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从《解释鸿沟》看什么是真的学问,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教与学

【开学季】从《解释鸿沟》看什么是真的学问,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教与学

114分钟 ·
播放数27362
·
评论数348

【推荐】

思想类纪录片《解释鸿沟》(腾讯视频)

【陈嘉映】

哲学家,1952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3年11月赴美留学,19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

2002年转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

2008年1月,陈嘉映转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

【聊天的人】

梵一如(小红书:@梵一如)

付宇(播客《轻刀快马》主播)

郑诗亮(播客《边角聊》、《午后偏见》主播)

【OP】

RayHan(音乐)

【剪辑】

梵一如

【出品/制作】

番薯剥壳工作室(Yakimo Studio)

展开Show Notes
四囍
四囍
2024.9.03
29:29 陈老师不仅说,“还熬着呢。”后面也说了,“你扛着你的孤独就完了”,然后他还说“我还没有完全死心。”
雏菊:我当时看完这幕真的爆哭,尤其他说我也还熬着呢。
徐徐琳达:熬着~扛着~抱持♥
5条回复
PSGLGDDF-17
PSGLGDDF-17
2024.9.04
解释鸿沟里我最感动的一段话是陈老师谈到形而上学时,说我们作为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工作,就是为那些研究人间的具体的真理的人解除后顾之忧,使那些研究自由问题的人有免于决定论的恐惧的自由。
梵一如本人
:
那段话非常有力量
懵女子
懵女子
2024.9.04
内容摘要:

01-书籍:[英] 布莱恩·麦基《思想家》;《陈嘉映著作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共七本

02-书籍:王汎森《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狗子《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空谈:关于人生的七件事》

03-书籍: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著作集之一

04-节目:许知远《十三邀》第一季第十集,嘉宾:陈嘉映

05-内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内卷VS躺平,当代年轻人路在何方,B站:BV1Et421g7Rx

06-文章:陈嘉映《救黑熊重要吗?》

07-书籍:[美]安妮·海伦·彼得森《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08-文章:,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袁新意《姜萍事件疑点分析》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5650067?utm_psn=1814701875699781632

09-书籍:[美]克里斯·贝尔《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10-播客:《打破社交媒体棱镜》:好端端的人,怎么一上网就成了喷子
梵一如本人
:
感谢课代表
某戴同学:谢谢课代表
3条回复
FaithSong
FaithSong
2024.9.04
我觉得杨天真和李诞的区别在于:前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以拿出来宣讲甚至卖课的方法论(和王潇类似),而且明显对标的是年轻“妹妹”,你会感觉这种对话是不平等的——虽然她也一直在提出自己需要改进的缺点。

李诞的着眼点和更天马行空,且不为“教”你做事儿,纯粹为了自我表达。
列策一:李诞是启发式地表达,润物细无声
梵一如本人
:
dei
3条回复
1:53:11 三位以后多聊啊 爱听
月亮星
月亮星
2024.9.03
目前看了前两集,发现陈嘉映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真的非常大,他的问题不断的回到历史性和时间性,而这两者都是现在科学主义所掩盖的东西,陈老师就像是当年海德格尔面对他的学生和同龄人一样,他的话周围人并不都听得懂,但他还是要一直说,他的问题不断地回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历史性和时间性的,所谓缸中之脑并不“存在”,现在的科学倾向于把脑子等同于自我,把自我感受到的一切都还原成脑子里的一种神经机制,但自我并不是脑子产生的,现在的科学很容易滑入这种基于生物机制的还原论当中去,说没有脑子哪来的自我?这里可以用一个科学主义者们很喜欢的实验方式来设想:如果把一个人投放到一个没人其他人也没有任何知识可以学习到的地方,甚至这个人连类似镜面的东西都看不到(他完全看不到自己完整的身体),这个人会有自我吗?显然自我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知识”,而不是大脑本身,是人在出生之后逐渐学习到的,在家庭和社会中学习到的,在看到了自己有一具完整的身体之后,才会想其他人一样用“我”来指代这个身体,而不是指代一只手或一个脑袋,甚至从社会网络层面来说,“我”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指派了一个位置,人不是在出生之后才存在的,而是在出生之前甚至还没被孕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社会位置,只等待出生之后被安放上去,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在被不断的被谈论,关于起什么名字,要买什么孩子的衣服玩具等等,这种社会位置以及自我的产生都不能且没法用一个大脑机制来解释,单独把一个脑子拿出来它不具备一个身体就没法有“自我”,一个单独的脑子也没有历史性和时间性,它并不知道我是哪来的以及有世界这回事,而我们之所以认为有心灵是因为有世界,对于一个脑子来说,如果世界不存在,“我”也不存在,如果“我”不存在,世界也就没有意义,我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这其中任意一方离了对方都会使另一方失去意义。我相信陈嘉映是在谈论这种问题,但离开了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谈论他的哲学会变得异常艰难,这也是那场谈话中很难有懂他的人
K____:1:46:50 我的感官是 艰难其实来源于没有任何推进,而不在于理解上的障碍,在科学主义者视角来看,必须说有事情都有原理(可解释性)和证据,hegel 的的任何阐述也需要回归到物理世界会当中,所以无论是陆丁,还是当中的每一个参与讨论者,都会感觉到挫败感,因为讨论了20年来,还是这些原有的争论点,还是这些没有看似没法往前推进的共识,这是学界的理解;反面是对于大众来说,就像第三集里的狗子一样,这是天生的,是自然(obvious)的,是无需解释的部分,不一定能得到什么理解的回应,这对 existentialist 还是大多数的哲学人来说,都会是这个挑战 而像你提到的科学的倾向一样,在主流高喊 code is law / scaling law 打破所有的口号,那怕 heidegger 回来也很难有回应的声音和讨论的热情,本身就是这么的不带情绪,不适合这个荷尔蒙主导的时代😵‍💫可能艰难来源于无力感
月亮星:这倒是,没有任何进步对于科学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这些人的争论在狗子眼里确实是一群大笨蛋
懵女子
懵女子
2024.9.04
笔记:
00:00:30,开场+回顾上次谈话

