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智人之上》:没有AI,寻找意义也是每个人的必解题 | 串台《知本论》晚点聊 LateTalk

83: 《智人之上》:没有AI,寻找意义也是每个人的必解题 | 串台《知本论》

76分钟 ·
播放数5981
·
评论数28

与人类学者袁长庚聊“文科生”赫拉利的技术观察。大历史下,也可寻找小空间。

封面:一战中的英雄军鸽谢尔·阿米(Cher Ami)。赫拉利用阿米的例子说明了故事和人造符号如何深入人心,甚至改变了当事人的记忆。

这是一期串台节目,感谢中信出版旗下中信书院的播客《知本论》的邀请,我和知本论主播孙冰洁,一起与人类学家袁长庚聊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智人之上》。

袁长庚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和云南大学。他从自己的角度简单总结了这本书和赫拉利的写作与论证思路。赫拉利擅长“大历史”写作,甚至被批评立论先行,这被学院派的研究者警惕,但他的洞察和担忧常常直击要害。

在《智人之上》这本新书中,赫拉利提出的问题是:人类要如何应对信息网络里人工智能这个空前强大的新变量?我们如何避免人工智能的失控?

在这次对谈的开端,赫拉利抛出的问题仿佛是无解的,他在《智人之上》的结尾提出了一个设想:提前构建一个有制衡机制的信息网络;这有些书生意气,缺少执行路径。

而随着对话深入,我们更多聊了个人可以做什么,袁老师对身边学生、年轻一代的观察,他从深圳到云南的新生活和感受,都给了我们书之外的更多联想和启发。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哪怕没有新的 AI 技术,寻找意义也是每个现代人都要解的一道题。这与我们的上期播客《人活着有啥意思》形成了有趣的互文。

研究近代军事史出身的赫拉利是一个“文科生”,人文学者的技术评论会不着边际吗?也许恰恰是跳出学科分类抽屉的赫拉利,会有更锋利的目光。归根结底,技术总与人相关。

《知本论》已上线《智人之上》的电子有声书,可点击链接:www.xiaoyuzhoufm.com

此次串台中,《知本论》的节目直接从延展讨论部分开始,《晚点聊》这期也放了更多有关《智人之上》书籍本身的介绍和讨论。

时间线传送:
·《智人之上》,一部信息简史
02:47 《智人之上》的三段论:赫拉利对人类信息网络的观察+当 AI 新变量进入信息网络+警示与提醒
12:45 人文学科出身,但赫拉利有立场谈技术和 AI
17:23 赫拉利是一个“跳出抽屉”(学科分工)的人
21:02 科学家的天真:可能过于简单地理解了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身边的信息观:天真的 VS 民粹的
23:36 身边的“天真信息观”:更多的信息,反而带来了更低的信息素养
28:26 “不反思”也许才是自在状态,信息里存在错误、盲目是人性使然
31:10 “民粹信息观”和“天真信息观”的一体两面
36:41 赫拉利也许夸大了 AI 的能力,但即使没有 AI 进化,新技术对信息网络的影响已是一个真实命题
40:42 韩国换脸事件、东欧小镇女孩的遭遇,事情为何难办

·哪怕没有人工智能,找到意义也是一个挑战
44:58 担忧“被取代”,本质是现代性之后难寻意义感
47:51 用工作来建构意义和“我是谁”的认同,这不是历史常态
51:56 种咖啡、种大米,重新建立身体与世界的连接?
55:31 一场“假葬礼”,如何让学生选定了工作 offer
58:23 不要轻易让渡权利,妙鸭的风波
59:47 沉溺“社交网络”,这也许是阶段性现象
01:05:29 从云南到深圳,云南人身体里有另一个闹钟
01:12:27 技术快速变化,我们可以做什么“日课”

相关链接:
《知本论》此前已经与人大新闻系教授刘海龙,和复旦国际关系学者包刚升,从信息和大国竞争等角度聊了《智人之上》。大家如果对这本书和它讨论的议题有更多兴趣,可听相关节目,补充更多视角:

关于“意义感”的更多讨论:
晚点聊 LateTalk-e82:人活着有啥意思

关于 “AI 威胁论”的更多讨论:
晚点聊 LateTalk-e71:对谈港大计算机系主任马毅:如果相信只靠 Scailing Laws 就能实现 AGI,你该改行了

登场人物:
袁长庚,人类学者。
孙冰洁,知本论主播。
程曼祺,晚点科技报道负责人。即刻:程曼祺_火柴Q

剪辑:甜食

展开Show Notes
曼祺_MatchQ
曼祺_MatchQ
2024.10.10
本期是《晚点聊》和《知本论》的串台,我和知本论主播孙冰洁一起与人类学者袁长庚聊了赫拉利的新书《智人之上》。

研究近代军事史出身的赫拉利是一个“文科生”。有人觉得人文学者的技术评论不着边际,比如会夸大当前 AI 的威力。(关于 AI 威胁论的讨论,感兴趣可听《晚点聊》的 《ep71:对谈香港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马毅》,他鲜明反对 AI 威胁论。)

但也许,恰恰是跳出学科分类抽屉的赫拉利,有更锋利的的目光。他的很多关切,即使没有 AI、没有大模型,依然成立,依然能解释我们的生活。而应对技术风险的方法,也不仅在本书结尾面向顶层决策者的呼吁,它也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之中。归根结底,技术总与人相关。

