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 | “南市区”的抒情与怀旧听生活

生活在上海 | “南市区”的抒情与怀旧

72分钟 ·
播放数1887
·
评论数26

第二期“生活在上海”的节目内容围绕南市区的抒情与怀旧展开。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青年作家三三和小说家、乐评人王莫之。

南市区是一个已经消失了24年的行政区划,在维基百科中这样界定:“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并入黄浦区。”

三三和王莫之的文字里都有南市区的影子,与同样具有南市生活背景的《上海文学》编辑吴昊偶然闲聊,惊讶地发现彼此曾经的住所相去不过几百米。

在三个南市区伙伴的口中,南市区是“难写”的。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动荡的居所,弄堂里的吵闹、文庙的流动摊贩、南腔北调的杂陈全在内里。它似乎容纳了上海的逼仄与混乱,却随着区号的撤销卷入现代化大潮里,成为看不见的乡愁。如同《繁花》电视剧结尾里不时出现的东方明珠:宝总并没有忘记和汪小姐的承诺,一起到黄浦江边迎接新年的到来,只不过一个在浦东,一个在浦西——这勾起了南市区乃至上海人共同的记忆。

以下为部分精彩摘要。

09:27以农副产品为线索进行地名考古

王莫之:南市区不光有蔬菜仓库,还有冷鲜类仓库,也就是冰库。我爷爷就是冰库里面的员工,我听我的孃孃那一代人经常说,小时候有吃不完的断掉的棒冰,因为那个是冰库里面处理出来的,很便宜,比如说一根棒冰5分钱。南市区这一块有很多的路名蛮怪的,豆市街之类的,所以我想可能有一些马路名字可能就真的跟这个行当有点关系,有一些农副产品的贸易。

13:30 南市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动荡的居所

吴昊:有没有一种像“原乡”一样的情结?南市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动荡的居所,自从我有印象开始,就不断听到大人在说我们要动迁了。还有一个强烈的对照组——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日新月异,那边的大楼都是拔地而起的,它消解了这种故乡的魅力,导致你不愿意去正面或者说很整体性地去描写上海。

14:44 南市区是一个非常飘渺的地方,充满风险的、有海浪气息的地方

三三:我没有回避去写小时候生长的空间,因为南市区是一个非常飘渺的地方,一个人流量非常大的、充满风险的、有海浪气息的地方,我一时难以把握它。我为什么一直没法写上海?因为我对上海的认知和公众对上海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包括我们都会从新闻里、从茅盾的小说里感到上海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充满梦想的地方。但是生活在南市区的人也过着非常艰苦、节俭的生活,我的故乡和大家所认为的故乡是不一样的。我一直掉在这个断裂当中。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叫《霓虹灯下》,这本书里面写到很多那些刚来上海的人,他们是怎么过他们的生活的,其中有一段是写黄包车夫的,这些倒是让我非常有共鸣。

26:16“魔都”的起源

吴昊:我之前给三三推荐过横光利一写的上海,作为日本大正明治时期的重要小说家,横光利一跑到上海之后非常震惊。因为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后,自认日本已经非常“现代”了,但是上海的摩登还是给了他巨大的冲击。以他为代表的一批日本现代作家,提炼出一个非常经典的词汇——“魔都”来描绘上海,这个词一直用到现在。横光利一小说里最经典的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迷失感。

30:57现在的City Walk在产业化、神话化

王莫之:我觉得当下的City Walk现象正在逐步产业化。因为我以前在一本城市指南杂志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帮很多地方做旅游推广的小册子,后来很多City Walk都是拿我们当时做的小册子当模本来用的。我对City Walk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它现在有点产业化、神话化,有的时候我看到有些人还收费,就觉得很难接受。你付费购买88元City Walk套餐,带你到张爱玲主题线路兜一圈,不如自己去买几本张爱玲的书。

41:55文庙的地下乡愁

王莫之:文庙有一段野蛮生长期,我觉得《繁花》里讲的也是这些东西。你也可以说是“投机倒把”,也可以说是在做生意。90年代我去文庙,觉得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干。繁体字的书、港台地区的出版物印刷品最早我都是在文庙看到的,还有很多外国的报纸。后来有人告诉我,因为旁边有几座金融大厦——黄埔区最早的外贸公司,这些公司里的人订很多外国的刊物,看过了就往垃圾桶一丢,保洁阿姨收完之后就卖给文庙做旧书生意的,这些书贩子再把这些东西卖出去。在那个阶段文庙就是很“混乱”的一种状态,我说是这是一种地下的乡愁,你也可以说是亚文化,它当时非常蓬勃。

54:50油墩子为什么不如从前好吃了?

