是你如果卖得好 ,也就证实这个故事是靠得住的。
其实日本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日本就是先漫画,慢慢之后做动画,动画OK之后就拍真人,就是他们都是买好多IP,或者将一个成功的小说改编,所以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其实就不一定要帮人做嫁衣,让人家找人做编剧,可以你自己做。我想其实内地很多小说平台,可以自己试下,你看《三体》就是一个好好的例子啊。
而且我有时候会想,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想做编剧吗?因为现在的人比较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嘛,就是将命运摆在自己手上,但是做编剧很多时候都是帮人做嫁衣裳的。
28:07 编剧,何时才能有话事权?
28:43 香港的女性编剧现状
29:24 爱情片比动作片好写吗?
31:47 整个社会的爱情观的变化,会影响到编剧的创作吗?
33:36 《海关战线》邵雅莹(林嘉欣饰):一种不多见的女性高层人物形象
我没有这个人物那么厉害,不过那天《海关战线》在香港首映的时候,我跟你说,香港的海关关长真的是女性来的,她就坐在我后边,我转过头去跟她说话,我说“本故事纯属虚构啊”。但真的是困难的,因为现在呢,除了香港社会,内地也都有很多很棒的女性,但是二三十年前呢,大部分最有权力的人都是男性,比如他们一起的时候都是焗桑拿或者打高尔夫球,这样其实就已经排除了其他性别的人。
(主播:对啊为什么不是去做facial。)是啊一起去做facial啦,以前可能有些地方会是这样,但是现在会越来越多,我自己都会有少少的潜意识,我写的女性都不是那些楚楚可怜的,他们都很少是恋爱脑,都是自己去改变命运的。比如《雏妓》里的何玉玲,阿Sa(蔡卓妍)演的,她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就和她的妈妈很不同啦,她妈妈就成天说“做女人就是这样的”,我其实真的很怕听到这句话。
我其实很开心现在的女孩子,比如说香港有些讲话比较大声的女孩会被人笑“港女”,但我觉得港女有港女的光环,就是有能力自主咯。
我看内地的电视剧,比如《三十而已》或者贾玲的《热辣滚烫》,近期的《玫瑰的故事》,你会发现女性都是自强不息很多的。
37:42写给英皇电影的女性角色:与蔡卓妍合作最多,《失眠》里的卫诗雅很特别
在英皇电影里,我与蔡卓妍的合作最多,通常我写给她的角色都是很独立自主的,甚至在《感动他77次》里还是离婚律师呢,那种看透世情的。
还有一个角色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英皇电影《失眠》,可能这部没有在内地上映,但是里面有一些慰安妇和茅山术的题材,但是里面卫诗雅演的双胞胎,因为姐姐出生早,爸爸又没有儿子,所以,姐姐就要学茅山术,但是妹妹又不用啦。我其实在讲的是心理学上的双胞胎实验,如果大家DNA一样,但是将来性格会不会一样呢,我就是玩了这个概念,就是姐姐要承担一个重担,就是女当男职,她性格就变得很沉郁,当然也是好的,稳重嘛,可靠啦,但是其实人呢,就习惯人比人,为什么妹妹不用学呢,因为她在学习的过程中炼丹,搞到自己的眼睛那样了,所以会觉得命运不公。
通过这部戏呢,我都想讲女性命运的,我自己会觉得,在历史的创伤中,是有慰安妇这种需要我们去记住的伤痕,其实我觉得很多女性,如同我刚刚讲的《七格女朋友》那样,自古以来,很多女性的创伤都来自于性侵犯,除了女性要保护自己,其实男性都要尊重和理解性侵犯对女性带来的伤害。
41:10 “77”系列里的阿Sa:银幕上少有的中国传统家庭长女形象
42:33 李敏的心理学家身份
44:38 心理学家经历,是否能够帮到创作?
46:56 编剧究竟是不是一个自由浪漫的职业
其实,一个职业而已,外面的人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你自己真的去做又是不是真的自由浪漫呢?我从来没有试过,写完一个剧本,然后大家说“好啊!正啊!你真是好有才华啊”从来没有试过这样,只是不断经历“交完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复你,然后说要改啊”这样,我没有听过“一看就知道这个剧本可以”。
48:12 甲方的“改”字,会折磨到编剧吗?
有道理的要求,是不会的,我只是希望精益求精,但是有些真的是很没有道理的,比如会说“你给我一个三角的圆形吧”。
(主播:那你听到这样的话,会生气吗?)
我现在怎么会呢,我现在EQ(情商)这么高,由他说啦,我会说,等等,然后看下他什么反应,他可能自己都不记得自己讲了什么,你也不是第一天出来工作啦是不是,有时候有些人自己讲完,隔一阵子又不说了,开始讲别的。
(主播:有些都是自相矛盾的哈哈)
是呀是呀,他们自己都有一点点人格分裂的嘛,所以不要在那个时刻,即时做出反应,等他自己沉淀一下,那隔几天,他就会讲别的啦哈哈哈哈哈。
49:16 私人小分享:情商是怎样练成的?你要知道选择的本质:好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跟大家讲一件事,说说我的情商是怎么练成的哈哈。
就不关编剧事啦,是我填词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年有一个不是很擅长中文的监制,就是一些外国回来的那种,叫我填词,我们那时候用传真机,哇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传真机,反正我就将那份歌词传真过去,我想着去喝口茶,去下洗手间。
没想到最多三分钟,这位监制的电话就来了,就说这份歌词不行,我心想,三分钟哦,这首歌都三分四十五秒啦,你要唱一次都不够时间啦,这么快?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啊,我就好吧,我再写啦,接下来我写了十个不同的版本,同一首歌啊,最终终于收货啦,他用了第一版。
我就开始发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很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是这样的。所以你要,要给他们选。我后来在心理学学到,如果你给一样东西给人选,他们是选不到的,你通常要给两三样东西给他们,他们就会很有信心地选到一样。
心理学又说,如果你给三个选择给他们,而其中两个很明显是有分别的,他们就会选得很爽,但是比如说,这个是真实个案来的,有本杂志,我打个比喻,如果我说电子版是10块一个月,实体版是20块一个月,如果电子版加实体版是20块一个月,你会怎么选呢?
(主播:当然是最后那个!)
最后那个对吧,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而且选得很爽,但是其实我列出这三个选择,其实是希望你给我20块,这一点你去超级市场也会发现,其实很多定价都是用这种心态,他们可能加个赠品,贵一点,然后你就会去选它。其实好多东西你以为有得选,其实它根本就是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把戏,令你一定选那个。我讲的是真实个案来的。
(主播:难道剧本也要写三个?)
剧本当然就不会写三个啦,我们讲的是那种心态,不过我现在在合约上都会讲明写几稿,因为我想跟你说的是,人的大部分决定是来自于比较,如果你没有东西给他们比较,其实他们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好不好,尤其是一些拍了一次拖就结婚的那些,或者一辈子只做了一份工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选对,要比较嘛。
53:35 李敏老师寄语:
各位如果有兴趣做电影的年轻人,我会觉得你们跟着你们自己的意愿,最好的故事、最好的剧本就是用你自己的人生和时间,去写一个有喜怒哀乐、有高潮、有困难但是都有一个你满意的结局的人生,这个就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可以不枉此生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