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由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专业运动营养品牌「M-Action迈胜」出品-
【单集介绍】
夏日炎炎,又到了运动场旁人手一瓶运动饮料的季节。在国标 GB15266-2009中,运动饮料被定义为「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事实上,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所熟知的某脉、某东、某红只能算是维生素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型维生素饮料......并不包含钠钾等电解质补充。
这引发了我们的疑惑,到底哪种饮品或补剂才是适合运动者的选择?近两年,陡然提升知名度的电解质饮料又为何成为运动者的新宠儿,它与此前提到的饮品有何区别?
在这之外,本期节目也聊到了非运动饮品黑咖及可乐——作为健身、耐力运动的常见饮品,背后又有什么门道?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Freya和Linda两位嘉宾,聊聊市面上纷杂的「运动饮品」,以及运动补液为何如此重要,为你运动喝什么提供些科学专业思路。
【聊天的人】
楥子:『越野Talk』主播,越野跑爱好者
Freya:作为大众击剑运动员的品牌人
Linda:迈胜研发负责人
【制作团队】
越野Talk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迈胜星球
微博、小红书:@迈胜
【时间轴】
01:50 我们对运动饮料的普遍印象,运动饮料在广告中的形象
06:34 电解质饮料的标准定义及其正逐渐成为流行
09:13 能量饮料最初的使用对象是体力劳动者
13:09 同时含有水、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并非最佳选择
15:14 等渗感念的解释
16:34 可乐带来的情绪价值更大
23:29 黑咖成为正流行的“运动饮料”
28:33 不同运动类型的电解质补充策略
30:19 电解质最早运用到军事医学
33:21 电解质的定义
38:20 疾病状态下的电解质补充
41:01 生活场景中的电解质补充,长途飞行、高原、酒后等
48:15 运动中电解质缺失造成后果,抽筋的原理,运动中电解质补充建议
01:00:09 能量饮料的抗疲劳效果
电解质的作用:
- 控制肌肉的伸缩和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 帮助人体保持不多不少刚刚好的水分、以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酸碱度(所以如果单喝纯净水,补水效率是较低的,很快会被尿掉;而如果喝电解质水、甚至加一点碳水、蛋白质的话,补水效果会高效很多)
- 人的身体要维持水合。如果水合状态不好:血液变粘稠,会导致运动所需的能量和氧气无法及时足够地供给,以及各种氧化应激产物和代谢垃圾排出速度也变低了,这些都会影响运动表现
- 水更容易储存在肌肉中,所以体脂率低的人,相对体脂高的人来说,水合更好
什么情况下会流失电解质?
- 只要人在出汗就会,并不是只有剧烈运动时
- 包括心率上升、呼吸频率加快的时候(在高原地区呼吸频率增加、也会无形中脱水)
- 酒后、腹泻呕吐、发烧、长途飞机旅行、以及通过皮肤失水的情况下(如在飞机上,湿度非常低,12%左右)
如何吸收电解质比较高效?
- 等渗、高渗、低渗:等渗和低渗的液体,进入人体都会比较快,高渗就会很慢(如果汁)
电解质饮料和运动饮料一般都会做成等渗的,但含量侧重点不同
- 许多电解质饮料当中会添加少量糖分,主要是起到一个泵的作用,加速电解质进入体液
- 运动饮料中往往糖比较多
- 同样就像能量胶,主要补的是碳水,其中的电解质含量不一定够,所以光吃胶可能不够(这点和我自己的经验太吻合了!)
比赛前:不建议脱水(例如平时不喝含咖啡因饮料的人,比赛当天早上喝黑咖,就相对会有一定的脱水效果);而是应该尽可能水合,在身体里储备足够的水分,因此有些电解质冲剂,尤其是3、4个小时以上的耐力型运动,实际是建议在运动前就开始喝的(难怪我上次在日本买的一个产品上说运动前就喝,人家用的词是conditioning)
比赛时:电解质饮料要小口喝、多次喝,不要一次喝下半瓶那种,可能效果不好。
运动后:要少量多次补水、有时可能要8小时之后才能回到正常的水合状态
每个人如何安排自己的电解质补给策略:
- 自己可以找个和比赛接近的条件下测试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补水要案1.5倍计算
- 强度大、流汗多的就要多补;流汗较少的人可以少补一些
- 市面上不同的
运动中抽筋的原因:
- 本质是:以肌纤维为终点的神经电信号的传导发生了异常(中断/过度活跃)
- 所以或多或少是跟电解质紊乱是有关的
迈胜电解质浓缩液的效果为什么好?
- 它是又酸、又甜、又咸,会立刻刺激到大脑和神经信号感受器,抑制住肌肉收缩(那款液体盐丸我买了,确实是这个口感;最近朋友给了一个柠檬口味的硬糖盐丸,也是这个口感,推荐!)
短时间内提高精力、注意力的成分:
咖啡因+糖
咖啡因+牛磺酸(这个配方没有能量,会让身体透支,结束后反而可能会更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