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高欢(496年~547年),鲜卑名贺六浑,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前秦征东参军高泰玄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父。
高欢容貌俊美,文武双全。原本出身于怀朔镇兵户之家,后参加杜洛周、葛荣的起义军。后叛降尔朱荣,成为尔朱荣的亲信都督。尔朱荣死后,高欢积极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官拜第三领民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高欢起兵于信都,带兵攻入洛阳,拥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高欢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自领大丞相,封爵渤海王,控制朝政大权。
【主播】
恶霸波、张小娘
【后期制作】
恶霸波
【公众号】
柳南故事
【进群方式】
13521785295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从另一个视角重新看历史
70分钟 ·
11368
·42
辛涅
2024.9.22
8
00:55 小娘又回来了😁
26:05 高欢是一个如同北魏改制汉化时期孝文帝一样的矛盾角色,高欢是汉人但文化上却鲜卑化,而孝文帝本身是鲜卑人但文化上却汉化。高欢的主要政治势力构成是大量的鲜卑文化群体,可是统治地区确实广大的河南中原文化区也即汉家,他想要篡位后稳固政权,必须要笼络鲜卑族群与汉家群体,但哪一方都不好偏袒,军事上鲜卑为主,而治国理政汉家为主,二者缺一不可,随着高欢的统治延续,在高家后续子弟的统治中,反倒还是汉家居上。在众多研究中表明西魏北周的汉化礼制礼仪典籍都不如东魏北齐的要繁复,这也是为什么承载西魏北周的隋唐的统治者,大多沿用鲜卑名称和鲜卑府兵制度,也是这个时期的民族混合文化融合造就了唐朝的相对开放、胡汉一体的包容局面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隋朝大量修改北魏时期的鲜卑文化遗留,统治者觉得自身的文化正统地位不足,需要在典制仪式上争夺正统话语权,这是政治的表达一以贯之
1:01:56 羅新老師應該也看過黃永年先生的《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裡面也提到了這個關鍵點,也就是記載的東魏北齊高氏家族的女性權力者,婁昭君婁氏,她為什麼在有孫子的情況下,殺了直系親孫子,而立了剩下的兒子們上位,在漢人史官記載中就說是太后被小人蠱惑,但黃永年先生就提出 婁昭君婁氏與高氏家族一樣,都是鮮卑化很深的,與近侍言談都是鮮卑語,而漢家記載的蠱惑太后的士大夫是地道的河南河洛地區漢人,全然不通鮮卑語,如何蠱惑。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又讓我想到有名的東魏大將 斛律金唱的敕勒歌,也應該是用鮮卑語來演唱的,為什麼此事反而漢家史官能清晰地記載下來呢?政治表達都是貫穿其中的
"我有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也?"这个对话,为什么从司马光到田老师、罗老师再到恶霸波,都认为不合理、必须要改啊?
--从这个叙述看,拓跋绍是谎称奉诏书,把大臣们集合在端门之前。群臣奉诏来端门时,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跟大家说,我有爹,我有哥,你们听谁的?这么问,不是很正常吗?而且,也很有必要的。
--这个因用汉文记载所产生的疑问,实际上对人家鲜卑人来说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鲜卑等民族的语言中,很大可能有一个词是专门指代“叔叔哥哥们”的吧。毕竟,以匈奴等民族新单于继承老单于其他妻子的习俗而论,这些被继承的妻子此前所生的儿子,到底是叔伯还是兄弟,从汉文化视角,真是难定义啊。
--从这个叙述看,拓跋绍是谎称奉诏书,把大臣们集合在端门之前。群臣奉诏来端门时,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跟大家说,我有爹,我有哥,你们听谁的?这么问,不是很正常吗?而且,也很有必要的。
--这个因用汉文记载所产生的疑问,实际上对人家鲜卑人来说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鲜卑等民族的语言中,很大可能有一个词是专门指代“叔叔哥哥们”的吧。毕竟,以匈奴等民族新单于继承老单于其他妻子的习俗而论,这些被继承的妻子此前所生的儿子,到底是叔伯还是兄弟,从汉文化视角,真是难定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