王莫之:现在连油墩子也不好吃了,因为以前那些卖小吃的阿姨,也有一些爷叔,她(他)那些手艺在那儿,萝卜丝饼也一样。现在一些新市民来做这个,你就发现味道就全变掉了,因为他可能做的是他们当地的口味,他在模仿。本质上是人变了,很多事情人变了之后那个地方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58:3403区号没有了,但故事还是要去写

吴昊:很多故事不写下来,也就没有了,就像一个行政区域一样,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它消失了,这个号码就没有了。当然,这不是一种身份上的这种自傲,或者说本地人的这种自矜,实际上卢湾和包括南市,他们都是上海进入现代之后的一个发展的主要空间,很多的人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比较遗憾,上海对于这块地方的描写还是很不够的。我看三三在我们《上海文学》上发的作家讲坛里面也就提到,她说她将尽自己的自身经验去书写承载我命运的城市,这话说的好严肃是吧?但是我觉得里面是有青年作家的使命感。

01:04:01我始终在追逐我跟不上的新的感觉

三三:1994年东方明珠建成,成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城市地标,很快又有了金茂大厦,又有了“三件套”,我们在浦西看着浦东一路变得不一样,大家会觉得这是一种很辉煌的感受。但我觉得有一点“恐怖”,就是你熟悉的那个世界又变了,它超出了你的预期,它在你的感受之上,我始终在追逐我跟不上的新感觉。

01:05:26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上海

王莫之:我人生当中有两段时间:一是90年代感觉上海每天都在变化,生活每天都在变化;之后来到的宽带(信息)时代,发觉好像全世界以前不敢想的东西现在都能看得到,有一种好像每天日新月异的感受。

展开Show Notes
在文庙的旧书摊上淘书,那种感觉,是现在网上买书,甚至是上海书展都感受不到的。那种浓浓的书的味道,无尽的好奇心,哪怕大伏天,汗如雨下去淘书,回家路上的幸福感也是满满的。
MichelleSay
MichelleSay
2024.8.16
春节时和家人一起去过城隍庙,和儿子一起聊上海南市区的历史。上海真是近现代史仍在继续的大舞台,我们都是观众也都是演员。
瑞客
瑞客
2024.11.01
声音要调一下,外放不清楚 耳机听很累
310102报道
debussy_u1s1
debussy_u1s1
2024.9.05
很想看看之前的“魔”
prototype01
prototype01
2024.8.19
38:48 虹口小汪
上海滩洗澡浮混堂
1995年,我读高中,从杨浦区的延吉西路骑自行车到南市区的海潮路,到三山会馆参观,然后又骑到刚刚平移完的气象塔,参观完下层的博物馆之后,顺着里面的螺旋楼梯,爬到气象塔的顶端,就是老早挂旗的地方。在那里俯瞰黄浦江,脑海里叶丽仪的“上海滩”就响起了。
我应该是上海少数登上过气象塔顶端的幸运儿。
wubbalubba
wubbalubba
2024.9.05
很喜欢这一期!我算是比较年轻的上海人了,所以这期视频里的很多东西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不过还记得小时候去文庙相当热闹,没想到有那么多亚文化的那么酷的元素。想请问一下,里面推荐的拍上海照片的微信公众号叫什么名字?我也想关注一下
生活月刊
:
老周望野眼
南市的住宅特色区别于黄浦卢湾最大特色是以棚户区为主,曾经有个说法是“滚地龙”。
老周望野眼 是smg的体育记者/编辑。
老西门那个商场是第八,现在是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唐嫣饰演的汪小姐住的是虹口,不在本期讨论范围内。
瑞客
瑞客
2024.11.01
要用各种外放 耳机 上线的每个APP都听一下,
章小三
章小三
2024.9.13
44:53 文庙还卖档案!我买过
章小三
章小三
2024.9.07
06:24 周浦路?不会是填浜筑路吧
很真实走心的访谈,三位都真诚表达了自己的回忆
文庙鼎盛时期,我也觉得没啥意思......喜欢淘书的才会觉得有意思吧
HD349021n
HD349021n
2024.8.27
48:46 现在人味道么了
燕子_XmS4
燕子_XmS4
2024.8.25
1:08:44 还是蛮喜欢这一期节目内容的 因为有我关注的点 整个暑假没远游所以还是挺向往那种出行十天半月的旅行,这两年随之繁花上映屏幕逐渐对上海 准确说老上海开始喜欢,看关于它的书籍 视频 像这期内容也是给我带来新听觉。
百宝熊
百宝熊
2024.8.23
小嘴儿们叭叭儿的时候,我脑子里出现一副图景:嘉宾旁边一台AI屏幕上不断出现图像,随着嘉宾的叙述不断调整着,一个场景结束又自动开一个新场景画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