袁老师谈了很多大历史下的小空间,咖啡、大米、云南人的“另一个闹钟”,文字止步之时,口腹之欲来到更前台。这是赫拉利说的故事与文件的“信息”网络之外的角落。

(btw,有意思的一点是,袁老师此前曾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他说他之前的理工科教授同事们,反而没太多时间看《智人之上》这类书,也不太关心这类技术评论和担忧,因为真的太忙了。这是普遍现象吗?🥲
听了两遍 相当有启发的对话 感谢
janeite
janeite
8天前
题目就深得我心,文理科思路对比,对黑暗森林的态度,警惕单一叙事解释世界,都说到心坎上了。这样的话语因为不够极端,总显得不够铿锵,缺乏影响力,但我很喜欢这种温柔的坚持。
今天看了 Anthtopic CEO 本周发的一篇长文,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他过去主要讲 AGI 的风险面,这篇文章里是积极面,有一些激进、乐观的判断,涉及生命科学(寿命翻倍、治愈心理疾病)、经济发展、消除贫穷,其中最后一点和这期讨论的主题不谋而合,“Work and meaning”——“but with AI’s doing everything, how will humans have meaning? For that matter, how will they survive economically?”.
I think this ques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others.他的大致观点是,文明会再一次应对重大的经济转型。过去狩猎、采集社会的人也不会理解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们的生活毫无目的。但历史上,人类协作逐渐和技术发展相互发生。这个过程也可能有挫折和风险,比如反乌托邦的出现。这也是赫拉利担心的未来。
分享原文链接:https://darioamodei.com/machines-of-loving-grace#5-work-and-meaning
1:11:25 构建附近
我觉得最简单的“日课” 做家务。亲测有用
欧阳墨鱼
欧阳墨鱼
2024.10.10
你们的timeline比隔壁台详细,听你们的好了🤣🤣
曼祺_MatchQ
:
《知本论》之前已经发了系列关于《智人之上》的讨论,所以开头是从延展讨论开始的。《晚点聊》这期前面有些书本身的介绍,整体音频更长一点。
secretguardian
secretguardian
2024.10.10
29:39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大雾
HD454354x
HD454354x
3天前
54:00 太真实了,我真的和我们老师讨论这个。
我们老师好嫌弃我啊,那个时候哪有什么人跟我讲这些大道理。
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不学习就去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看你学不学。
其实我想现在年轻人相对来讲物质上不那么贫瘠了,但是精神上的不安,意义上贫乏就凸显出来了。
但是我很喜欢这个老师,很务实哈哈哈哈哈哈。虽然是老师但是真的和我性格有一点互补😂😂😂
Priscilla_26
Priscilla_26
2024.10.11
38:05 想起《失明症漫记》
Priscilla_26
Priscilla_26
2024.10.11
18:24 跳出抽屉的人,喜欢这个说法
闫小行
闫小行
2024.10.11
26:06 意外才是真正或者有效的信息
Mushi007
Mushi007
2024.10.10
废话连篇
独步91
独步91
2024.10.10
跑步让生活有点意义的我小板凳坐好了!
这是一场战争……我们需要和技术争夺时间和注意力,谁能控制时间和注意力谁就是胜利者……就能获得自主权和松弛感
袁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好细致,也有赫拉利式的巧妙,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很开放,学到了好多
HD454354x
HD454354x
3天前
1:15:39 em我对抗技术入侵的方法就是,和感兴趣的人沟通,多和身边具体的人交流,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
HD454354x
HD454354x
3天前
53:46 我觉得这段意义感的寻找,如果说概括一下的话,就是自洽。
okfine啰
okfine啰
2024.10.13
26:54 信息爆炸前提下的媒介素养
f兑def言
f兑def言
2024.10.11
52:00 为什么生活只在工作之外?基于工作内容的兴趣,就那么非必要吗?小同事认定,工作技能的提升是在无谓的浪费ta的时间;大学生认定,在学术酒馆里听的讲座比在教室里听的香,错位认定的普遍存在不能说明一些不同的问题吗?一位对现行延迟退休有异议,但想当工作狂的人的疑问❓
曼祺_MatchQ
:
如果工作能建构意义,没问题,很好呀! 袁老师讲到的有个点对我挺有启发,就是可能“不反思是一种自在”。上一期节目里,汉洋和丰泽也聊到一个点——现在的很多问题来自我们对“我”关注太多。 这个倾向本身有社会性因素:因为更宏大的意义存在真空,所以大家开始向内、向我寻找“何为生活的价值”。过度关注我本身也不是个说调整就能调整的心态。 如果你觉得现在工作就让你充实,其实是很幸运地一种“自在”状态。而希望在工作外寻找意义的人也并不是“工作狂”眼中的无病呻吟,他们有真实的苦恼。
f兑def言:个人的情况是,我不自在,但自我觉知是关注自己比较多,且多在补充被忽略的部分。我不知道自己对宏大意义的真空理解是否有偏差,士大夫、大院职工的例子,是意义还存在的社会环境吗?上一期节目的前一个版本《每个人活着都难受》,老妇人与猫的例子,是面对宏大意义真空的寓言吗?具体到我面对的现实,小同事享受读书的乐趣,研读《国富论》后面对《道德情操论》的困惑,和ta向上却未必向善的竞争力或许形成互文。 生活是琐碎的问题还是具体的联结;工作是生存的资源还是志业的认定;授业是宣讲答案之书还是提出问题讨论;延迟退休面对就业困难;怀才不遇面对尸位素餐。向善的社会构建缺位,反抗、解构之后重建的缺位,单单依靠对当下的回应已经不能重建生活了,何况连互动、回应都拒绝的现代人。我无法怀念大院职工的年代,但我怀念那个时代人的生存面貌,尽管面貌之下是和当代共同的早熟的文化底蕴。