00:02:40,梵一如介绍《解释鸿沟》

00:05:45,付宇看《解释鸿沟》的感受

00:12:20,亮师看《解释鸿沟》的感受、陈嘉映值得这样被呈现的原因-01

00:19:30,当今的技术、古典的状态、真实的反差

00:26:40,关于陈嘉映与小姑娘的“熬着”

00:30:05,关于如何将学术化的思维转化到日常生活中、理性与感性之间碰撞-02

00:35:00,关于节目里的尴尬点

00:37:20,《解释鸿沟》中的哲学:哲学讨论与辩论比赛的差别,feat 普特南提出的“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

00:42:30,《解释鸿沟》中的哲学:如何用日常语言把道理讲清楚、至性沉思且不脱离实际的生活-03

00:45:40,《解释鸿沟》中的哲学:对感性、心智、智识的呵护-04

00:49:30,《解释鸿沟》中的哲学:离开学科背景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05

00:53:30,“谁要是来动我的猫,我是要和TA拼命”-06

00:59:10,《解释鸿沟》的意义

01:03:00,《解释鸿沟》与当下的焦虑与困惑-07,feat 成功的定义

01:10:30,《解释鸿沟》与当下的表达与说理,feat 传播学实验

01:18:20,《解释鸿沟》与现在的时代情绪-08,feat 陈嘉映的文字

01:25:45,《解释鸿沟》制作团队的小心思

01:28:55,“求真”对于当下、“这一切值得吗?”、不合时宜的必要性

01:40:20,说话与态度的重要性-09&10、与上次节目的映照

01:44:40,关于普通人生活价值

01:47:45,付宇爱《解释鸿沟》的原因

01:50:10,结尾+未来的展望
梵一如本人
:
厉害
五唔:谢谢很有帮助!有时候话题跳太快了不太反应得过来
57:50 “生活深处,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选择的东西,你跟你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如果只关心选择,不妨说,随着生命的深入,一个人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然而,生命不是一道关于选择数目的数学题。”
我也是在《十三邀》节目知道的陈嘉映老师,然后对李诞感觉的变化和梵叔差不多。突然想到许知远在某期《十三邀》结尾说的话,十三邀就像沙漠中一个小小绿洲,要建立许多类似的绿洲,抵御风暴的到来。井户端会议也算是这样一个绿洲。
梵一如本人
:
谢谢
八水
八水
2024.9.03
31:42 “天才总是成群的来”。换句话说,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的土壤一定能培养出一群天才
逗号_DKZX
逗号_DKZX
2024.9.03
昨天很遗憾没能抢到八分半上海场的门票,今天听到井户端最棒的一期,昨天的遗憾就全被消解了诶,话说郑老师太有人格魅力了,温柔地不沉默😂🤗
梵一如本人
:
可以抢“狂喜播客节”的票,我们仨都在
逗号_DKZX:哇哦🎊🎊狂喜啊🥳荣幸之至🤓
3条回复
虹家的
虹家的
2024.9.05
《解释鸿沟》这个纪录片拍得非常好,平台和制作团队非常棒,在这个时代能拍且播出这样的片子。你们的解读也很好。
sisivv
sisivv
2024.9.04
1:24:24 “这个时代只问感受,却不问感受是否有根据有道理。人们变得越来越敏感,不许伤害我的感受成为绝对命令。我们的感受并不是天然正确,感受需要和现实对峙。”
1:52:33 反正吧,该说的话也要说,温和地说,不生气,也不吵架,但是也不闭嘴。哈哈哈哈哈哈哈
猫三思
猫三思
2024.9.03
1:51:30 不得不夸番薯的艺术品味😈 这个节目真的很好值得推荐
梵一如本人
:
人家都愿意花钱投和做这样的节目了,我们必须推荐
搬个小板凳坐半天:不好意思,我是不是点不友好了,怎么撤回!🥲 我是想赞你一下的!番薯的品味真的很棒!
4条回复
张蕾蕾ZR
张蕾蕾ZR
2024.9.04
1:33:21 亮师这段说的很好
Ruiontheway
Ruiontheway
2024.9.06
1:47:51 亮师:温和而坚定地 热爱并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
小和平鸽
小和平鸽
2024.9.05
55:01 所以做学问,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研究,一定要随时随地的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在走极端。比如说,你饭碗里的第一千一百零三颗米粒更重要?还是第一千一百零七颗米粒更重要? 以及为什么第一千一百零四颗米粒没有被讨论?
57:16 这一段非常感人,过度理性的价值排序很容易磨灭人性一瞬间的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