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在山东淄博,我采访了当时正经历爆红的短视频 IP《朱一旦的枯燥生活》。
故事的主角朱一旦身穿 Polo 衫、手戴劳力士,在每一集的结尾感慨:「有钱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那是个短视频刚刚抬头的时代,「朱一旦」用夸大和反讽的方式表达出喜剧效果,并借由财富、职场、和阶级这类题材,挑逗着时代的神经,并俘获大量关注和好评。
小策是《朱一旦》这个 IP 的编剧兼导演,那年他 27 岁,在淄博一家企业给当时的老板朱总打工。他的创作灵感皆源自自己「社畜」生活的体悟。我因此写下《GQ报道|朱一旦的枯燥生活》这篇特写,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的反响。
报道发布后不久,小策就离开了那份工作,并选择独立发展。并在不久之后成为 B 站百大 up 主,即这个时代,流量的代名词。
可以说,张策的故事标记了普通人能从短视频时代所获得的红利的巅峰。
从 2020 年至今,他所创作的广场往事系列 IP 是当今商业化最成功的短视频 IP 之一,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的品牌都是它的广告主。
前不久,选择独立创作的我询问了他的近况。惊讶得知,他和我一样,也在今年按下了事业的暂停键。这选择或许会让很多人费解:为什么放着光鲜的身份、稳定的收入不继续好好干?这时离开,要去做什么?
但只有我们彼此心领神会:真正的创作者,永远会有颗不安的灵魂。
这些年来,因为各自工作、生活忙碌,我们一直在互联网神交。当下,我们终于有时间、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谈心。
本期嘉宾:张策(B站:导演小策;微博:导演张小策 ) B站百大up主、短视频博主、准导演
有关本期内容,我创作了一篇文字特写《重访张策:不要呆在让你觉得安全但不快乐的地方》,欢迎搜索并关注我的公众号「卫诗婕 商业漫谈」。
本期 Shownotes:
02:54 张策:荣誉垒起围墙,你被困在了里面
05:49 选择放缓更新《广场往事》、《妇仇者联盟》等IP,愧对素人演员、大爷大妈们的期待
07:36 筹备新电影从 0 开始,「被人骂我也要干」
09:27 有时痛恨自己的悲观视角:我们的教育让我们「不敢快乐」
11:51 从离开《朱一旦》到《广场往事》爆火,张策如何做出爆款 IP ?
19:22 成为顶流背后的「魔咒」:商单诱惑下,你要不停地复制自己
20:34 「我想当一个对甲方负责的创作者,但这事很难」
24:51 新生活带来价值体系的失衡,怀念那个骑电单车的自己
27:47 「我忘了他们(小人物)了,我忘了曾经的自己了」
30:01 大部分的网红都有这个怪圈:在挣钱和创作之间挣扎、迷失
32:06 无偿拍摄 哔哩哔哩公益小学:「那几天找回了自己」
33:06 随手记录大兴机场男装店的女售货员:找回小人物的力量
35:15 《一所魔幻现实主义的足球小学》:爆火之后,「我又不敢再去了」
37:01 「我的心态太拘谨、太害怕、太自卑」
38:06 我是谁?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
38:20 与贾樟柯对谈后思考:是否只有电影这样的完整作品才留得下来?
42:54 电影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如果你没做一次,老了会遗憾
44:34 创作源自真实的表达欲,先忘记你想得到什么
45:13 内耗是创作者的本能,与其对抗不如坦然地接纳它
——————
有关主播:卫诗婕,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早年任职于《人物》、GQ报道、字节跳动。代表作:《ofo的终场战事》、《罗永浩:薛定谔的理想主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东社交十年风云:金矿、折戟、浪潮再起》、《下一站,沙特》等。作品曾获金字节奖年度新锐作者、网易非虚构文学奖年度作者、全球真实故事奖中文报道十佳。
有关「商业漫谈」:这是一档关注科技、商业、人文的访谈节目,致力于记录时代的商业史。聚焦商业趋势、伦理、竞争、价值。
「打捞时代碎片,文字对抗时间。」
我在里面听到了一个关于创作者的本质矛盾,甚至在品牌创业的过程中也会经历一模一样的心路历程。
这个本质矛盾的构成是这样的:
我们所谈的标准其实要拆分成三个层面,
A是创作欲/创作本能(背后是创作意义感)
B是创作技巧(实现手段)
C是用户反馈(背后是商业化)
在早期的快速成长阶段,是用A+B去追赶C,快速成长期的成功是这三者都在快速同时增涨,并且步伐比较一致,所以很爽。度过了快速成长期,平台期和瓶颈期必然到来,增长速度必然会变慢,可是预期和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矛盾在此时出现,体现在两个方面:
1,A,B,C的增速都放慢了,且A,B,C的增长驱动力是不同。A创作欲/创作本能再往上走非常难,并且全在自己,或者说它要靠养,靠灵感迸发。B和C的增长也很难,并且还不是一个创作者努力就能拉动的,可能需要整个行业做功才能拉动。
我听到张策内心对于A创作欲/创作本能的标准拔高了,但创作技巧和用户反馈层面可能市场的要求水平并没有走高,他觉得不好的剧本,数据反馈也很好。说明市场端的进步预期还没有那么高。
2,A,B,C在这个阶段会开始互相打架了,这个打架表面上会体现在时间精力分配的矛盾,内在会体现在A和C都可以作为创作起点,从A创作欲作为起点是从上往下,从内往外的,从C用户反馈作为创作起点是从下往上,从外往内的。那么到底选择臣服于谁?
臣服于A创作欲很苦,且是一种冒险和赌博,不确定性非常大,它有可能会跟C用户反馈脱钩,以一个创作者之力去教育和拉高整体市场的品味太难了。
有可能你的创作欲走得很超前,用户的喜好还没有走到那,你做的东西可能是给未来的人看的,你看不到它被认可的那一天。
臣服于C用户反馈也很苦,会变成重复劳动的机械动作,且要压抑住对提高A的渴望,舍弃掉花在养A上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你做的东西市场很喜欢,很赚钱,但是你内心不快乐觉得无意义。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帮忙转达给张策,我个人对于怎么打破这个本质矛盾的解法(曾经套用在梳理品牌策略上)。
我的解法是:不选择臣服于谁,而是选择做个端水大师,允许ABC三者在平台期会偶尔脱钩,但去努力创造三者重新保持一致的机会。
(黑体加粗:端水大师的关键心法是能允许一碗水偶尔是端不平的)
具体的做法是:
1,拆开三层重新尽可能量化的盘一盘对ABC分别的预期和现状
举例:激发创作欲的重要性权重是百分之多少?花在激发创作欲上的时间和精力占比是百分之多少?ABC三个层面上下一步更高的标准分别是几分?它们的参照是谁?目前的现状是几分?差距在哪里?
2,盘完之后尝试根据权重去重新分配时间精力
举例:一周7天,花几天去做激发创作欲寻找灵感的事?花几天去做满足用户反馈的事?花几天去做复盘提升技巧的事?分别怎么做?
以上,突然切实感受到了为什么在内容平台上互动权重最高的是评论,至少在我这里,能激发我讨论欲的内容确实是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