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65.提前6年完成2030目标!中国“双碳”战略下一步走向哪?

Vol765.提前6年完成2030目标!中国“双碳”战略下一步走向哪?

10分钟 ·
播放数13
·
评论数0

“十三五”时期,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2.1%提高到15.9%,平均每年提高了0.7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显著提升,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快。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清洁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消纳成为关键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煤电核准增速放缓,为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煤电低碳化改造势在必行。

风光先行,煤电放缓

8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月-7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4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风电、太阳能装机合计达到12.1亿千瓦,提前约六年半实现2030年风电、太阳能总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的承诺。

在2020年12月的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分别为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总装机约5.3亿千瓦。

而如今,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我国已完成了2030年承诺的装机目标。

风电、太阳能装机从5.3亿千瓦增长至12.1亿千瓦,新增装机6.8亿千瓦,平均年增装机近2亿千瓦。

其中,风电装机从2020年底的2.8亿千瓦增长至2024年7月的4.7亿千瓦,增长1.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从2020年底的2.5亿千瓦增长至2024年7月的7.4亿千瓦,增长4.9亿千瓦。

风光装机目标的超前完成,意味着新能源发展来到了又一转折点。与之相反,煤电再度被按下“减速键”。

为达成“双碳”目标,近年来我国严格控制煤电项目,煤电核准审批逐渐收紧。特别是2021年以来,受环境保护要求、产能过剩以及煤价高企等因素影响,煤电装机增速显著放缓。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风电和光伏合计装机达11.8亿千瓦,中国的煤电装机约11.7亿千瓦,分别占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的38.41%、38.08%。新能源发电装机持续成为中国新增装机主体。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逐渐收紧对于煤电项目的审批。

8月20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进展分析》,分析发现2024年上半年,全国总核准煤电装机约1034.2万千瓦,比2023年上半年同比减少约79.5%。其中,今年新审批的煤电项目仍以不利于煤电发挥支撑性功能的大型机组为主,并主要来自安徽(200万千瓦)、江西(200万千瓦)、新疆(132万千瓦)等11个省份。

消纳挑战

12亿千瓦风光装机目标已达成,如何实现新能源更好地消纳正在成为行业面临的新难题。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在内的多个省份公布了光伏消纳空间预警。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70个县出现低压承载力红色区域,分布式光伏接入受限。

今年以来,为实现“双碳”目标,确保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与合理利用,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予以协调解决。

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规划了一批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提出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高新能源并网性能,加强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发挥电力市场机制作用,资源较好地区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可放宽至90%。

其中,对500千伏及以上配套电网项目,每年组织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内项目调整,并为国家布局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开辟纳规“绿色通道”,加快推动一批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纳规。

同时,还要重点推动一批配套电网项目建设。今年,川渝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张家口坝上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30余个新能源配套电网重点项目预计将投产,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工程、茂湛500千伏网架完善工程等30余个新能源配套电网重点项目开工。

《通知》明确,强化调节资源效果评估认定,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效果、各类储能设施调节性能、负荷侧调节资源参与系统调节规模和置信度的综合评估。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了“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计划在未来3年开展9项专项行动,其中与新能源发展直接相关的包括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智能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和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希望以此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配置、调控能力。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就“能源转型将强化哪些能力建设”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深化能源改革、强化能源监管等工作。

其中,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持续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培育绿电绿证市场。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同时,要加强能源重大规划、清洁能源项目实施情况监管,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调节性电源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能源转型重大政策能够落地见效。加强市场交易、价格机制、信息披露等监管力度,确保新能源参与市场的规则能够有效执行。

煤电低碳化

尽管煤电核准增速放缓,但煤电在电力安全保障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清洁能源比例的不断提高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将成为未来煤电发展的重要方向。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改环资〔2024〕894号),提出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到2027年,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

《行动方案》提出在具备长期稳定可获得生物质资源的地区,综合考虑生物质资源供应、煤电机组运行安全要求、灵活性调节需要、运行效率保障和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实施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要求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能力,显著降低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

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两种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方式。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实施燃煤机组掺烧绿氨发电,替代部分燃煤,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采用化学法、吸附法、膜法等技术,分离捕集燃煤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压力、温度调节等方式实现二氧化碳再生并提纯压缩,推广应用二氧化碳高效驱油等地质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化工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低碳化改造已经不再是煤电企业的选修课,而是不得不做好的必修课。这项工作时间紧迫、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