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是《打工倒计时》人在哈佛系列的第二期,我有幸邀请到一位新的朋友“一我”来接受我的访谈。一我出生于中国四川中南部的一个十八线小镇,家境普通,用她自己的话总结是“24K纯小镇做题家”。她用了十年时间一步一步从小镇走到了人类知识的最高殿堂——哈佛大学。在一我的个人主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慢慢意识到哈佛录取的不仅是“我”,它录取的是“我”所代表的无数生于小镇,缺乏教育资源,求学路上充满坎坷,但依然自强不息的群体。所以我应该做的是相信哈佛的选择,成为它所期待的那个会“learn to change the world(学会改变世界)”的人,给与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带去希望与帮助。
希望一我的故事能激励到你,也欢迎各位留言说出你的感受或故事。用她的祝福与诸君共勉——“逐梦不易,但艰日终有头,你定会像鸟一样飞往你向往的山”。
02:58 我特别好奇为什么你要叫自己“一我”?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04:36 我们现在要倒回到那个moment,就是当你那天打开你的邮箱看到哈佛给你的录取时,能描述一下当时当下的情境和你的心情吗?你告诉你的朋友和父母后,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
等我去打开这个邮箱,然后我一看出现的第一个单词是congratulation,然后我整个人就开始尖叫,尖叫完了之后我马上就开始哭,然后我把我妈叫醒了,我妈就吓到以为家里有小偷了,当时就夸张到这种地步......但我妈后来又接着说了一句话,她说这个学校是不是没有那么贵......
09:44 你觉得在这么多的优秀申请人当中,为什么哈佛会选择你呢?
其实我被哈佛录了之后的好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就是why me?为什么是我?why choose me.......我觉得他选择我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显而易见——就是我身上代表的是一种多样性,也是一种包容性......我觉得第一个客观的是我会觉得我自己挺优秀的;然后我觉得还有个点,就是说我代表的是一类人,我代表是由小镇走出来,然后自强不息一步一步就往着自己的这个理想去奋斗。同时在这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一些不公平,或者是说我在这个教育中我受到的阻碍,之后我有想法就是我想带给我代表这一群人带来更多的福祉。所以我觉得我他录取的其实不仅是我,他录取的是我所代表的无数的这种小镇做题家.......
14:54 对于很多人来说,哈佛并不是必须要去的学校,为什么你啊就对哈佛如此的钟情?是什么一些机缘促成你这样的选择呢?
19:54 我可能会问一个比较Tough的问题,就是像你这样,包括有些时候我觉得我自己也算是小镇做这家——就是我来自一个五六线城市,你来自一个18线小镇,家里的资源条件其实都很普通,很难通过家庭背景去改变命运和选择的结果。那我很好奇,你觉得你自己是小镇做题家吗?
24:55 你提到的这种环境的局限性,能具体讲讲当时当下你觉得哪些方面对你来说影响最大呢? 是说经济条件还是一种世俗的观念?
32:51 你刚才提到其实你一直特别想去读博,但是你后面的这些选择似乎又没有去走这个路,你是什么一个考虑呢?因为我知道对于很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小孩,他们是有这样一种通过读博去改变命的想法,读博的话可能能去做大学老师,去做学术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体面的工作,也比较有社会地位。你这样一个想法,是在某些特殊的moment发生了一个突然的改变和转向吗?
......我从北欧回来之后(交换),我就给我导师发了一封长信,告诉他我为什么不读博了。我现在都记得我长信的最后一段话,我说:老师,我在北欧半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life is only once,就是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觉得我这一辈子我活着,应该是为了我的热爱跟自由,我不应该为了人们眼中所定义的这种优秀和成功去活。所以我很想在我的这个25岁来临之前,去探索我的热爱,去找寻真正属于我的职业,所以我后来就放弃了读博这个想法。
38:37 你后来有把你被哈佛录取的这个消息告诉他吗?
48:42 我做这个访谈的一个核心和初衷是:通过你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个来自18线小镇女孩的成长路径——一个不断自我突破,不断自我探索人生的一个过程,然后确实是实现了巨大的突破。我也想请你分享一下,你觉得对于这些跟你很像的年轻朋友们或听众们,有什么特别重要的经验或者一些learning可以分享给他们的呢?
片头曲:《起风了》吴青峰
片尾曲:《生如夏花》朴树
如果希望和主播建立联系,可加微信bonewe2004!
关于主播:

《打工倒计时》听友群:
取访谈文字稿件内容,或想认识访谈嘉宾,欢迎评论区留言或扫码进入听友群。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共创播客内容,一起聊聊关于职场/成长/告别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